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聊酒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2(1 / 2)

8.浊酒一词的来源

我国古代文学中,浊酒一词经常出现,有很多含义,现摘录网络说法,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酒固有的清浊

酒有清浊,味有薄厚。《庆子胠箧》有“鲁酒薄而邯郸围”之语,乃是春秋楚王称霸,鲁、赵两国献酒,鲁酒薄,赵酒厚。楚之主酒之吏求酒于赵,赵国不与,吏怒便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于楚王,楚王因赵酒薄而发兵围邯郸。据此可知,酒在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那位管酒小吏想私得赵酒而不成,却引发了一场战争,不是赵国小气,而是好酒难得。酒从秦汉之后,多为官营,至北宋更为苛严。民间私酿,只能自饮,酒楼所售,是官曲自酿。但民间之酒多为浊酒,饮时筛与不筛均可,村野浊醪,饮酒食糟,自是一番情趣。但制酒甚耗粮,因此,凡饥荒、战争,政府便下令禁酒。汉末曹操主政,此公善饮,其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流传千古。但碍于时政,禁酒甚严,时人因此颇讳酒字,于是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饮酒而醉称为中圣人,或称中圣,清圣浊贤便自此为酒之雅称。南宋陆游有句为“遣闷唯清圣,忘情付黑甜”,黑甜应为浊酒一种。但要说还是李白直接爽快,“已知清比圣,更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圣贤而成仙,其确属性情中人,而“仙人”之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布衣大众的所好。酒对于中国人、中国的餐饮文明、中国的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尽管千古至今,多少成败都与酒不可分。

晋朝人江统的《酒诰》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然有此说,最早积于空桑或其他凹处的应是桃、李、杏之类水果,而非剩饭,所以最早的酒应该是水果类发酵之酒,而非粮食类发酵之酒。山间之猴,因食用发酵中的水果或汁液而如人般手舞足蹈,亦属发酒疯的表现。时至周代,酒制已成。膳夫统管之下已有酒正、酒人,酒正系管酒之吏,酒人系造酒之人。造酒这场所,也在庖厨之列。所造之酒有三酒五齐之分。原料为稻、黍之类。三酒为事酒、昔酒、清酒。事酒为因事之酿,时间很短;昔酒是可以短时储藏之酒,稍醇厚一些;清酒则冬酿夏熟,为当时酒中之冠。五齐是五种不同成色的酒,为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泛齐为酒糟浮在酒中,醴齐是滓、液混合,盎齐是白色之酒,缇齐是丹黄色之酒,沉齐是酒的糟、渣下沉。此五种酒是相对于清酒的浊酒。但不论清酒、浊酒、三酒、五齐都是发酵后直接饮用之酒。后世又经榨滤和装坛煎煮,有如今之绍酒,其酒精度数在20度以下,并非今之高度蒸馏酒。中国人、中原人是在元代后才开始大量生产和饮用蒸馏白酒的。

引申的理由

“浊酒”之一语,见于吾国诗人之句中甚多,如倪云林之“一壶浊酒,一声清唱,帘幕燕双飞。”杨慎之“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张孝祥之“万里中原烽火北,一樽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范仲淹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杜少陵之“潦倒新停浊酒杯。”李叔同之“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商隐之“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秋瑾之“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可谓数不胜数,然则我则窃尝叩之矣:夫酒既有清复有浊(聂绀弩诗“樽酒有清还有浊,吾谋全是亦全非”),而诗人之酒,何以独爱其浊者邪?

推其究竟,则一而有之云诗人之多为穷者也,诗能穷人为古之常谈,而有辩于非诗之能穷人,而穷而后工者也。浊酒者,劣酒也,多自酿者也,虽质未及富贵者之所饮者,而其劣而未必不醇者也,且诗人出于世俗之间,以尚俗为贵,故初非以浊酒为意而拒之者也。故诗人之饮浊酒,而劣而醇,而醇则香,则若今人所言所想之野花野味,其滋味又非富贵者之所能想见者也,故虽浊酒而不足以稍减诗人之兴致情趣,不足以稍减其心中之快,而浊酒足以发痛快淋漓之致者也!然亦不可一概而论,古之富贵者吾未之见,而今之富贵者则有所见之者也,其欲于野花野味之望,大胜于寻常之人也,盖肠肥则不进而碍食欲,且今之人多假于饮食,而野花野味又污染于人之所业,非易得也。

二而有之云诗人既不以浊酒为意,则非浊酒,不足以见其洒脱之高格,不足以见其豪放之意味,不足以见其轻视外物之意也!其以一分之浊酒,而得十分之痛快,犹若货值之增益,一若江河之天雨而暴涨,其心之渐于狂而喜,非怨非尤,自得自乐而自由自在,是又非不饮浊者而能得之者也!我尝言之矣,夫人之在于世也,精神之境界愈高,则物质之境界益下,不求于物而反诸己之所得也。非是夺情欲而强之者也,是以少得多之所乐者也!夫彼荒淫恍惚于物者,岂能有此之悟也!不有此之悟,又安能乐之也!

而若今之诗人,欲觅浊酒而不可辄得之矣,夫以穷而又穷之诗人而欲浊酒而不可辄得,是今之诗人之诗每况愈下之所以者也!故诗人之欲佳其诗者,必觅浊酒以饮之而后可也,此我殚精竭虑而后之所得也,本可申请专利,以收无限之财货于囊中若自悠然而探而得者也,然既见今之诗人之既穷而诗未见佳,而我心之不忍矣,故不计所费而公此要秘于天下,凡经此方而其诗渐佳者,其心有所念于红禅室主人之一二,而我固已心满意足者矣!

9.鸠酒的起源及发展

据说鸩是一种鸟,羽毛有毒,足以致命,所以文言文里下毒常叫做“鸩”。但现在的生物学里似乎没见过鸩这种鸟的记载。

也许是出于象形文字的误会,很多人往往把鸩鸟与鸠鸟混为一谈。后者是鸠鸽科的鸟的泛称。古时说有五种鸠:祝鸠、鸤鸠、爽鸠、雎鸠、鹘鸠。从分类上看,祝鸠和鹘鸠是鸠类,鸤鸠是攀禽类的布谷,爽鸠是鹰类,雎鸠是鹗类。这个混杂的种属很容易孕生一些险恶的词汇,例如:鸠鸩(喻指专门诬陷好人的人)、鸠夺鹊巢(鸠性拙,不善筑巢)等等,在这样的不良暗示下,把两者混为一属,似乎又情有可原。

由于屈原作品里出现了鸩鸟,有人认为《离骚》中“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是说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接着他又想托雄鸩为媒,但却“心犹豫狐疑”。其实这个解释有些一相情愿。鸩鸟并不能成为媒鸟,李商隐诗“青雀如何鸩鸟媒”显然是继承了屈原的用意,不过想想也对,连鸩鸟也可以托之为媒,就可以推测相思之毒已是深入骨髓了。有学者研究考证,“余令鸩为媒兮”除了表达屈原的思想外,还反映了古代捕鸟的一种方法,即以鸟引鸟捕之。《六臣注文选》晋潘安仁《射雉赋》注云:“媒者,少养雉子,长而狎人,能招引野雉。”至今在长江三峡地区,仍有人沿用养活鸟以为媒招引野鸟来捕之的古老捕鸟方法。

可以肯定地说,古时确有鸩鸟存在,它的身世和功用我倾向与这样一种判断:此鸟主要是来自于险恶宫阙的渊薮,并推进阴谋理论的执行。它飞行的身影总是晃动在宫廷的天幕上,它是既行使着“天罚权力”的地下判官,又是被黑暗权力宠幸的鸟儿。因而,它出没于平民的注意力之外是毫不奇怪的。鸩鸟肯定不是生活在神话的古风中,它偶尔也从文化的腐质物里发出古怪、凄厉的鸣叫。由于它出没于人口稠密、风化奢靡的江南一带,当地人也称它为同力鸟,雄鸟叫运日,雌鸟叫阴谐,双飞双宿,俨然是连环杀手。作为顶级的剧毒鸟,黑身赤目,羽毛紫绿色,它的身躯像一块黑炭在空中飞舞,尖而长的嘴喙犹如火蜈蚣一般在空气里燃烧,连留下的气息也令人窒息。

如果近距离观察,鸩鸟前半身像鹰后半身像孔雀,足有三趾,走路或者嘴喙都会发出“邦邦”的执拗声音,声音阴骘而幽深,如年迈的守夜人敲着羊皮鼓,它震落的露水偶尔滴落在皮面上,让声音蒙羞。这种鸟深居简出,如若外出必有怪事发生。雌鸩阴谐一叫,肯定是几天的连绵淫雨;而运日长鸣的话,往往是连续的大旱,均预示了死亡帷幕的开启。鸩鸟并不是饕餮之徒,所以它也不会随意攻击蛇类。它捕食的时候有一种巨大的威仪,类似于“虎行似病,鹰立如睡”的姿势,好像是不期然地从毒蛇的巢穴前经过,它以一种神秘的舞蹈步伐来显示自己的君临。这种步伐叫“禹步”,富有弹性,充满忧郁和感应,好像是按照冥念中的指示在亦步亦趋。人们极其忌讳见到这种罕见的鸟步,《尔雅翼》卷十六记载说:“……昔有人入山、见其步法,归向其妻索之,妇正织而机翻”。可见此鸟毒恶之甚。禹步到底是这样迈步的?葛洪《抱朴子》卷十六《登涉》篇中就说:“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井,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此处本是说往山林中,折草禹步持咒,使人鬼不能见,述禹步法讫,又申明之曰:“凡作天下百术,皆宜知禹步,不独此事也。”准此,可知禹步威力之大。鸩鸟宛如硫酸的祖先,所到之处,树木枯死,石头崩裂,毒蛇立即瘫软,鸩鸟这才上前从容进食。

禹步另有一种说法,见于《抱朴子内篇仙药》和《洞神八帝元变经》等古籍,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南海之滨见到一种大鸟(即鸩鸟)会禁咒术,走着一种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动,于是大禹模拟其步伐,使成为法术,十分灵验,因为是禹制作的,故称为禹步。从这些说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与古代的禁咒术有关。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迹,后来扩大为十二迹、三五迹等不同的禹步。后发展成为了道家著名的罡步。

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误饮,将中毒而死。自有此传说后,人们因惧怕中毒而不敢轻易饮用山林之水。《朝野佥载》也记载说,“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处,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鸩鸟食水之处,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为鸩食蛇之故。”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野葛吃了就得死。生长野葛的地方,就长有白藤花,它能解野葛的毒。鸩鸟饮水的地方,就有犀牛,犀牛不洗角的地方,生物喝了这水一定得死。因为鸩鸟吃蛇的缘故。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基本沿袭了这个说法,强调了一物克一物的仁义思想。但总体上说,鸩鸟是克不住的。因为它俨然已经成为权力和复仇的使者。它必须持续飞舞在激烈的欲望风浪里,使命一当传达,就不可能停止,逢人杀人,逢鬼杀鬼。

鸩鸟最可怕的地方自然是它的羽毛。鸩酒,也叫酖酒,早在《左传》中就已提到。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鸩毒毫无颜色和异味,毒性却能够尽数溶解于酒。当然这只是个被夸大了的传说,事实上有许多毒酒并不是仅仅用鸩的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

但是鸩酒不是可以随意配置的,这需要技术精湛的医士出面,从而分化为一个阴鸷的职业,叫“鸩者”。这些制造毒药的天才在犀牛角、兽皮的保护下,也是颤颤巍巍地接近尤物,稍有不慎,即会引火烧身。古籍上有很多关于以鸩酒赐死和饮鸩酒自杀的记载,“惧鸩忍渴”、“饮鸩止渴”就源于此。在酒中渗入某些有毒的物质制成的毒酒,历来被人们作为杀人的利器。古代的一些史籍如《史记》、《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帝李升顾虑大臣周本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之。有一次,李升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升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优人申渐高见此情景,一边跳舞一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

10.酒类选购有窍妙

白酒:

选购五看一选

白酒是中国的国酒,与世界其他酒种相比具有独特的东方风味。目前市场上白酒品种繁多,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名牌白酒更成了造假商紧盯的“香饽饽”。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在中秋这样的酒类销售旺季,消费者在购买时要做到五看一选,并且最好到正规的商场或超市选购更有保障。

1.看外包装箱。优质酒用的外包装箱整齐,坚硬,箱内有防震、防撞的间隔材料,箱体图案印制精美,字迹清楚。

2.看包装盒。真正的名优酒纸盒,纸质白细、坚硬、造型美观、印刷精致、颜色协调。

3.看酒瓶。优质酒瓶,表面光洁度好,玻璃质地均匀,瓶盖多为铝质扭断式防盗盖或塑盖塑胶套,印有厂名或酒名的酒标带有封盖的作用,一经开盖就会断裂,预防有人利用原包装假冒。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