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自我
“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自孩提时代起,人们就经常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觉得:到毕业的时候,我们必然会找到答案的。尽管一些人可能对未来所从事的事业已经有了很好的打算,但是,大多数人仅是对未来有个大致的轮廓或全然没有。如能花些时间更深的了解一下自己,真正地认识自己,你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1.你是否真正地认识自我?
当我们向别人介绍“我是谁”,或自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是企图让别人和自己看到自我的内涵。这时姓名、年龄、性别、身相貌、住所、职业、学历、身份等,是最容易呈现的自我面;因为那是自我显而易见的外在特征,可称为“外在自我”。而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和梦想等,是连自己都不易窥见的内在自我,属于自我的隐性特征,称为“内在自我”。因此,自我可说是由“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组成的。
现今社会大多数人往往以偏概全地只以外在自我来界定自己,而为不能改变的年龄、性别、外貌所苦,或以追名逐利来提升自己,却忽略了内在自我这一部分的魅力。这样的人纵使名利双收依然若有所失,因为他没有完全看重自己的每一部分,更不能充分发挥自我。这就是为什么事业有成的人到了中年,往往会出现中年危机,怀疑自己前半辈子的努力是否值得,困惑于“我活得有意义吗”,回头重新反问自己“我是谁”、“我有价值吗”其中所引发人生永恒的三大问题与三大恐惧,其实是在追求外界肯定自我时,感叹真实自我被冷落所激发出来的内在生命动力。因此认识内在自我,是忽视不得的。
一个人自从出生就无时无刻地在和自己打交道。每长大一天,对自己的了解也就加深一些。时间久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自己总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于自己大致是什么性格,有哪些优点,有多少缺点,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等等在心中总有一个总体的轮廓。
可是,人有时候常常容易被自己所骗。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常常会向好的方面去想。哪位伟人具有什么样的美德,也幻想着自己也具有,时间久了,在心中就会形成一种潜意识,“认为”自己已经具有了某种品德。人还有回避自己的习惯,对自己的某些缺点往往深深掩藏,不愿意甚至不敢正视。而对于自己的优点或者擅长的方面,往往把它暴露给别人,以此引起别人的重视。
然而,人的内心深处是很复杂的,人们对于自己的认识,往往浮于表象,很难深入。而外人往往可以通过对你的观察,接触来了解你。人们常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可见,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未必有别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这固然有上面所说的原因,“身在此山中”大概也是一个原因吧。
自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实体,与天空、大地、海洋相比较显得是那样的渺小。但从认识的难度和深度来说,这的确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爱莫生认为有两句格言是永恒和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意义的。一是研究大自然;另一则是认识您自己。研究大自然是永恒的课题,这是毋用置疑的,因为放眼看那无边无际的宏观世界,甚至于在这个相当于宇宙中一个活力的地球中,能有许多人们未加研究的角落。在微观世界中,一粒原子的内部又复杂到相当于太阳系、银河系。
研究大自然看来是永远不会终结的。使人奇怪的是,认识您自己居然也和研究大自然一样的不可穷尽。比较起来认识别人比认识自己容易得多,单以面貌来说,人并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的面貌,即使是一个最喜欢照镜子的人,他也只可以说是比较熟悉自己的面貌的影子,因为在镜中反映出来的不是立体的真像和左右调转的,而且一个人不可能见到自己喜怒哀乐的各种神情,因为真情流露的时候,很少人会立刻跑去照镜子。
人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的面貌,也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的生理,要不然为什么生病要去请医生呢?就算是医生,了解所有人的生理,也最不了解自己的生理。要不然为什么“能医不自医”,医生患病要去请教别的医生,甚至比自己差的医生。这说明他在认识自己这个课题上是没有信心考到高分数的,对于自己精神方面的东西,包括心灵、性格、学习的深浅等等,人是更加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多数人不能够很恰当地说出自己的学识深浅,要不是估计偏高,就是估计偏低。多数人不能够完全知道自己的性格趋向,要不是强调优点,就是强调缺点。多数人不能够正确说出自己的理想、坚定性、上进心、道德感等等,达到了怎样的高度,要不是偏于自傲,就是偏于妄自菲薄。因此,聪明与自知之明就完全是两回事。
聪明的人往往缺乏自知之明,由于他不了解自己便会去做自己力不能胜的事,或去做只能暴露自己弱点的事,总之是做蠢事。莎士比亚就是最蠢的人,因为他常常以他全部聪明去做一件最蠢的事——去证明自己的愚蠢。因此在人生的历程中,认识您自己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它使我们能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因而发出更大的效用。
有这样一个青年,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两三年了。他在听了一次成功心理课之后,颇受启发和鼓舞,心情为之振奋。他在课上的当众讲话练习中说:“所有的成功者,尽管他们的出身、学历、境遇、职业和个性等等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自信主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今后,我一定要自信!”大家对他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
可是,过了没多久,他又变得情绪低落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上课的时候信心十足,可一回到单位就变得不自信了。原来,他所在的研究室,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比他学历高,不是博士就是硕士,只有他一个人是大本。所以,不论他在家里事先想得有多么好,只要一上班就“前功尽弃”,只感到自卑而无法自信。
由此看来,自信的道理不难领会,但要真正拥有自信意识,认识自我,就不那么简单了。
要想正确的认识自我,必须先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寻找自我,树立自我,相信自我。迷惘时不必祈求神灵,忧愁时不必寄情于深邃的夜空,最好的依靠就是自我。应当确信,上帝就是我!“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认识到真正的自我,才能放飞希望的奔马,冲出浩瀚的大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去创造辉煌,奏响人生最美的乐章。
生活中,有人太重视自我,有人太轻视自我。太重视自我者往往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久而久之酿成大祸。
战国时候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酷爱读书,喜欢谈论用兵之道,谈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他便自以为天下无敌了(典型的自己不认识自己)。终至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直至明代,明人刘三吾在一首诗中说:“朝野犹夸纸上兵”。赵括属于典型的自高自大型,读了些兵书,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结果导致自己的失败,也导致了赵国的失败。
三国时的诸葛亮虽然谋略过人,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对自己的认识也是过高的。凡事必亲躬,每每于阵前授以“锦囊妙计”,自己则稳坐中军帐,遥控指挥。要知道,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稍有疏忽,就会错失战机。幸运的是,诸葛亮指挥的每次战役都已自己的胜利告终。还有,诸葛亮在用人上也存在严重失误。个人主观主义太严重。对于魏延所表现出来反感超乎寻常。如果他能认识到自己在性格上某些缺陷(比如说在对人的态度上),对魏延委以重任,蜀汉也许不会过早的就灭亡。对于街亭,当上有很多能力出色的大将可以委任。可是,诸葛亮偏偏固执己见,命名知道马谡不是这块材料,却还是一意孤行的让其去守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的街亭。街亭失守后,“挥泪斩马谡”,何必多此一举!可见,诸葛亮在性格上是有很多弱点的,可是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周围的文臣武将们偏偏又唯其马首是瞻,对其崇拜的五体投地,不敢有丝毫的异议。
太轻视自我者往往丧失信心,甚至自甘堕落。怎样认识自我,怎样发现自我的优势,怎样估价自我,怎样发挥自我,这决不是一件小事。
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仍然不认识自己。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做起工作来就很难出成效。有些人畏首畏尾,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时间久了就真的什么都不行了。有些人有高傲的可怜,什么都行,可是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
这样看来,想真正地认识自我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2.认识自我的过程和方法
古希腊一座神庙前的石碑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经典名言,它被很多人所熟知,又被很多人所忽略,只有一个人觉得他自己目前最大的人生成就就是“认识自我”的时候,他才会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认识自我就意味着了解别人,因为人的本质是相通的,无论他的地位高低名气大小,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比如自私、懦弱、胆小、嫉妒、畏惧等等,谁也不可能说自己没有这些弱点。一个人只能在后天通过努力消除这些人性的弱点,变得品格高尚无私无畏,但并不代表他做为人没有这些弱点,人只能改变而不可能没有弱点,这句话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
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看成是千百万平凡生命中的一个,我们跟其他人的生命除了性别之外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才有可能使我们自己从平凡中培养成出非凡的能力,进而认识到没有自我的人能达到人类智慧的,因为有很多大智慧需要牺牲自己才能成立,很多人不是没有超人的智慧能力,而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罢了!
我们每个人整天所谈的事中,最具意义的就是自己对自己所说的话。我们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无尽,然而能发挥多少,全看我们如何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认识自我并不难,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种生物都有认识自我的本能。你看,那长颈鹿和长角鹿,为什么宁可在旷野里吃草,或伸着脖子啃稀稀疏疏的树叶,也不肯进入丛林?因为它们知道,善跑的长腿到丛林就没了用武之地,善于远远了望,躲避猛兽的颈干和长角,进入枝叶交错的树林反而成为累赘;再看看老鹰,为什么它们总把巢筑在峭岩树梢,而不像一般鸟类在树林里作巢。它们又为什么喜欢在空旷处的高空盘旋,而不进入密林里寻找猎物?因为它们知道,巨大的翅膀是不适合在密林里翱翔的。把巢筑在树林里,即使是山鹊也能轻松偷袭巢里的小鹰。
有个男孩子,从小就是一个讲究平衡发展的学生。他每一科成绩都维持中上,运动也在行,但称不上明星球员,颇有创作天分,但若要作个真正的艺术家,却不怎么热衷,在考大学时,语文成绩几乎与数学成绩不相上下。
在他大一时,所选的全是科学课程,还打算主修理论物理。(他那望子成龙的父亲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说,学物理可以,但是理论两个字要去掉)
一年后,做儿子的发现,物理学动人之处在于抽象的部分。
父亲的忧虑没维持多久,儿子到了三年级又有了新想法,他虽喜欢数学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冷冰的感觉。于是又决定改攻艺术。(这时,素来忠实的父亲禁不住自问:“我们到底是哪里错了?”)
好不容易,钱也花了,时间也付出了,这位年轻人终于到达目标,作了建筑师,从此再也未改变过志向。而且做的有声有色。
虽然他的父亲曾一度绝望,认为这个儿子怎么都不成材,但事实上,这个孩子行动大胆而明智,他好不容易发现自己真正的性格与才华,然后选定一个行业,从一而终。
物理学使他物理结合的原理。数学给他度量与秩序感,艺术则造就他的眼光与灵巧的双手。
每当有人忧虑地问:如果16岁尚未决定自己将来是否要学法律,或者在大一未修完企业管理研究所必备的学分,这一生是不是就没指望了?请看上面的故事,这些忧虑事实上是杞人忧天,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在16、17岁做好决定,为自己的一生订好方向,即便勉而为之,也是利少弊多。
我们从小到大不断筑梦,到底是愈筑愈美,还是愈筑愈脱离实际。幼儿时,希望自己将来做大官;少年时,又说自己要当医生;等到现在上了高中,功课实在跟不上了,又改口要当艺术家。等有一天真正学起了画,才发现三分钟热度的虚伪。于是在脑袋空洞下结束这短暂的“艺术家生涯”,筑起了另一个遥远的梦。究竟我们所认识的自己是永恒的吗?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为自己定位。
一位美术教授曾说过这样的话:“作为一个画家,画可以由自己决定。你可以自视过高,刚刚从学校毕业,就想把画卖个十几万;你也可以很保守,由一万块钱标起。但你必须清楚,前者可能好几年卖不掉一张画,而有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大红大紫起来;至于后者,可能销量一直不错,但从一开始就被定位成‘市场画家’,一辈子也翻不了身。最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再为自己定位。如果棋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一个人在看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自我,为自己的定位找到一个准确的位置。上帝创造了我们,我们则当努力创造另一个完美自我。只有不断地改正自身缺点,才能在有限而可爱的人生中发光发热,认识自我,创造自己,把握自己,肯定自己,表现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地完善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自我被扩大,就容易产生虚荣心理,形成自满和自我陶醉。这种人喜欢炫耀、哗众取宠,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如果自我被贬低,就容易产生无能心理,认为自己无用,一无是处。这种人本来可以才华出众,成绩超群,却由于自我贬低,“非不为,是不能也”的自欺欺人的自我退缩伤害了自我。那么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什么呢?
(1)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即自知,就是对自己完整、全面、客观地认识,也就是说要全面地看待自己。所谓全面,就是既要善于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了解造成自己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如自我情绪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易急躁还是易忧郁我的人际关系如何怎样改变接人待物中的缺点只有了解和认识自己,才能进一步找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做到发扬长处改正缺点,这样做事情才能有信心,有毅力。信心不足的人,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自己先戴上了“有色眼镜”看自己,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自己打败了自己。
有了自知便会有自信,缺乏自知必然导致自负或自卑。自负的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因此骄傲自大;自卑的人看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因而处处缩手缩脚,严重的还会自责、自暴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