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下)、断裂的贵族和稀释…_凭什么心忧天下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章(下)、断裂的贵族和稀释…(1 / 1)

文人贵族蜂出的年代

有人告诉我,中国历史上几无贵族。

确实,翻开中国文明史,自少有鸿鹄之志的流氓陈胜吼出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风度、气度、高扬自我大旗,贵气逼人而从不下跪的贵族很难找到。种,珍贵的贵族之种难道真的就被农民、流氓、军阀之种杂交绝迹掉了?但放宽历史的视角,用包容欣赏之心而不是用鲁迅先生尖锐的眼光去挑剔历史,你会发现除了流血成河的“吃人”史外,中国有两个短暂的年代,还是出了一些原本很有希望的文人贵族的。

秦以后中国第一个贵族蜂出的年代应是魏晋。

在谢安的身上,你可以明显找到诸葛孔明和竹林七贤的影子。

“千古一相”的诸葛亮,凭着前后《出师表》和“夫志当存高远,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名篇亦可纳入文人行列,其隐居茅庐,散淡乡野,乐娶丑妻,拿足了名士和贵族的派头,但一遇“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有贵族血统的刘备三顾,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去施展拳脚,开创了隆中对中预言的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诸葛亮的贵族相不仅是在出山前拿足了贵族的架子,更重要的是,在刘备死后也不为自己的权利所诱,忠实地履行了自己辅佐阿斗的誓言。中国历史血流成河,遍布杀人游戏陷阱的一个关键就是不诚信的农民、土匪、强盗、流氓长期在权力中枢晃荡,而诚信的贵族不仅太少,而且常常贵族会被流氓们杀掉。而诸葛先生的伟大在于不仅讲诚信,讲高尚,还强大到了不仅不被别人杀掉,还可以去杀掉或感化掉别人的境界。

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谢安精神的另一个来源。但谢安的真正长处在于他集诸葛亮的官场操作性和嵇康们的自我散淡性于一身,成功地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圆满的文人贵族形象。谢后不久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则由于其官场和生活落魄而鲜有贵气且现实生活一塌糊涂。

魏晋这一兵荒马乱的年代最终以流氓战胜贵族,文盲战胜文人而割掉了中国历史上的贵气。到了宋代,在偃武修文的帝旨下,文人贵族又有一点回光返照。或者说,又出现了一些文人贵族的好苗子。毕竟,改朝换代的必然结果就是杀掉原来的贵族,而新贵族要从市井中产生毕竟是一件难事。

宋代文人贵族的苗子首推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

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代代文人们发奋努力的天下情怀,而一根筋的名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则是以诚信,一条路走到黑的劲头实践了贵族的傲气,司马光以《资治通鉴》高屋建瓴作帝王师,而王安石作为不屈的改革者,则要把整个国家机器改成一个赢利的商业机器,却导致了官场奸商小人的泛滥,苏东坡则以大文人的胸怀任凭官场风浪,走着雪泥鸿爪的“无风无雨也无晴”的淡定之路。

可惜,文人的贵气,既敌不过皇权更迭的血腥,也敌不过外敌的屠刀,更敌不过诸如朱元璋这种农民皇帝阴暗的宫廷文化。

中国史上的贵气和贵族,是越来越少了。

五、为何国人少贵族?

为什么要去追寻中国历史的贵族和贵气的贫乏?

因为你只要走进中国秦以后的历史,你就会发现,中国历史长河里有两个突出的社会性格特质:那就是长期的精神卑贱和物质贫困。

几千年中国民众辛勤劳作,到头来依然是贫病交加,这才有每年一度的春节大年,民众最主要的节目就是大吃大喝,能吃饱就好,似乎一年只有一次,贫穷似乎是中国人永远的宿命。除了吃喝,中国的大年既缺乏西方圣诞的各类美丽的圣诞歌曲,也缺乏感恩节那种雅致的仪式,剩下的只是穷惯了、穷疯了,吃相难看的吃吃喝喝。

与贫困相伴的必然是卑贱。普通百姓和文人永远在皇权的淫威下下跪不说,就是很多作了皇帝的流氓匹夫,虽位极天子,在权、钱、色等诸方面依旧没有贵族的气度和胸怀,依旧是那样穷凶极恶,恬不知耻。

国人的贵气和贵族都跑哪去了?

这里不能不说到秦始皇的秦政。

秦之恶政之一就是消灭了中国历史上的贵族分封和世袭,而实行一统的郡县制。

也算国人命苦,在历史的长河中遇到了一个真正的王者龙种――嬴政。此君的血液里不知流淌着什么样的血,居然纵横天下,一统中原,并推出了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长达两千年之久的政治制度。改贵族的分封世袭为郡县即为其主要内容之一。

鼓吹此制度的旗手只是一个贫苦出身,以鼠辈自居的大内高手李斯。其向始皇帝进言: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务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不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结果,不仅分封世袭制废弃了,郡县制诞生了,焚书和坑儒也大规模出现了。

消灭贵族的世袭分封,除了灭掉了民族的贵气之外,起码还有以下诸多危害:

以郡县代替分封,从社会制度上彻底废除了藏富于民的可能,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莫非王权。

2、废除了贵族世袭也就除掉了民众独立人格、族格产生的土壤,天下众生必然皆为奴才。

3、天下之财皆归皇权,必然造成天下普遍贫困,你要想发大财就必须造反当皇帝。而要发动百姓造反,“均平富”就必然成了永恒的煽情口号和行动,消灭财富和血流成河就成了中国民族秦后两千年的基本社会变动模式。

于是,就有了国人没有贵气和贵族。

于是,就有了国人贫苦和卑贱的宿命。

所以探讨凤毛麟角的文人贵族的生存演进史就有了一些意义。

六、文人贵族的中药味

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贵族成群。

进入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各国逐渐成型,虽然也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虽然也不断地在改朝换代,但其社会结构中有两块不变的基石:就是宗教和贵族制度的传承。

正因为这两大基石未变,所以,二千年来的欧洲,传承下来了大量的教堂,庄园,绿地,一个教堂可以修几百年,一个城堡可以千年以后依然如故,可是在中国,你能看到的多是破旧的坟墓和不尽的黄土沙丘。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哪一个不是被毁了十次以上?就是凤毛麟角的文人贵族,与西方的传统贵气相比,也带有明显的中药味:

与西方贵族更注重物质享受,财富传承相比,中国的文人贵族似乎更注重精神世界和自我麻痹,从嵇康、阮籍到陶渊明,甚至连不胜酒力的苏东坡也成天用酒精来麻醉自己而鲜少去探讨真理之道;

2、与西方贵族注重个人教养,个人表达,个人生活品质相比,中国的文人贵族们似乎更注重社会品质和皇权品质,刘备不是汉室皇叔,诸葛亮恐怕不会出山;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翻译成座右铭应是“先皇家之忧而忧,后皇家之乐而乐”。想想也难,嵇康们不为皇家忧乐,结果统统被杀掉;而范仲淹以皇家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就必然向皇权下跪,真是“进亦忧,退亦忧”啊!

3、与西方贵族注重家族、家庭的传承相比,东方的贵族更注重国家、皇家的传承。王羲之也算一位名士贵族了,但他还是很真诚的向谢安说:“当今八方多事,应人人努力自效。而虚谈碍事,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而王安石不仅在三十七岁时上万言书要求变法,且两任宰相,根本不管家庭,一心为国推行变法,最后失败抑郁而亡。

4、与西方贵族注重细节、算学、天文、科技和生活中的品质进步不同,中国的文人贵族喜欢感悟天下万物,吟诗作词(西方贵族甚至把写十四行诗的高手文人莎士比亚认作戏子),去感悟月亮、花草和个人命运,其感悟的方法也与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统而笼之一脉相承。

其实,文人贵族的中药味也罢,毕竟贵族代表一种传承、教养和品质,最可悲的是,连中药味的贵族在中国也难以生存。西方是三代人培养一个贵族,而我们的历史是以均平富,杀富济贫,劫贵济贱的历史。

悲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