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一年的夏天北冰洋冰盖覆盖面积最小的那几周里,由于冰盖大面积缩小,甚至出现了一条从白令海峡到奥斯陆的新航线,较之原有线路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里程。此后6个月时间里,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航运公司迅速着手研究利用这短短几周时间开辟新航线,以减少航运成本的可行性。显然一旦航线开通,必然会有公司承揽油运任务,而那些深入北冰洋腹地的大型油轮万一出现事故造成原油泄漏,将给北极地区生态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即使不出现类似灾难,人类活动过度侵入北极地区也会给那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预知的恶劣影响。
但是便如“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将使全球地区近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亿人口受到直接影响,而给世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4000亿美元”的警告一样。环保人士和科研学家的种种未雨绸缪的预测在世人眼中都不过是老生常谈。虽然谁都知道对于大自然的予取予求最终只能是祸及自身。但是一旦谈到实质性的问题之时,一切的解决之道最终只能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显得举步为艰。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之下,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唯一出路便是就是发达国家要率先承担责任,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充分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过渡到只把煤、石油当作化工原料而非能源的无碳时代。
一边是子孙后代的千年福祉,一边却是自己目前所适应和享受着的工业时代的便捷生活和煤、石油能源时代的全面繁荣。如何取舍似乎总是一个难题。以至于仅仅是要求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注1),最终也成了一纸空文。既然改善的道路是那么痛苦和昂贵,那么何妨堕落下去,“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天”(注2)竟然是子孙后代的问题那么不如让子孙后代自己去面对。
北极的冰雪融化第一时间令身处北极圈内的那些“穿着冰刀出生的民族”惶恐不已。但是在大国眼中所见唯有利益。北极地区是指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广阔地区,即北纬6634′以北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及岛屿、北极苔原带和泰加林带,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千米,但其中陆地只800万平方千米。人口700多万。
在漫长的岁月里北极在人们的影响之中有厚厚的冰原、漂浮的冰山、刺骨的寒风和连续几个月的黑暗。而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破冰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出现,前往北极的难度正在逐渐减小,北极归属争夺日趋激烈。各国政府更关注的不是那些融化的冰山对海洋和气候的影响,而是整个北冰洋自史前时代以来将第一次成为公海,蕴藏在其底层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也将被开发。虽然目前人们仍难以发掘北冰洋中隐藏的财富,但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供给量的持续下降,主要石油开采商的目光已瞄准北极地区。
北极海域资源丰富。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蕴藏量大约占全世界尚未开发的油气资源的25%。。保守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达1000亿至2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至80万亿立方米之间。除了油气资源外,北极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估计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此外,北极拥有大量的铜、镍、钚复合矿和金、锡、锰、金刚石、铀以及白金等矿藏,还有丰富的渔业和动植物资源。加拿大已经开始在北极圈内的岛屿上开采钻石,产量将达到世界天然钻石产量的10%至15%,从而使加拿大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钻石生产国。
既然能源储备是重要的战略储备。那么即便目前开发和利用条件尚未成熟,也不如把北极资源作为自己的“战略储备”。只要能争取到北极的主权,把这里的资源便是自己战略储备,有利于保持未来的战略优势。
北极的“西北航道”早在哥伦布时代便吸引这一代又一代的航海家和探险者。而随着全球变暖导致这些水域的冰盖融化,最终北极雪原将会出现一条穿越北极群岛的有吸引力的重要航线。与通常的巴拿马运河航线相比,走“西北航道”能使北美东海岸与亚洲之间的航程缩短6500千米。商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是商业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届时,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将无用武之地,世界贸易平衡也可能被打破。
北极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现代化的战略核潜艇的下潜时间都在数十天以上,其携带的战略导弹射程可达到800千米以上,因此,从北冰洋海域发射的导弹可以击中北半球的任何战略目标。极轨卫星的电磁波可以穿透10米厚的海洋,很容易追踪监视在各大洋中游弋的潜艇。但北冰洋厚达3米的浮冰层可以有效地阻止电磁波的穿透,从而保护潜艇不被卫星发现。北冰洋海面的浮冰经常性破裂会产生巨大的噪音,使得船基和陆基反潜声纳探测系统的灵敏度大大降低。北极地区电离层的频繁扰动,使得探测核潜艇的远程后向散射雷达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上述原因使得北冰洋海域成为核动力潜艇的理想藏身体地。核潜艇可以在这里潜伏、巡逻以及必要时发动战略核打击。同时,由于海面的浮冰.在北冰洋海域,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也必须取代水面舰队执行反潜任务。因此,北冰洋海域早在冷战时代便是美苏两强的必争之地。
早1946年,美国开始在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考察;而后随着北约组织的成立,美国更是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的漫长北极线上建起了弹道导弹预警系统,部署了相当规模的远程相控阵雷达、战略核潜艇、弹道导弹和截击机,并联合加拿大成立了“北美空间防御司令部”。通过一系列实质性的行动,美国在北极周边部署了强大的联合军事力量,为其政治意图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苏联时代无论是红海军的核子海狼还是苏联空军的远程战略轰炸机,都集中于北极地区,一旦战争爆发便直捣北美。双方均认定“谁拥有北极,谁就掌握了战略主动”。美国军方研究人员甚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北极扼制”战略,要以绝对的优势“打消”各国对北极和北冰洋的念头,具体包括:加大对北冰洋的战略巡逻力度;加强北冰洋水下力量存在;加强整个美国东海岸“后院”的反潜与防空建设,以防“背后偷袭”;强化与北极有着密切地缘关系的挪威、丹麦、加拿大等国的关系,希望能结成新的“北极利益同盟”,共同防范“新威胁”。
巨大的利益令一向以温和著称的加拿大、挪威及丹麦等国家也相继宣称对邻近的北极地区拥有主权,也在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出击。虽然表面这几个国家一致反对俄罗斯对罗蒙诺索夫海岭相关地区的领土主张,它们内部也是斗争激烈。加拿大和丹麦早就曾因一个叫作汉斯的北冰洋小岛发生过纠葛。北冰洋的被称为“挪威走廊”的航线,而它的起点正是汉斯岛。而且,该岛还有丰富的金刚石资源。加拿大和丹麦这两个北约国家围绕汉斯岛的主权归属产生的争端已经持续了20多年。2003年6月,丹麦军舰突然造访了汉斯岛,并且在该岛插上了丹麦国旗,单方面宣布汉斯岛属于本国。而加拿大苦于没有破冰船,只能提出口头抗议而坐视该小岛落入他人囊中。争执还曾引发诸如插国旗、搞军事演习等主权宣示行动。尽管两国目前并没有交火的危险,全球变暖使汉斯岛附近海域成为新的海上交通要道,无疑更坚定了两国要争夺该岛的决心。
丹麦一直以来是争夺北极的“先知先觉者”之一。丹麦政府希望能够证明,北极地区是格陵兰岛的自然延伸,由此推出北极下方及周围海床都属于丹麦。2005年丹麦海军派出“瓦迪伦”号护卫舰驶进加拿大和格陵兰岛海上边界有争议的海峡。此外,丹麦还派出精锐的“天狼星”巡逻队,对格陵兰岛东北海岸完成了一次冒险巡逻。同年,科研大臣桑德宣称有了一项最新的地理发现:北极与丹麦所属的格陵兰岛是由一条绵延1240公里长的水下山脉――莱蒙索夫海岭连接着的。而早在2004年10月初,桑德就已宣布,只要科学家能证明北极点所在的海底山脉是丹属格陵兰岛的自然延展海脊,丹麦将“拥有开发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权利”。因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将其海岸线外200海里(约370公里)的范围划为大陆架,并在此范围内行使主权。桑德兴奋地表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北极为丹麦所有,这能让我们得到石油和天然气。”
而此举令加拿大极为恼火。上世纪50年代后期,加拿大就首先宣布对北极地区拥有主权。然而国际法庭判称,如果其他国家在100年内不对此提出异议,北极才能成为加拿大的领土。因此,加科学家正在积极准备相关材料以反击丹麦对北极的主权要求。为了强化本国在北极圈地区的军事存在,加拿大军队还在北极圈内展开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今年7月9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宣布,为维护该国“西北通道”的“主权”,将向该水域派遣6-8艘巡逻艇,不仅要强化在北极的军事存在,还要在那里修建一座深水港。加拿大甚至打算修建一条通向北冰洋的永久性道路。
当这种对抗愈演愈烈之际,期盼和平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法律。毕竟曾经的南极争端也为此刻北极的纷扰提供了法律范本。从1908年英国宣布对包括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地块及其水域拥有主权开始,其后,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后对南极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国家所要求的主权大多存在重合,以至于国家间矛盾重重。在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有12个国家先后派出了上万名科学家,踏上南极洲,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南极考察。以此为契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出面倡议,于l958年10月召开l2国南极会议,着手缔结一项《南极条约》。1959年l0月,12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了有关南极问题的正式会议。12月1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日本、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签署了《南极条约》。经各国政府批准后,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起正式生效。该条约的规定适用于南纬60度以南地区,其主旨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只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保证科学的考察自由和为此进行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采取一切军事性质的措施,冻结各国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但国际资源争夺的舞台之上法律最终再一次让位给了枪炮。在一片唇枪舌剑背后最后还是赤裸裸的军事对比,2007年4月15日,俄罗斯制造的第一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下水并在靠近北极地区部署。同年6月,俄罗斯地质学家宣布,经过考察,包括北极点在内的120万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地区也属于俄罗斯的大陆架。紧接着,俄罗斯宣布恢复中断15年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飞行区域包括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及北极地区。8月14日包括图-95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图―22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及空中加油机等约30架俄军战机参加了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演习。
俄罗斯的军演拉开北极争夺战序幕。多年来美国不甘落后,一直在为争夺北极权益积极准备。由于美国至今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可能对北极提出任何主权要求,为此,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2007年10月31日举行会议,并以17票赞成、四票反对的表决通过一项议案,建议参议院同意美国加入“海洋宪法”。同年11月1日,美国海岸警卫队一架wc-130气象观测机从阿拉斯加州的最北端起飞,前往北极点,沿途进行考察。据报道,海岸警卫队所展开的地形勘探工作,是在为北极军事基地的建设做准备。
一年之后的2008年5月底,美国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代号为“北方边陲-2008”的诸兵种大规模联合演习。各兵种及海岸警卫队和国民警卫队的近5000名军人、120多架飞机(包括最新型f-22a战斗机、b-52战略轰炸机、空中加油机和侦察机)、战舰和辅助舰参加了为期12天的演习。
而那些善良的人们所并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引经据典的搬出《南极条约》来之时,已经有人将这纸文书撕成了破布。2007年10月16日,英国外交部宣布,英国准备向联合国提交对南极地区部分海床拥有主权的动议,这可能会使英国拥有南极南大洋沿岸350英里(约560公里)海域内海床所有权,并享有在这一区域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权利。
英国跟南极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772年,英国的探险家库克驾船环南极航行,拉开了南极探险的序幕。而该国对于南极主权的争夺更是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南极条约》的订立终止了英国及其他国家独霸南极的计划。但是该条约只是规定“冻结各国对南极地区的领土要求和禁止提出新的领土要求”。
于是精明的英国人立即抓住了这一条约的漏洞―这一“冻结”原则,是指既不承认、也不否定现有的主权要求。而有关不准对南极洲提出新的领土主权要求的原则显然有利于1959年之前已提出主权要求的“既得利益”国家。此外,《南极条约》只是暂时冻结了各国的领土主权要求,附属于领土的诸如大陆架等方面的权利则没有界定。”
南极大陆面积巨大,但是由于冰盖厚达数千米、自然环境恶劣,导致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南极到底蕴含多少资源知之甚少。但就目前科考人员已掌握的资料,在南极蕴含着铜、铁、铅、锌、金、银、锡等数十种矿产、矿床近千余处、大规模油气田数百处。一些地质学家声称,南极蕴藏世界最大的铁矿,其储量初步估算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此外,南极还有着世界最大的煤田。估计储量超过5000亿吨。
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缺乏,地球上最后的净土―寒冷的南北两极渐渐成为很多国家争夺的焦点。面对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威胁,两极地区冰层融化,竟令人类最终开发和瓜分两极自然资源的想法已经变为可能。对于未来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而对于现在惆怅已毫无意义。在你挣我夺的“圈地运动”之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有的只是权谋和实力。
那个世界上人口最多,资源需求最为迫切的国度……你准备好了吗?
―――――――――――――――――――――――――――――――――
注1:《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5年9月,一共有156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占全球排放量的61%)[3],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而美国政府的态度也是基于大多数公众的观点。
许多美国人一向对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表示质疑,他们认为京都议定书是一个险恶的计划,它或者会延缓世界的工业化民主进程,或者会把财富以“全球社会主义”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注2: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天―此语一般认为出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但最近偶然翻书发现,这句话背后大有玄机。这句话的法文原文是“aprèsmoi,ledéluge”(英文:afterme,theflood),但它的意思是“我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与众所周知的“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我还查到另一个法文原文版本──“aprèsnous,ledéluge”(英文:afterus,theflood),它的意思是“我们死后,将会洪水滔天”。这个版本也很流行,甚至也很权威,但其中也有蹊跷,“我们”是谁?
再查,发现这句话其实也不是路易十五所说,而是他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对他说的。阅读了关于他们两个人的种种史传,觉得这句话更像是一个长篇故事的开头,是两个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私语,整个故事的氛围,惶恐而哀惋。而第一个能昂“我们死后,将会洪水滔天”偷换为“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人,一定是一个社会运动的策划天才和鼓动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