第五章 常见急症的按摩自救_中医家庭保健按摩(四)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常见急症的按摩自救(2 / 2)

(四)操作方法:

1.急惊风:

(1)掐人中、十王、老龙、太冲、印堂诸穴,各掐3—5次,若掐一,二穴即醒,其它穴位不必再掐。拿合谷3—5次,揉曲池20次,拿委中3—5次,拿承山3—5次,拿风池10次。

(2)辨证加减:a壮热,加退六腑600次,清天河水600次,清肝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脊400次,揉大椎50次,推涌泉300次。b惊恐:加揉百会50次,按揉神门30次,捣小天心50次,揉大椎50次。c乳食积滞:加揉中脘5分钟,摩腹5分钟,按足三里20次,清、补脾土各200次,揉板门50次,按脾、胃俞各10次。

2.慢惊风

补脾土400次,清肝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小天心50次,捏合谷10次,按揉百会50次,揉摩中脘8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捏脊5—7遍。

[注意事项]

1.惊厥发作时,患儿需侧卧,宽衣松领,并用多层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在上下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

2.患儿咽喉部如有分泌物或痰液时,要及时吸出,保持呼吸道畅通,以防窒息。

3.发作后保持安静,减少刺激,室内空气要新鲜流通,仔细观察病情,饮食宜选易于消化的流质食物。

4.患儿如热度很高时,可用50%酒精擦四肢,使皮肤发红,以利散热。或用井水装入袋中或用冷湿毛由敷患儿前额部或腋部及腹股沟等处,使其降温。

5.如属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必须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

八、产后血晕

[概述]

产妇分娩后24小时之内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脉细弱,血压下降,甚则不省人事者称“产后血晕”。祖国医学亦称之为“产后血晕”。

现代医学认为是急性失血性休克,或产后血管舒缩性虚脱。引起原因是由于产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或产妇体质较差,贫血,妊娠中毒症,产程延长致使体力过度消耗者。

[病因病机]

1.血虚气脱,平素血虚气弱,复因产后失血过多,以致营阴下夺,气随血脱。

2.血瘀:产后恶露不止,内有停瘀,上攻心胸,而神不守舍,发为血晕。

[临床表现]

主证:产后突然头晕昏厥,不省人事。

1.血虚气脱:产后阴道出血量多,面色白,心悸,胸闷不适,渐至昏不知人,甚则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2.血瘀:产后阴道出血量少或无、胸腹痞胀,面赤,气逆泛恶,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脉弦涩。

[诊断要点]

1.产妇分娩后24小时内,突然头晕眼花,表情淡漠,甚则不省人事。

2.产妇胎儿娩出后有较多鲜红的持续性出血。

3.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至12/8千帕以下。

4.产妇带患有妊娠中毒症。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回阳固脱,补气摄血;行气祛瘀,醒脑开窍。

(二)常用穴位:

人中、气海、关元、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太冲、涌泉等穴。

(三)常用手法:

掐、点、按、揉、擦等法。

(四)操作方法:

1.血虚气脱:

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者右侧,用拇指以重刺激掐其人中,约1分钟,再用按揉法轻刺激气海、关元,接着用点按法轻刺激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至患者清醒,面色好转,汗出停止,四肢转温,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2.血瘀

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者右侧,用点按法重刺激患者太冲、三阴交穴,每穴半分钟,再用掐法重刺激人中、涌泉穴,至患者苏醒,诸症消失或基本消失。最后可用轻柔手法,斜擦两胁,以有微热感为度。

[注意事项]

1.对于本病按摩治疗,手法轻重要得当。

2.严密观察病情,应针对其病因,采取相应的抢救治疗措施。

九、功能性子宫出血

[概述]

由于卵巢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子宫出血,生殖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一般分为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及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前者最为常见,以青春期及更年期多见;后者主要是黄体功能不全引起,常在发生于生育期妇女,也可见于更年期。本病属中医“崩漏”范畴。

[病因病机]

1.血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或情绪过激,肝火内炽,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致成崩漏。

2.血瘀: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即行房事,或感受外邪,影响胞脉,损伤冲任,恶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引起崩漏。

3.脾虚:忧思不解,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致成崩漏。

4.肾虚:房劳多产伤肾,损伤冲任,不能固摄血脉致成崩漏。肾阳虚惫,失于封藏,冲任失于固摄;或肾阴不足,虚火妄动,精血失守。

[临床表现]

1.血热妄行:出血量多,血色紫红或深红。面赤口干,烦躁不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血瘀:漏下淋漓不断,或骤然崩下,色紫夹有瘀块。少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腹痛缓解,心烦易怒,舌红有瘀点,脉弦或沉涩。

3.脾虚:骤然血崩,或淋漓不止,色淡质薄。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心悸怔忡,纳少便清,舌淡苔白,脉沉或虚数。

4.肾虚:

(1)肾阳虚,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精神萎靡,头目虚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晦黯,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肾阴虚:淋漓不尽,出血量少,色鲜红,头晕耳鸣,手足心发热,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诊断要点]

1.一般先有短期停经(40—50天),来潮时血量特多,持续时间延长,不规则,甚至可达数周,常因反复多次出血而引起贫血。

2.需做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尤其是绝经期妇女,必须与肿瘤相鉴别。

3.查血液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等,与因凝血机能不良所致出血作鉴别,并可明确贫血程度。

4.卵巢功能检查以鉴别有无排卵性子宫出血。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补脾益气;温补脾肾。

(二)常用穴位:

气海、三阴交、阳陵泉、曲池、隔俞、脾俞、胃俞、次髎、调经穴(足底部,与足临位穴相对处)、地机、太冲、合谷、气冲、足三里、隐白、肾俞、命门、太溪、内关等穴。

(三)常用手法:按、摩、拿、点、揉等穴。

(四)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在其腹部按、摩1—2分钟,再提拿少腹部数次,然后点按气海、三阴交、阳陵泉、曲池各半分钟。

2.患者俯卧,在其背腰部按、摩1—2分钟,再点按隔俞、脾俞、胃俞、次髎、调经穴各半分钟。

3.随症加减:(1)血热妄行者,加按揉地机、太冲穴。(2)血瘀者,加按揉合谷。气冲穴。(3)脾虚者,加按揉足三里、隐白穴。(4)肾阳虚者,加按揉肾俞、命门穴。肾阴虚者,加按揉太溪、内关穴。

[注意事项]

1.对于本病的治疗,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出血量大时,应先用中西医方法予以止血,按摩治疗宜在出血前后进行,按摩手法宜轻柔。

2.应认真查明病因,以便及时治疗原发病。

3.当出血量多时,应严密观察,防止休克发生。

十、胆绞痛

[概述]

胆绞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经常发生在胆囊炎、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期间。其基本病理是胆道阻塞,同时由于过食油腻等饮食因素,促使胆囊收缩加剧,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胆汁排出不畅而致胆汁郁积。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水分重吸收增加,胆汁过度浓缩,其中胆盐成分的化学性刺激可使胆囊粘膜发炎损伤而发生剧烈疼痛。在这基础上,极易招致继发细菌感染而使炎症加重,促使胆道更为阻塞,造成恶性循环。由于炎症的长期不愈,转化为胆囊的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炎症又可促使胆囊结石的生成,胆囊结石又可使胆道阻塞,促进胆绞痛的发作。本病属中医“胁痛”范畴。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2.瘀血停着:气郁日久,血流不畅,瘀血停积,胁络不畅,出现胁痛。

3.肝胆湿热: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以致湿热之邪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引起胁痛。

4.肝阴不足:久病体虚,或劳欲过度,精血亏损,肝阴不足,血虚不能养肝,使络脉失养,亦能导致胁痛。

[临床表现]

(一)慢性胆囊炎:

1.表现为胆囊功能紊乱,影响消化,尤其对脂肪类饮食。

2.上腹部经常闷胀,或右上腹部不适,食欲不佳,胃部有灼热感和暖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3.常在进食油腻或神经过度紧张时容易发病。

(二)急性胆囊炎:

1.常在饱餐后晚上或半夜里发作。

2.右上腹出现阵发性疼痛,数小时后出现持续性疼痛。以后在持续性疼痛基础上有阵发性加剧。疼痛可向右肩胛骨下角处放射,身体不能挺直,向右侧弯腰。

3.多数有恶心、胀气,兼有呕吐。少数可有轻度黄疸。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见上述。

2.急性者见中、右上腹压痛,肌紧张,但以右上腹胆囊区压痛最显著,或表现胆囊触痛征(墨非氏征)阳性。慢性者中,上腹轻度压痛,有时在右上腹尚能触及肿大之胆囊。

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病例可有轻度增高。如呕吐、失水等情况已经矫正,而白细胞总数仍超过20,000,且有显著核左移者,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等并发症的存在。

4.胆红质:在病人出现阻塞性黄疽时,血清胆红质及黄疸指数升高,尿中胆红素阳性。

5.放射线检查:右上腹放射线平片可能发现胆道内结石(阳性率约10%),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表现胆囊不显影或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不佳,胆总管增粗,有阴影残缺现象。[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疏肝利气,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二)常用穴位:

胆囊穴、胆俞、肝俞、隔俞、章门、期门等穴。

(三)常用手法:

点、按、、揉、擦等法。

(四)操作方法:

1.病人坐位,先用点法、按法在背部压痛点(约在胸7—9右侧背部)重刺激2—3分钟。然后在胆囊穴用点、按法重刺激2—3分钟。

2.病人仰卧位,沿背部两则膀胱经用法治疗,约6分钟,再按胆俞、肝俞、膈俞各1分钟,然后用擦法治疗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再在两则肋部用擦法治疗,以微透热为度。最后施指揉法于病侧章门、期门各1分钟,以酸胀为度。

[注意事项]

1.若有明显胆石形成或并发细菌感染者,不宜推拿治疗。

2.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3.生活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大使习惯,保持胃肠道正常活动。

4.预防和治疗蛔虫病,减少胆道蛔虫病的发生。

十一、急性腰扭伤

[概述]

急性腰扭伤是突然遭受间接外力或直接外力所致,以致筋脉受损,气血凝滞,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侵入经络,阻于营卫,病久肾气虚弱易受复发。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两者在发病中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古称“梗腰”。

[病因病机]

多因负重或劳动时腰部姿势不正,过度前屈或后伸,扭转变曲,而使腰部肌肉、肌腱、韧带等受到剧烈的扭转而受伤。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脉络阻塞不通则痛。伤气以痛为主,伤血以肿为主。临床上以气滞血瘀多见。

[临床表现]

1.突发性腰痛,有急性扭伤病史,痛点固定不移,疼痛明显,而且局限,活动或咳嗽时加剧,腰部活动受限,腰肌痉挛,挺直、俯卧、屈伸、转侧、起坐困难。

2.急性腰痛半数病人转为慢性,有牵拉性神经痛,疼痛点多在臀部、梨状肌处、大腿左部、大腿后外侧、大腿根部前内侧等外,在咳嗽时加重。

[诊断要点]

1.多数患者明显腰部外伤史。

2.腰部有明显疼痛,疼痛部位局限。

3.腰背部有肌肉痉挛及放射性疼痛。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二)常用穴位:

腰阳关、肾俞、委中等穴。

(三)常用手法:法、按、揉、擦、弹拨、拿等法。

(四)操作方法:

1.病人俯卧位。医生用法在压痛点周围治疗,逐渐移至痛处。然后在伤侧顺骶棘肌纤维方向用法操作,往返3~4遍,配合腰部后伸被动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手法压力由轻到重。

2.病人俯卧位。医生按、揉腰阳关、肾俞,拿委中,以酸胀为度。然后在压痛点上。下方用弹拨法治疗,弹拨时手法宜柔和深透。

3.病人俯卧位。医生在受伤一侧,顺骶棘肌纤维方向,进行直擦,以透热为度。

4.病人侧卧位,患侧在上。医生作腰部向前、向后的斜扳。

若疼痛剧烈者,在上述手法治疗后可加热敷。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病人卧板床休息,腰部制动3—4天。

2.治疗时,病人应根据可能情况选择肢体最放松的位置,不可强求某一体位。

十二、泌尿系统结石

[概述]

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本病在我国广东、安徽、山东、湖南、四川等地区很多见。它的形成,一般以为有下列因素:1长期卧床,使骨质脱钙,血液中钙浓度升高;2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血浆钙质增高;3细菌感染,使尿液碱化,尿中磷酸钙晶体增加;4尿路梗阻,尿液排出不畅,尿中晶体容易沉淀;5尿路有异物(如缝线),晶体容易在异物上沉积,形成结石;6长期在干燥、炎热、高温环境中,使尿液浓缩,也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病因病机]

1、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注于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结成砂石而为石淋。

2.肾虚:长期血尿,或清利过甚,以致肾阴耗伤;阴损势必累及肾阳,或素体阳虚,加之过用苦寒清利之剂而致肾阴不足。肾虚则膀肮气化无权,湿热蕴结,尿液受其煎熬而成结石。

3.气滞:恼怒伤肝,气郁化火,或气滞不宣,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之气化,尿液受其煎熬,日久尿中杂质结成为砂石,乃成石淋。

[临床表现]

1.湿热型:腰痛,少腹急满,身热不扬,小便黄赤,溺时涩痛,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2.肾虚型:肾阳虚见腰腿酸重,精神不振,畏寒肢冷,小便频或不利,或夜尿多,面色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弱。肾阴虚见腰酸腿痛,小便淋沥,头晕耳鸣,失眼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3.气滞型:腰部隐痛、钝痛,或溺时小便突然中断,疼痛剧烈,上连腰腹,砂石排出后疼痛即缓,或腰痛如绞,痛引少腹,血尿,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要点]

1.泌尿系结石因发生部位不同各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其共同的症状为血尿和疼痛。

血尿:多为显微性,也可为肉眼性的“洗肉水样”血尿。

疼痛: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疼痛多在肾区和上腹部,可表现为隐痛或钝痛,也可突发绞痛,并沿输尿管向下腹部、外阴和大腿内侧放射,常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脉弱而数。膀胱结石常表现为排尿终末性疼痛,并常伴尿频、尿急、排尿中断等症状。

2.各部位的结石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甚至尿闭。

3.体格检查:多数病人在患侧肋脊角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人可无明显体征。巨大肾积水或肾脓肿病人,可扪及包块。

4.尿常规,非蛋白氮、肌肝、血钙、血磷、腹部x光平片、膀胱镜,b型超声波等检查对本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二)常用穴位:天枢、水道、关元、肺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八髎、章门、期门、命门等穴。

(三)常用手法:

按、揉、推、拿、抖、摩、叩等法。

(四)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按揉天枢,水道穴及中极、关元穴。

2.以双手重叠推按腹部,再提拿小腹并施以抖法,最后摩运小腹5—10分钟。

3.患者俯卧,从下至上推按腰背部10余次,按揉肺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和八髎穴各约3分钟。

4.患者直立,空掌叩击章门、期门、肾俞、命门穴,并嘱患者跳跃10—15次。

[注意事项]

1.患者应注意起居,调节饮食。

2.应及时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

3.体质好者可配合总攻疗法。

4.肾积水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解除尿路梗阻。

十三、癫痫

[概述]

癫痫是一临床症候群,系脑部兴奋性过高的某些神经元突然地、过度地重复放电,呈现阵发性的大脑功能紊乱而致。由于过度放电的神经元所处的部位不同,可出现肢体抽搐、感觉障碍、意识丧失、行为异常等不同表现,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分为痫性大发作、痫性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局限性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等。另一种是按病因分类,即因脑部疾患或其它疾病引起者,称为继发性或器质性癫痫,如脑积水、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病变、中毒、缺氧等等;另一类为原因未明者,称为原发性或功能性癫痫。

[病因病机]

1.先天不足:由于先天不足,肝肾亏虚,精血缺乏,发育异常,以致元神不充,髓海空虚,故神虚气怯,动则惊搐。

2.外伤血瘀:因跌仆损伤,分娩难产,或颅内肿物,瘀血内蕴,致血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神昏搐搦。

3.邪热内陷:因邪热炽盛,灼液成痰,痰热闭阻心包络,蒙蔽清窍,致神志昏愦,四肢搐溺,时发时止,迁延不愈。

4.七情所伤:盖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过度,则气机逆乱,使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阴虚则不能敛阳,阳亢则生热动风,风火上升,蒙蔽心神而致。

5.脾胃损伤: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聚湿生痰,致宿痰内伏,每因感受时邪,或奔波劳碌,或七情过极,引动宿疾,上蒙清窍而致。

[临床表现]

1.肝肾亏虚:天资愚钝,发育迟缓,头小畸形,或头大解颅,肌肤甲错,肢体无力,毛发稀疏,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

2.气滞血瘀:有颅脑外伤、产伤或颅内肿痛史,常并发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肢体无力,舌质紫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涩。

3.痰热内蕴:有高热昏迷抽搐史,神志模糊,痰多壅盛,胸闷纳呆,舌苔厚腻,脉滑数。4.气机郁结:突受惊恐,心惕不安,夜卧不安,胸闷不舒,精神恍惚或表情抑郁,脉弦。

5.脾虚痰浊:面色苍白,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喉中有痰,可伴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滑细。

[诊断要点]

(一)大发作:

1.先兆期:半数病人有先兆症状,如头昏、精神错乱、上腹部不适、视听和嗅觉异常。

2.抽搐期:先发出尖叫声,后意识丧失、跌倒、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全身肌肉强直、呼吸停止、口唇青紫、头眼偏向一侧,数秒钟后有阵孪性抽搐,历时数十秒钟,呼吸恢复,口吐白沫或血沫。有的有尿失禁。

3.痉挛后期:全身松弛,可有昏睡或意识清醒、肌肉酸痛、头痛、精神错乱或肢体短暂轻瘫。

(二)小发作:短暂意识障碍而无抽搐。在意识障碍时突然停止活动,两眼直视、点头动作或上肢高举、原地打转、鼓掌,持物失落等。发作过后继续原来正在进行的活动,每日发作数次或数十次。

(三)局限性发作: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抽搐始于口角或肢体远端,以后可以逐渐扩展,若主侧半球运动区放电,可有短暂失语。局限性感觉性癫痫,一侧肢体或半身发作性麻木、针刺感,有时局限性发作可扩展为全身性大发作。

(四)精神运动性发作:一般无典型的抽搐,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或精神失常,病人在发作时作出毫无目的的行动,但当其醒转后,对发病过程不能记忆。发作时可能表现为谵妄、躁狂,可做出不法行为,如偷窃、破坏、杀人、放火等。

(五)癫痫持续状态:连续大发作在间歇期意识未恢复者称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次数多,历时较长者可伴有高热、脱水、白细胞增高及酸中毒。重者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六)脑电图对确定癫痫和判明类型具有很大价值。

[按摩治疗]

(一)治疗原则:

通脑醒神,熄风止痉。

(二)常用穴位:

人中、腰奇、丰隆、太冲、申脉、照海、脾俞、肝俞、心俞、肾俞、内关、膈俞、合谷、胆俞、三阴交、劳宫、尺三里、神门百会、风池等穴。

(三)常用手法:

掐、点、揉、拿、按、擦法等。

(四)操作方法:

1.先指掐人中,用点法重刺激腰奇、丰隆、太冲、申脉(昼发)或照海(夜发),至患者苏醒、停止抽搐。

二.随症加减

(1)肝肾亏虚:加点按脾俞、肝俞、心俞、肾俞;揉拿手三阴交,点按内关。

(2)气滞血瘀:加点按膈俞、合谷、揉拿手足阳明。

(3)痰热内蕴:加点按肝俞、胆俞,提拿足三阴,点按丰隆、三阴交。

(4)气机郁结:加点按太冲、劳宫,斜擦两胁,以透热为度。

(5)脾虚痰浊:加揉拿手三阴经,点按足三里、神门,揉按百会、风池。

[注意事项]

1.患者应坚定战胜疾病信心,心情开朗、乐观,工作、学习和生活应有规律。

2.注意休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其他疾病。

3.注意饮食,避免烟酒等刺激物品。

4.如症状较严重,应配合药物治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