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不急,等等友和哥哥。”
太春:“等友和也误不住你上炕啊,上炕再说。”
玉莲端着茶壶茶碗进来:“你俩先喝茶。”
玉莲给黄羊倒茶:“说起友和大哥,那可是个好人,那年友和哥哥回家正赶上我和娘打场,要不是人家帮着,我和娘还不知道忙到啥时候呢。”
说话的工夫,张友和到了,他笑呵呵地问道:“你们几个编排我啥呢?”
太春:“玉莲夸你呢,说你是个好人!”
玉莲打招呼道:“友和哥哥来了。”
张友和说:“玉莲来了有日子了,我也没顾得过来看看,路上还顺利吧?”
玉莲忙应道:“顺,顺,友和哥,你炕里头坐。”
张友和也不客气,脱鞋上炕坐在了炕中央,太春炕头,黄羊炕尾,弟兄三个坐在一处又说起了买卖上的事情。
玉莲一边做着饭一边招呼着炕上的男人们,一会添茶一会儿倒水,手脚不闲十分麻利。
张友和看出玉莲身子又些笨重,附在太春耳边悄悄问道:“弟妹有了吧?”
太春笑着点点头。
玉莲:“哎,你俩在说什么呢?”
张友和笑道:“说的是好话。”
大家都呵呵地笑了。
张友和摆摆手说:“好了,咱们书归正转,说正经的。这些日子我也看了,三义泰正在走上坡路,应该立马转做俄蒙生意,只有俄蒙生意才是最赚钱的生意。”
太春不解地:“这胡油生意正做得顺手,咋能说转就转?”
张友和:“这都两年多了,总是在草料和胡油买卖上兜圈子能有啥出息。太春,我在归化城的买卖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相信我,是时候了。”
黄羊:“转是要转的,可一下子转得太猛了也不好。”
张友和:“没听说过吗?一条舌头的商人吃穿刚够,两条舌头的商人挣钱有数,三条舌头的商人赚钱无数……这是归化民歌,连三岁孩子都会唱。”
黄羊:“可是这俄蒙生意……哪里能一下做起来的?”
“你们俩呀,就是有点放不开手脚,”张友和说:“记住了,归化城有这样一句谚语:好汉不挣有数的钱!”
太春:“我们也知道做俄蒙生意是最赚钱的,可是……这第一步该咋走呢?”
张友和果断地:“把粮食生意放下,转进一批茶叶吧。”
太春沉吟道:“哥,三义泰的东家是卜泰,做买卖的本钱全是他的,我是怕……你容我想想。”
黄羊也说:“友和哥哥,咱还是看看机会再说吧。”
这天,太春出去办事,路过道台衙门时远远地看见衙门前钱道台出门迎客。
贵客是大盛魁的古大掌柜,万裕长的掌柜文全葆略略弓着身子走在古掌柜后面,一副诚惶诚恐的神情。
太春远远地看着,心想:这文全葆在万裕长是何等威风的人,也有这畏首畏尾的时候,唉!
正想着,肩上有人拍了一下,他回头一看,竟然是钱福常。
太春:“钱大哥,你这是――”
钱福常笑着说:“闲暇无事,浪迹江湖。”
钱福常是个聪明人,他从许太春的目光里看出了什么,望着渐渐远去的那几个人,说:“文全葆算什么,归绥道台四品官职,大盛魁的古大掌柜也是四品官职,和道台是平起平坐的身份!只不过古大掌柜的这个官是捐的!”
太春:“捐的?有朝一日咱也捐他个三品四品官坐坐。”
钱福常正色道:“嗯,这个主意不错!你以为咋的,人家大盛魁的财东家就连死人和孩子全都捐了官衔。”
太春惊讶道:“这可是真的?”
钱福常:“要说起这些事,我钱福常一个‘门儿清’!”
太春:“噢……”
钱福常:“太春,你听我说,你要想把生意做大,就必须有官场上的人给你照应着;在官场上靠别人照应着呢,又不如自己照顾自己,就是说你自己花钱给自己买个官那是最好的办法!”
太春点点头:“先生说的有道理,只要我的买卖能做起来,就投银子给你买个官做。”
钱福常说:“此话当真?”
太春:“当真。”
钱福常:“好,今天我对着天上的日头说话,真要有那一天,咱俩就签一个合同,我绝不让你的银子白投!”
太春离开钱福常后径直来到归化通司商会,经通报后见到了商会的副会长文全葆。文全葆也是刚进门,看到太春后说,许掌柜你肯定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找我有啥事。太春就把三义泰想加入商会的想法说了出来。太春说:“我知道三义泰根基浅,俗话说靠着大树好乘凉,有商会这棵大树支撑着,我们的买卖也就好做了,所以我想加入商会。”
文全葆想了一下,突然冒出一串话来,那话打着嘟噜,也不知道说得是啥,反正不是蒙古话。太春站在那里有些发蒙。
文全葆笑了:“许掌柜,这是俄语。”
文全葆接着又用蒙语问了太春几个问题,太春这回知道是蒙语,黄羊教过他一些简单的词语。可文全葆说得太快,一串一串的,太春还是听不明白。
文全葆笑笑说:“许掌柜,我知道你想和外国人做买卖,可是你连我问你的简单问题都不明白,你还怎么和外国人打交道?”
太春坐在那里,窘得脸通红。
文全葆说:“许掌柜,通司商会就是咱买卖人的家,什么时候进来都行。你先回去,等条件成熟了你再来,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