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我的第一本家教书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章(2 / 2)

孩子撕纸时无异于成人的科学研究工作,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调动了自己的脑细胞,认识这一事物。

在孩子的第二个生日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为他的进步表示祝贺。夫妻之间也应相互致谢,谢谢彼此为抚养孩子共同付出的辛苦。

bsp;2~3岁(1)

我自己来

多做旁观者,会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一个两岁左右孩子的爷爷会饶有兴趣地讲起他和小孙子的故事:他的妈妈不在家,他睡醒觉就问我:“爷爷,你妈妈呢?”我说:“我妈妈早死了。”

在孩子出生后的一两年时间里,孩子用“宝宝”、“强强”、“冬冬”来代表自己。他表达自己的意愿时,总是把别人对他的称呼挂在前头。他会说“宝宝要糖”,“冬冬喝水”,或者模仿别人的称呼,如他要找妈妈时,会问“你妈妈在哪儿”。

有一天,你会忽然发现孩子对自己的称呼变了。他会说“我要妈妈”,“我自己来”,“我渴了”,他还会说“妈妈,给你”。当然,这变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你在某一时刻才注意到。

意识到并且明确地表达出“我自己”,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里程碑,是孩子独立性的显现。两三岁的孩子几乎像个小大人了!因为他几乎具备了人的心理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像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尽管一切都是萌芽状态。

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会经常执拗地说“我自己”。他似乎对自己的力量确信不疑,无论什么事情都想尝试,大人的事情他想插手,自己的事情却不让大人管。带他去逛超市,他要自己在货架间跑来跑去,爸爸怕他走失,要抱他,他会挺直身体,使人无法抱他,嘴里还会喊着“我自己拿”,“我自己走”。他会要求自己吃饭,看到别人用筷子,他执意要用,并紧闭嘴巴,拒绝别人喂他。结果他会弄得桌子、地板、衣服、脸上,到处都是饭,大人忍无可忍时,他却显出一副得意的样子。他非要自己爬上柜子拿东西,那些名贵的摆设在他眼里似乎一钱不值,他肆无忌惮地推开它们,只为拿到一个气球……

“真是一个惹人心烦的家伙!”“他似乎在故意和我们作对!”“该教训教训这个家伙,我就不信管不了他!”父母经常会冒出这样的念头,但千万不要真的在孩子身上发泄你的火气,我可以肯定地说:孩子不是故意捣乱,在孩子刚刚确认自己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独立的人的时候,他对显示自己的独立能力很感兴趣,而这也是锻炼他独立性的机会。

在没有危险、对外界不构成伤害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做一个旁观者,或是一幕即兴肥皂剧的观众。带着观赏的心情看孩子的表演,那会其乐无穷!

我不是故意捣乱

孩子会把牛奶倒在餐桌上,他只是想看看牛奶流动的样子。这是一种尝试。有一天,孩子偶尔把牛奶碰洒,白色的液体在餐桌上流成一条小河,然后顺着桌边滴答滴答流下,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孩子惊奇地注视着自己亲手创造的奇迹,兴奋地喊着:“下白雨了!”妈妈不愿看到刚煮好的牛奶浪费掉,又不忍心破坏孩子的兴致,只能在一旁无可奈何地看着。第二天,妈妈把煮好的牛奶端上桌,孩子故意打翻杯子,又开始观看“白雨”,妈妈再也不能容忍了,孩子说:“地板想喝牛奶。”妈妈哭笑不得。

孩子能做出的荒唐事让我们无法预见,难以想像,父母经常会被一个两岁的孩子弄得措手不及。他也许会把鞋子装进锅里,把刚洗好的豆芽菜撒在地上,还做出一副帮你干活的样子。

不忍心责备他,因为他肯定不是恶意的,但是事情本身确实让人生气。那就就事论事好了,千万不要因此说:“你在故意捣乱,你是一个坏孩子。”电子站

2~3岁(2)

对待孩子的“恶作剧”,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1用另外一个无害又相似的游戏取代这一个。如下雨的实验可以在洗澡盆内用自来水做。

2你可以用他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什么是有害的、不能做的,什么可以做。例如你可以说:“锅是用来做饭的,他不喜欢吃鞋子,又脏又硬,他喜欢吃大米和蔬菜,我们给他放一些黄瓜,西红柿吧……”这是在游戏中学习的好机会。

3不要太在意家里的整洁,可以为孩子留一个活动室或活动的空间,让孩子随意地玩。

4吃饭时,在地板或桌子上铺一张旧报纸,收拾起来就不那么麻烦了。

总之,父母应该相信,小孩子的淘气即使造成很恶劣的后果,也是无意的,对他来说只是一种尝试,探索,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举动,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们过多地限制、严厉地惩罚孩子,可能孩子会变得老实听话,但也很可能压抑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探索的兴趣与勇气以及学习的热情。

多陪我玩会儿,好吗

工作忙不是借口,养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

孩子已经会玩很多种游戏了,他喜欢同父母或小朋友一起玩。几个同样大的孩子会有一段时间自顾自地玩,但他们仍喜欢聚在一起。再大一些,孩子们才真正在一起游戏。

独生子女在家中缺少玩伴,需要父母亲自陪伴的时间会多一些。如果父母双方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回家已经疲惫不堪,双休日又要忙于家务,能给予孩子的时间已经很少,对孩子可能仅限于生活方面的照料。还有的父母为了个人的发展,把孩子托付给他人照料,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

我常听见有人说:“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