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阴历11月26日上午。冬天的北京寒风阵阵。魏湘很早就起了床。因为昨天常伟来通知他今天大家一起去柏林寺游玩。之前的这段时间一直待在家里和老父亲探讨文物知识,快过年了,他也想乘这次机会好好放松放松。
随便吃了点早饭,四个小伙子和两个小丫头便来到柏林寺的门外。抬头一看寺门名匾,斜挂在门栏的两边,魏湘就没来由地一阵眼酸。
柏林寺创建于元代至正七年(1347),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庆祝康熙60寿辰,由胤祯主持重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一次拨巨款进行重修。是北京八大庙之一,以藏清代的《龙藏》经版着名。龙藏就是指清朝御制镌刻的佛学大丛书,其内容收集了元、明、清三朝着名高僧以及佛学研究的着作,很多为支书所不载的史料,多可从这里探源溯流找到答案。这部龙藏刊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成于乾隆三年(1738),经版有78230块,经书7240卷。经版系选用上好的梨木雕造,刀法洗炼,字体浑厚端秀,由于印刷量极少,因此经版至今字口锋棱俱在,完整如新,魏湘记得经版于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庙在安定门内,西面临近雍和宫,南北有五层院落,共有房屋百余间。整座寺院布局整齐严谨,全部建筑都建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1960年拨交给北京图书馆为旧书过刊书库。中轴线上建筑的大雄宝殿,维摩阁和天王殿内都有明清时代的泥塑拂像,一直保存完好。
几个人逛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檐下正中悬挂有巨额横匾,上书“万古柏林”,是康熙60寿辰时的亲笔题书。殿内有明代塑造的三世佛和7尊木制漆金佛像。魏湘她们刚想进入里面。突然“哗啦”一声,大雄宝殿里涌出一阵灰尘,听到这,魏湘就知道佛像肯定被红卫兵给毁坏了。六人也不想触这霉头,便转身往旁边走去。刚走到寺庙二进院的时候,一阵寒风从后面吹来。风过后一张泛黄的破纸片落到了魏湘的脚下,他不忍心踩这张碎纸片,正想抬脚出去,就在他低头的时候看到纸上清晰地印着众生法会图中的半个佛像头。赶紧捡起来一看,这好像是以前在书上看到的《碛砂藏经》的扉页图,《碛砂藏经》是南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开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3年)完工。历经百年刻成的《碛砂藏》,共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后世的时候听说就这部经书就能值上亿。不行,我不能看到这样的文物在我眼前被红卫兵所毁坏。
他叫众人在寺庙门口等着他,然后赶紧找到柏林寺院的负责人,拿出《碛砂藏经》的扉页图残片问他有没有看到过这个样子的整本书。负责人说,我带你去天王殿看看吧,那里面堆着很多待处理的碎纸烂书。到了以后,只见地上散放着许多泛黄的旧书。发着一股霉味。“这些都是红卫兵破四旧时候扔下的,再不处理我都准备把它们烧了,留着对我也是个祸害。你自己找找吧。”
魏湘一看那红皮的线装书。就想到这肯定是一部难得的《南藏》,急忙捡起一本看看,行数、字数与《南藏》一致,但是刚劲凝重的字体确实宋版的风格,翻到后页,居然看到了“碛砂藏经院刻经题记”。这时他才断定这就是《碛砂藏经》无疑。
这一发现犹如探险者发现了宝藏,真是让他又惊又喜。看着堆在地上的上百册,应该就是一部全经。但是如何把这些废弃的旧书运回去呢?这可让魏湘愁了起来。他知道现在“文化大革命”还在深入开展,造反派正带领着被愚弄的群众以百倍的警惕性寻觅着阶级斗争的新方向。如果现在有人知道自己把这经书运回家,很可能被抓个现行的反革命。但是思考再三,觉得不能把这么珍贵的文物放弃不管,不能让几百年前的文献再化为灰烬。
魏湘急中生智,对负责人说:“哎,没有找到,这些破书也只有烧了。好了,麻烦叔叔了。我朋友在外等着我,我该走了。”
来到院外,把五个人叫了过来说道:“今天我让大家帮我带点东西呵呵。下午的饭去老莫餐厅,我招待。”
大家一听来精神了,就连两个小丫头眼里也放出火来。以前她们在家里都是乖乖女,现在突然感觉到了偷东西的刺激。
“一会你们悄悄进入天王殿,然后迅速地每人往你们书包里塞15本红色书皮的古书,装我就不用去了,因为那负责人认识我。被他看到我又回去就露馅了。都过来,我给大家看看里面的地图”魏湘边把自己的帆布书包递给常伟边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着。
五分钟后,几个从寺院里狂冲了出来,跳上湘子早架好的自行车就开始沿着街道跟着他骑得飞快。常伟那小子边骑着还边把湘子的书包扔给他。魏湘带着他们拐了四条街到一个偏僻的小巷才停下来,查了下各人的书包,看到全部的经书都带了出来不由得一阵高兴。哼着歌带着大家就往老莫而去。
路过广场的时候,看到几个大横幅上写着“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进行再教育”
完了,魏湘知道自己离离开北京城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到了老莫大家都甩开膀子地吃,开怀地笑。特别是两个大美女,今天总算过了把刺激的瘾,现在两个还在那里兴奋地聊着。这时宋萍转过头来问魏湘道:“你喜欢那些书吗?你拿来干什么?”
“呵呵,那都是宝物,暂时不告诉你,以后你就知道了。”
“哦,先提前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估摸着我们要离开北京了,党中央号召我们上山下乡啊,我准备响应党的号召。如果当不成兵就是去当知识青年,准备着接受新的教育和锻炼。我爸妈还不知道呢,但是我最近要离开是定下来的”
“大家都回去想想,有一起的咱们以后也好作个伴,呵呵,到了不熟的地方也好有个照应。毕竟我们都是铁哥们,好朋友。”
吃完饭,魏湘找老莫的服务员要了个袋子,装上所有的书就骑车回了家。他相信他们都会认真考虑他的话的。回到家后他把经书拿出来,按照前世的方法一本本的仔细进行修理和防腐,一直到晚饭时分才完成,将它们放在自己曾经的书箱里。
“儿子,我那点能耐你都学得差不多了,以后有什么打算啊?”父亲魏古一边吃着母亲做的可口饭菜,一边问。
“不知道啊。”魏湘心里何尝不这样问过自己。自己在这个时代只是一个高中还未读的中学生,整个教育系统都已经瘫痪,上大学是不可能的。
“听说,党中央又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我们家湘儿会不会也要去”母亲一脸担忧地对着父亲说。
“这是中央的号召,高中生、初中生都得去!”父亲魏古说。
“湘儿可没干过农活啊,听说有的还要去新疆西藏,天寒地冻的,那哪里是人呆的地方啊。”
“爸妈,我想了下,如果可能我想当兵。首先锻炼锻炼自己,还能学很多东西。你们看怎么样?”
“咱们家的成分按说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想当的人很多,名额又少。这入伍都开始了,既然你有这想法,那我就豁出这老脸再去求求人吧”
“谢谢老爸,还是老爸好。爸妈,你们放心吧,儿子我已经长大了,如果能去,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到时我不在你们身边,你们也要保重身体啊。”看到儿子如此懂事,夫妻两人心里多少有点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