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再小心翼翼,也难免孩子在这一阶段受到磕碰,不必过于惊慌自责,更不必因此限制孩子的活动,千万不要责备甚至打孩子,任何意外都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还没有承担责任和后果的能力,惩罚只会挫伤孩子自由活动的乐趣,压抑孩子的正常需要。
一个不喜欢运动的孩子,或活动不够灵活,笨拙,退缩的孩子很可能曾有过因爬行而被限制甚至惩罚的经历。
你们能懂我吗
孩子会用他的声音、他的眼睛、手以及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努力地表达他自己。关注他的每一点表示,就像他努力地弄懂你们一样。
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八九个月的孩子会有如此丰富的表情!他的身体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他还会模仿大人的一些动作,比如,努努嘴,伸伸舌头,抓抓挠挠。电子站
0~1岁(5)
他还会发出很多种声音,像是在喊:爸爸,妈妈。
如果你和他长久地对视,会发现他会不断地变换表情,而你有所回应时,他会更加起劲地表现,你会觉得在你和一个小生命之间有一种真正的沟通,母子间用只有你们才会懂的信号交流着,彼此努力地表达,努力地理解对方。那一时刻,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我激动不已!
事实上孩子一出生就表现出天生的模仿能力,他会模仿大人吐舌头的动作。他还会使用一样法宝来唤起人们对他的关注,那就是哭。哭是孩子的语言,以此来表达不同的需要。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令人喜悦,后来的哭闹有时会让人心烦,尤其是深更半夜。如果我们用心倾听,会从孩子的哭声中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动作、表情、声音的丰富说明他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孩子努力通过各种信号来表达自己,试图与他人沟通,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
不要忽视了孩子的努力。实际上,你的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独立的、有价值的生命了。爱他就要关注他。此时的关注表现为:
1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面对面、近距离地交流,无论他能否听懂,一有机会就同他说话,表情愉快,语速放慢。抱他出去散步,边走边“交谈”。
2与孩子一起做表情动作的模仿游戏,互相模仿。
3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观察孩子的各种动作,如准确表达,应及时奖赏。
4像对待一个独立的人一样,尊重孩子。
成长中的孩子不仅需要温暖、关照,更需要理解和交流。
我该练习走路了
作为父母,你可以期待、关注着孩子的变化,但不能替代或改变生命自然的进程。
我们用一对发育正常的同卵双生子来做一个实验。其中一个孩子从10个月甚至更早一些开始练习走路,每一天我们通过各种方式训练两个小时,而另一个孩子则顺其自然,不做任何有意的训练。经受训练的孩子可能在初期显现出行走动作方面的优势,但是,当两个孩子1岁左右时,也就是到了正常孩子可以独立行走的年龄,两个孩子在行走方面的差别可能并不大,再大一些,也许我们根本就难以发现两个孩子的差别。
如果超前训练并不能显现长期的优势,那么,我们煞费苦心岂不白费了吗,或者是事倍功半?很多心理学家都曾关注过这个问题,也设计过类似的实验,得出类似的结论:生命本身有其自然的进程,我们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加速某些变化,但很难改变孩子成长的“日程表”。
心急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学习站立,早就为孩子准备了学步车。在时间、精力、钱财上为孩子早一天学会走路付出很多,我认为这种投入是得不偿失的。
我清楚地记得孩子在10个月左右,扶着墙壁、床栏、或借助其他东西尝试站立起来,摔倒了,他又努力站起来,向前迈步的情形。到了该会走路的时候,他会自发地练习,直到他能独自晃晃悠悠地行走,他会一直练习下去。
做父母的只需为孩子的进步而喝彩,为他努力站立而鼓掌,竖起大拇指;为他的努力而拥抱他;当他失败时,拍拍他的肩,鼓励他继续努力。
如果你对生命自主的进程充满信心,对孩子的自然变化采取关注的、保护的、协助的态度,既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自由地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也更有可能做一对轻松、快乐的父母,不至于把养育孩子当成沉重的负担。
为我祝贺第一个生日吧
心理的要素在生命的头一年里萌发,那么稚嫩,那么微弱,以至于使人难以觉察,但又是那么宝贵。
别人的孩子转眼之间就长大了,而自己的孩子一天天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做妈妈的经常会拿着写明各阶段身高、体重、动作、言语标准的表格与自己孩子的情况相比较,这样可以了解孩子发育的水平。
1岁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不借助外物,自己可以独立行走了,但走得跌跌撞撞;他能听懂大人的很多话,很善于察言观色,也能用多种动作、声音表达自己的要求、愿望;他已会说简单的话,会喊爸爸、妈妈,会在分别时说再见,在他想得到某种东西时,他会说:拿拿!还会用“干干”代表“饼干”,用“宝宝”代表自己,说整句话还很困难,但他能理解一个完整的意思。
最令人惊奇的是,看似仍然很弱小的孩子已经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