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资源时代(二)_龙的力量之天狼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六章:资源时代(二)(1 / 2)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项周密的行动计划往往是在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之上一锤定音的。因此很多历史学家都将直接听命于日本皇室的绝密组织“菊之社”在2009年初在南美洲所发动的一系列攻势的直接布署人归功于突然造访圣保罗的藤原贞敏子以及她在“笠户”料理店中与“菊之社”南美分部的主要干部的那一次关键性会餐。甚至在很多史学家的著作之中都会以“笠户阴谋”作为叙述“菊之社”和日本政府此后在南美洲一系列秘密行动的序章。

但事实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此规模浩大、甚至直接牵连到旅居南美洲的数百万人日裔移民的行动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便展开布署,更不是藤原贞敏子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事实上早在藤原贞敏子抵达巴西之前,“菊之社”南美分部早已秘密对代号为“早云”的南美诸国颠覆计划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筹划和准备了。

“早云?指的是战国时代的北条早云吗?”在日本,所谓“战国时代”的历史无疑是最引人津津乐道的。虽然从严格上来将,日本的战国时代并非是一个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以室町幕府末期的应仁之乱(公元1467年)到德川幕府建立(公元1603年)这一百三十余年为其标准。在这段时间之内,日本各地被封建领主所割据,为了利益而彼此征伐不休。在征战之中各地正统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只是担任辅佐角色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纷纷崛起,进而称霸一方,开启等级制度森严的日本“下克上”传统的先河。

而出于战争的需要,在战国时代日本与欧洲发达国家(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之间的贸易交流也日益频繁,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彻底改变当时日本封闭落后的社和战争形态,以职业军人替代过往兵农合一的体制。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埋丧了过去的豪族联合。

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扫平群雄,开创历时360余年的幕府政权,最终以75岁高龄逝世的德川家康更以坚韧和等待塑造起了大和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堡垒。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么是忍耐,似勾践战败后,甘心当敌人的奴隶,韩信被流氓强迫从裤裆下爬过去,他默然接受,这种缩回拳头式的忍耐,一个人如果不够坚强,就绝对无法忍受。大仲马在他出神入化的巨著《基度山恩仇记》中,最后一句话就是:“等待!”与德川家康的“杜鹃不鸣、待之鸣”可以说有着一曲同功之妙。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坚强的巨人把它作为跳板。日本战国时代,无数豪杰涌现,但即便包括“天下人”丰臣秀吉在内,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领悟到坚韧和等待的奥秘。

1867年德川幕府被西方世界英舰队的舰队和维新党人的枪炮所摧毁,不得不还政天皇,战国时代的智慧曾一度被日本人所抛弃,认为日本之所以受到屈辱,都由自战国时代那些大名闭关锁国争权夺利所造成。这种心理状态跟中国在辛亥革命时,人人厌恶清皇朝别无二致。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尊严扫地,过去所有累积下来的光荣和骄傲全为梦寐,日本人才发现他们所处的时代,竟跟300年前德川家康所处的战国时代―诡诈、斗争、生死间不容发,简直没有分别,于是激起再度反省。重新检视起战国时代的智慧。

可以说自战后以来,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正日趋受到当年战国时代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而战国时代的许多传统仍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因此虽然身为女流,但是藤原贞敏子对日本战国的故事同样耳熟能详。因此在第一次听到“早云”这个代号之前,便自然联想起了日本战国时代初期的一代枭雄―“北条早云”。

日本战国的名将豪杰众多,但其中崛起历程最为传奇的或许莫过于开启战国北条家族百年基业的战国大名―北条早云。经过了“应仁之乱”,日本全面进入了内战频仍的“战国时代”。这一时代的社会特征是“下克上”,即旧有秩序和旧的权威阶层的倾覆。各地百姓和国人(地方的地主)纷纷展开反抗领主,夺取统治权,在封建领主阶级内部,旧有的等级秩序破坏殆尽。大名不把将军放在眼里;家臣又背叛大名,攻杀主家;同族相残,子弑父,弟杀兄,到处是刀光剑影。在争夺领地的生死搏斗中,一些和中央幕府权力无关的地方领主和武士们,依靠实力逐渐成长起来,各自控制一方,取代了幕府任命的旧的守护大名。他们被称为“战国大名”。而北条早云是“战国大名”的先驱。

北条早云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浪人。关于他的出身与前半生的经历,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因此在日本历史学界有着众多种说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出身于京都伊势氏。因为他的姐姐是骏河(今静冈县东部)守护大名今川义忠的侧室。因此,他早年曾一度依附今川义忠为食客。

不过英雄不为出处,随着公元1476年北条早云45岁之时,他的姐夫今川义忠受幕府之命,向属于斯波氏的领地远江国扩展势力。在归途中,遭伏击而身亡。今川氏因此而由于继承权问题发生内讧。今川氏的家臣们也都想乘机控制领国的统治权,于是纷纷介入今川氏同族之争。由于骏河是室盯幕府通向关东地区的要害之地。因此,今川氏的内讧迅速也引起幕府中央的关注。当时关东将军足利政知派出上杉政宪,关东管领上杉定正相继出兵镇压今川氏内乱。在这危机时刻,北条早云通过谈判,巧妙地制止了外部干涉,并说服了今川氏的两派家臣,共同拥立他的外甥今川氏亲继任骏河守护。由于这一功劳,他成了兴国寺城的城主,领有富士下方十二乡。成为了他逐步扩张的起点。

随后北条早云又利用邻近伊豆半岛陷入内乱之际,向外甥今川氏亲借兵三百人,用五百人的兵力趁黑夜渡过黄濑川,急袭崛越。在不到三十天,完全控制了伊豆半岛。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城主,转瞬间成了大片领地的主人,这件事震惊了日本。而当时北条早云已是六十岁的老人。在随后的日子里,北条早云以“四公六民”(即农民只要将收获的四成交给领主,自己则可以留下六成。)的手法收买人心,剪除伊豆的反对势力。

在拥有了巩固的后方之后,北条早云又出兵关东征讨的其他诸侯。由于北条早云熟悉兵法,爱读六韬三略,善于寻找时机,运用灵活的战略和战术,使他最终从一个无名的小城主成长为最早雄踞关东的战国大名。而北条家更是延续着由所制定下的基调,稳步经营,最终先后五代雄踞关东。而“菊之社”南美分部以这个日本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在南美诸国颠覆行动的代号,自然是取其以小搏大,以浪人的身份成为一国之主之意。

移民从来都是世界各大国对外扩张最好的“第五纵队”,从历史上犹太人被流放到巴比伦开始,移民群体(主要指居住在国外但与祖国仍然保持联系的群体)就一直存在于世界各地。但近年来,他们不仅有所增加、聚居密度有所提高,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也更加强大。而随着移民对其根源的兴趣正在日益增加,而且正在更有效地自我组织起来,而其祖国正在改变对移民的看法,并加大接触力度。

这一趋势无疑是五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而它们都与全球化有关:全球移民的增长、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变革(正在加快移民与其祖国的互动步伐)、对全球趋同文化的反应、冷战的结束(增加了种族显著性和民族主义,并为侨民创造了新的活动空间)以及各国政府在双重国籍等问题上的政策变化(使得人们可以跨国生活)。而这种趋势最显著的表现无疑就是欧洲地区的中东和非裔移民的躁动以及伊斯兰圣战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泛滥。

而日本移民更曾由于其在全世界空前团结的口碑和不为西方人所能理解的爱国热枕,而一度在二战中受尽迫害。1941年12月7日,随着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众多旅居美国的日本移民家庭被看成是“不忠诚的美国人”。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时任加州州长卡伯特.奥尔森便宣布,对本州的日裔居民采取“限制措施”:开除所有担任公职的日裔美国人,取消日裔律师和医生的执业资格,日裔渔民被禁止出海。时任加州总检察长的厄尔.沃伦则更在向华盛顿汇报时称:“土生土长的美籍日本人,比日本侨民更加危险。”

1942年2月19日,罗斯福签署了第9066号行政命令,授权美国陆军部长确定国内某些地区为“战区”,并可以对生活在“战区”内的人进行任何必要的限制,甚至可以把它们排斥在“战区”之外。根据这一行政命令,以及一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美国西海岸军区司令德维特将军借口日本军队入侵和“颠覆的威胁”,发出了一系列命令,先是对西海岸各州所有日裔居民实施“宵禁”,继而把他们从这一地区驱逐出去,要求他们到政府指定的一些集合地集中,然后转迁到远离西海岸的“重新安置中心”。

1942年3月20日,西海岸日裔居民的大迁徙开始了。一大早,各州的军警和联邦调查局特工就来到日裔居民的家门前,街道上回响着诸如“日本鬼,出来”的喊声,听起来就像纳粹德国士兵叫喊的“犹太人,滚出去”一样令人胆战心惊。每个成年人只允许携带150磅(约为68公斤)重的行李,他们的其他资产被“全部充公”,并且没有上诉或者抗议的权利。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大迁徙中,日裔美国人损失了价值7000万美元的耕地和设备,价值3500万美元的农产品,以及接近5亿美元的收入。储蓄,股票以及债券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被迁徙的日裔居民近12万人,被集中安置在位于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阿肯色等州的11个拘留营内。这些拘留营位于各州最贫瘠、荒芜的土地上,四周围着铁丝网和望塔,从外观上看,与德国纳粹的集中营并无二致,就连罗斯福总统都把它们称为“集中营”。

在拘留营内,分配给一个6口或7口之家的住房只有30平方米,房间里没有独立的煤气炉和自来水,数个家庭共用一个洗衣间、一个餐厅和一个厕所。露天的淋浴间也是数个家庭共用的,望塔上的哨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淋浴间里洗澡的人。联邦政府规定,拘留营内,每人每天的伙食费为50美分。尽管糟糕的食物难以下咽,但在每次就餐时间到来之前,人们还是早早地去排队,因为食物经常短缺。

不过令拘留营的哨兵感到疑惑的是,这些被关押的“不忠诚的美国人”,竟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他们从未试图制造任何混乱;他们每天早上集合,升起星条旗,行升旗礼;明知没有报酬,却热衷于从事为军队制作宣传画等工作;许多人认真地学习美国历史;参加教堂礼拜时经常唱“美丽的亚美利加”……1943年初,当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宣布允许日裔美国人参军去欧洲战场作战,立即就有1200多人报名,并在拘留营中举行了效忠宣誓。到战争结束时,共有17600余名日裔美国人在美国军队服役,其中不少人在战场上表现得相当出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由日本第二代移民组成的第442战斗团队,他们在意大利和法国作战。该团队功勋卓著,按其建制规模和服役时间来说,是美国军事史上获勋最多的军事单位。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随着中国大陆打开国门向全世界开始人才和劳务的输出。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带动资金和货物穿越国界自由流动,但冷战之后的全球移民仍在旧的国家框架内,人口流动仍不自由。发达国家的一般民众并不愿接受很多移民,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工作,因此依附于国境线作为抵抗这种担忧的保证。但是雇主们则完全不理会这种担忧,他们雇用移民来降低成本,也希望移民的力量能减弱国家劳工运动和工作标准。因此尽管许多国家都为有胆量的移民准备了工作机会,中国移民背后的推动力是由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口结构改变。大约2亿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找工作。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引发了过度拥挤,社会不安定,给城市工资水平带来压力,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还是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给所有农村移民。因此这些人中有雄心的就把离开国门看作更有吸引力的选择。因此或许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移民的影响力那么显眼,自从1970年代改革开放后,有1800万中国人离开祖国流落他乡,比3500万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一半还多。

在这样的洪水猛兽面前,数量有限的日本移民显然不再成为了聚光灯下的焦点。当美国政府中许多保守派把中国作为美国主要威胁,时不时就要谴责美籍华人扮演了中国“第五纵队”角色,要求调查美国总统选举时的华裔捐款问题,怀疑华裔在帮助中国政府来左右美国政治之时,已经很少人还记得当年美国政府曾经令西方世界忧心憧憧的日本移民。

诚然当整个欧洲都在忙于处置国内不安分的中东和非洲裔移民之时,日本在世界各地的侨民显得顺从多了。以日本最大的海外移民国家巴西为例,日本移民的犯罪率可以说是世界各国移民之中最少的,日本勤劳、团结的品质更令当地占据主流社会的拉丁裔白人交口称赞。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就是这些表面上顺从如羊的日本移民,事实上却包藏着豺狼之心。

成交给“菊之社”东京总部的“早云”计划将日本移民在南美洲的“建国之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实施:在第一阶段被称之为“蕴藏”,即由“菊之社”全力扶持日本在南美洲的移民社团,扩张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并最终在局部地区形成以日本移民为主导的“影子根据地”。而第二阶段则被称为“张网”则是利用“菊之社”的力量,在各“影子根据地”之间建立地下情报、人员和武器资源的交通网络,同时在南美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领域建立秘密的网络,以各种方式网络或扶植忠于“菊之社”的拉丁裔,组建起可以为“菊之社”所用的网络。而第三阶段才是一切的关键,它的名字叫:“有变”。

“这场竞赛已经表明,是资源而不是智慧在主宰了当今世界。”

2007年8月,夏日炎炎。但是人类如火一般的欲望却同样地球上最冷的地区之一的北极同样难以逃脱成为对峙火线的命运。莫斯科时间8月2日9时28分,停泊在北冰洋洋面的俄罗斯“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将“和平-1”号深海潜水器释放入水,潜水器里乘坐的正是俄罗斯著名北极问题专家、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及国家杜马议员格鲁兹杰夫等人,他们从北极点开始下潜。两个小时40分钟之后,“和平-1”号抵达4261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接着,科考队员操纵潜水器将一面高约1米的钛合金制俄罗斯国旗插在了北冰洋洋底。

这无疑是俄罗斯海洋学家和极地工作者首次在4000多米深的北极海底从事科考工作。在随后的莫斯科大张媒体报道之中,世人知道这次科考活动的任务之一就是搜集证据,以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等从地质角度上讲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延伸。虽然此举被俄罗斯政府只是简单称许为一项“十分有趣、可靠而重要的举动”。但是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奇林加罗夫先生自己却明确的宣称:“北极是我们的领土,我们必须表明自己的存在。”

而与此同时,作为美国五大武装力量之一,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而非美国国防部的美国海岸警卫队,在2007年8月再次出动了驻扎于西雅图的第13海岸巡逻队前往北极海域。随着美军对应急能力需要的与日俱增,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作用更加突显,任务覆盖海军、边防、海监、海事、渔政、海关、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而第13海岸巡逻队正是美国政府所购置的“赫利”号、“北极星”号和“北极海”号3艘重型破冰船的列装单位。而其中于2000年列装的“赫利”号无疑是美国目前装备最为先进、能量最为强大的破冰船,也是全球技术含量最高、性能最好的极地探索平台。2006年8月,“赫利”号便曾远航北极,对美国主张的北冰洋大陆架领土进行水下地形测绘。而此次这艘艨艟巨舰再次泛舟冰海,却更多的是为了搭乘着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在内的一众美利坚高官在日益消融的北冰洋上宣示主权。

2007年对于北极而言无疑是一个转折性的年份,这一年从奥斯陆到北极之门特罗姆瑟,再经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朗伊尔城,最终会聚于靠近北极点的各国科学站,所有关心这片土地的人们都真切地感受到北极这片冰封之地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热土,同时这里也正迅速成为大国利益而彼此争夺的角力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速度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多种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夏天气温最高的几周里,北冰洋冰盖覆盖降至300万平方公里,成为历史最低点。这一数字在2000年前平均为750平方公里。这表明从2000年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加剧,势头日趋严峻。通过两张图一张摄于2008年2月28日,另一张则拍摄于20年前的同一天的照片明显显示,20年间北冰洋的冰盖面积缩小了一半以上。而如果这一情况没有得到缓解的话,在数年之内北极的冰盖将可能全部融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