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悲剧的酒鬼与贵族的酒神_凭什么心忧天下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悲剧的酒鬼与贵族的酒神(1 / 2)

一封惹祸的信

汉末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们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并与强权或皇权意识血拼的时期。当然,血拼的结果是文人名士们血流成河,强权土匪恶霸们耀武扬威。从此以后,中国文人们的自我意识再未出现如此群体性勃起高潮。

这里先冒出的一个典型是孔融。

孔融是圣人孔子的二十四代孙,恐怕也是孔家历史上最有才气的后代。此公恃才傲物、名满天下,对靠权谋崛起的曹操看不上眼而经常嘲弄。曹操为了节约粮草,下令禁酒,孔融却大唱反调,公开写了这么一封信给曹操大讲喝酒的好处:

“夫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祭帝宗,和神定人,以济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樊哙解厄鸿门,非豕肩钟酒无以奋其怒;赵之厮养,东迎其王,非引卮酒,无以激其气;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袁盎非醇醪之力,无以脱其命;定国非酣饮一斛,无以决其法。故郦生以高阳酒徒,著功于汉。屈原不哺糟,取困于楚。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

这是中国文明史上很有意思的一篇颂酒妙文。为了与曹操对着干,把酒作过瘾的道具,颂酒已经到了无理取闹的地步。孔融这位名士常叹:“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但他这封信却得罪了一心想拉拢他的曹操。后来,路粹在曹的授意下上奏孔融罪状:“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这孔大公子才华横流的高论也还真称得上大逆不道,公开说子女不过是父亲情欲的偶然产物,子女对母亲则如瓶中之物,一旦离开了瓶子就与瓶子没有任何关系了。这种无礼、无圣、无亲、无上的狂士心态,曹操岂能容之?

这样,为了禁酒和颂酒,孔融这个天下的大名士送掉了性命。

二、一个酒鬼的大气之言

孔融死后不久的另一个更加善饮的酒鬼,是竹林七贤里面的刘伶。此君为了喝酒闹了很多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笑话,为了让其胡乱喝酒的空前绝后的鬼行名正言顺,刘伶写了一篇千古妙文《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有贵介公子、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先生于是方捧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若江海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这是一篇惟酒是务、纵意所如、顶天立地、自由放荡的酒鬼之言,完全是一派要酒不要命的作派!

前赴后继的中国酒鬼们有数不完、道不尽的酒英雄事迹。

三、中国酒鬼的文化之迷:为何不品酒而乐于烂醉?

中国是个诗歌的王国,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酒鬼。

与刘伶同列竹林七贤的大名士阮籍除了以“途穷之哭”著名外,其酒量更是名垂古今。与刘伶的死喝烂喝不一样的是:嫂子也罢,邻家美妇也罢,不相识的美女也罢,阮大才子更喜欢伴色而喝。而与官府或今上之流交往则常常以醉态相向,但酒毕竟遮不住心中烦恼: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比阮籍更惨的稽康,酒量没有阮籍好,也好喝几口,但其品味、文品,尤其是音乐天赋也算空前绝后了。但自我恣肆的大才子却碰到了中国历史上皇权意识超强的司马氏,结果是司马氏杀稽康,《广陵散》之大音从此绝响!

文人、名士加上酒,与皇权的屠刀相比是那么羸弱和凄凉!

中国酒鬼史上的大诗人李白生于唐朝盛世,远离了魏晋之乱,文才加酒才登上了皇帝的大雅之堂。杜甫赞道: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