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子到卢梭
女人堆中打滚的流浪汉
1749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已经37岁的让·雅克·卢梭从巴黎步行去监狱探望狄德罗,这个已饱读诗书,心比天高,被狄德罗、伏尔泰等文字风流人物刺激得焦躁不安的老青年,除了在华伦夫人的督促下,在音乐上略有小成外,也几可说,还没人知道他具有深厚的思维和文学表达功力。在监狱中偶然看到的一份杂志上,登有第戎科学院的一个论文征文广告突然让他心里一噤:《论科学与艺术》,一种强烈的表达欲和出头欲不可抑止地涌上心头。他决心写论文应征,并得到狄德罗的支持和鼓励。
怀着对权利、权贵的蔑视与愤恨,卢梭认真而发奋地反其道而行之,写出在权利的侵蚀下,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对人类本身进步并无益处的惊世骇俗的怪论。1750年,第戎科学院居然对他这篇奇怪的宏文《论科学艺术的昌明会敦化抑或败坏风俗》的论文发了头等奖。
卢梭开始以一支笔为全法兰西所关注。
一个在人类思想史上以文字之魅、情感之魅、思维之魅、生态之魅著称的文豪终于横空出世。
卢梭这家伙是个异人。
他出世时,母亲因为难产而去世,从小就缺乏母爱,故其十七岁碰见华伦夫人时,不仅找到了启蒙性爱的情人,更比一般男人难得的是,感受到一种独特而情迷意乱的母爱;从华伦夫人起,他结识了洗衣妇泰雷丝、贵族杜平夫人、德比内夫人;邂逅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与巴西勒太太与麦尔茜莱小姐进行情感旅行……在女人堆中不断打滚,但居然最终总有被爱情抛弃的感觉;他欣赏伏尔泰、狄德罗和英国哲学家休谟,但交往一段时间后就开始争吵并相互撰文攻击,渴望朋友却一辈子似乎没有朋友;他倾心写作教育学的奠基性作品《爱弥儿》,赢得了百年来教育界的高度评价,似乎是个教育孩子的天才,但对自己生出的孩子,他却径自送去孤儿院让国家教养。从十六岁离开家开始,他终身都处于居无定所的心灵漂泊和流浪之中。
就这么一个流浪汉,他37岁征文得奖以后写的著作似乎每一部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之作: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社会契约论》(1762)
《爱弥儿》(1762)
《忏悔录》(1764―1770)
《新爱洛依丝》(1756―1761)
……
二、自然神似的女性智慧
卢梭晚年收山之作《忏悔录》,一开篇就像一个沧桑、感伤、悲愤而裸体的美怨妇: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副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不管你是谁,只要我的命运或我的信任使你成为这本书的裁判人,那么我将为了我的苦难,仗着你的恻隐之心,并以全人类的名义恳求你,不要抹煞这部有用的独特的著作……即使你曾经是我的一个不共戴天的敌人,也请你对我的遗骸不要抱任何敌意,不要把你的残酷无情坚持到你我都已不复生存的年代……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
几千年来,人类自传性的文字不计其数,汗牛充栋,我们还未见过有这么一本一出世就掀起惊涛骇浪,而二百多年来仍被人竞相传颂的玩意儿。尤其中国千千万万文人,能在思想深处和心灵深处高扬真诚和思想的旗帜,来深入解剖自己的文人几乎没有(可能与其略可媲美的仅有瞿秋白先生的血泪之作《多余的话》)!
翻阅《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洋洋大作,卢梭的思想旗帜大约就是这么几段核心文字:
自然神论,自然高于一切!
天赋人权,人权不可被剥夺!
主权在民,权利来源不是神授,君授,而是民授!
极端生活情绪化、女性化的卢梭,居然又那么知性地智慧地把握了人类社会进化的真谛,他的思想不仅成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成为了后来法国市民大革命的思想来源,以致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们隆重地把卢梭的遗骸移回巴黎的先贤祠安放。
当然,墨索里尼、希特勒们的那种煽动劲头,也多少有卢梭的影子,这是后话。卢梭这个流浪汉横空出世的后果是,当今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和共和政体的社会契约形态,到处都是卢梭的影子,就是当今最热门的环保生态观念,我们也能轻易地从卢梭的自然神论中找到原创性来源!
卢梭的思想之魅与其女性化的思想表达有关。在卢梭的思想体系里面,男性的弱肉强食、富国强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强盗逻辑不见了,马基雅维利的君王权谋和马尔萨斯的生态递减不见了,成王败寇的价值观不见了,相反,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为了避免社会混乱,人民让渡其自然权力,建立政府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权力来源观;遵从自然的和心灵的理想主义的自然观。他又像一个爱情至上的女人,认为物质是消极的本源,强调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服从自己本人”!是他响亮的口号。
卢梭美丽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他流浪汉和他日常生活中刻薄、敏感、寡恩的形象认识。美国建国之初,其国会大厦高悬着卢梭的半身像,德国之康德、歌德、席勒都十分崇拜卢梭,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甚至在颈间挂着卢梭肖像的纪念章。
卢梭这个流浪汉,已属于全人类了。
三、中华民族的古老卢梭
卢梭生于1712年,但早在二千年前,中华民族就产生了一位思想亦如女性般美丽的华人卢梭: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墨子的生身父母、出生地及成长史、其有过多少女人等等均难详考,但人们坚信,战国初期与孔子齐名比肩,在文人江湖号称显学的仅有墨子。
从今天留存的墨子文献53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墨子其实是与其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类似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其喜爱研究并在数学、力学、光学、声学等多方面均有很多原创性(但未被发扬光大)的杰出贡献,但今天真正常常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下述美丽的思想智慧:
一、兼爱非攻:因为人人平等,因而人应互爱。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等等都是非爱所致;而战争互伐、成王败寇更是下三滥的强盗逻辑!好日子的长治久安之道还在“兼相爱,交相利”。
二、天志明鬼:天之有志,“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下之臣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人生而平等,均有天赋人权;而有明鬼高悬:“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违天受罚,反之得赏”,即君权应会受鬼的制约,爱民有赏,苦民受罚。
3、尚国尚贤:上国于天志,上下一心。真做到兼爱,国就不是问题。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还是讲人生而平等。
与鼓吹勤勉节俭的卢梭一样,墨子也十分强调节用节葬。有着缤纷多彩的思想的墨子,居然在二千多年前的弱肉强食年代,就能旗帜鲜明的高举“平等、博爱、和平”的大旗,谁能说中华民族游离于普世价值之外?
墨子的美丽还在于其有将爱发布出去而不图回报的侠义之风。《墨子·公输般》曾记载墨子听说楚国以大欺小去攻宋国,自己赶了十天的路赴汤蹈火去阻止公输般攻宋,最后居然成功了。但其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对宋国的存亡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功成却不图报,连宋国也无人知晓。
假如说卢梭是思想智慧上美丽,日常生活中却不美,那么墨子可以说是身体力行其美丽思想的成功者。所以,孟子由衷赞道:“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连骄傲的庄子也钦佩其高尚的人格:“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
四、红颜薄命
墨子的思想之美,品格之美既为其当世及后世所公认,但与其当时比肩的儒学相比较,其命就太薄了,其思想在社会历史生活中的命运短促得就像一闪而过的长夜彗星。
照理说,墨子的兼爱非攻,尚国尚贤之类的语系对谁都无伤害,世人用得好亦可大受其利。但在时间的长河里,为何孔子的地位就越来越高,最后竟然达到圣人的地位,而墨子就越来越像个朴素的老农民逐渐被世人所遗忘?
历史看来还不是由老百姓和老农民们所决定的,英雄与帝王们创造历史还是不变的铁律。所有的英雄们都不喜欢非英雄们与己平起平坐,更不要说去爱那些普通人了;所有的帝王们更不喜欢与臣民们平起平坐,也更难去爱自己的臣民。有人统计过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有超过500位皇帝,真正算对臣民们还过得去的不错的皇帝不超过50个。也就是90%以上的皇帝都可以说是坏皇帝。他们不喜欢兼爱,但都喜欢“君臣父子”之类的孔教学说。一句话,高尚美丽的墨子学说不对统治者的口味,而经世训民的孔教却是统治者们的补药和春药。
墨子就注定了必然红颜薄命!
但一个可以讨论的课题是:为什么两千多年前柏拉图(西方的墨子?)的理想国的如女性般美丽的思想能在二千多年后的卢梭的身上发扬光大,而至今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普世价值,但墨子勾划的理想国却不仅由“显学”逐渐衰落为“绝学”,更主要的是墨子的种子二千多年过去了,却完全没有在东方结出一个卢梭这类有全民价值的硕果?
东方文明的土壤,看来不是缺少水分,就是缺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