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敌约300人分别向青岩;铁山一线发起攻击,来势极为猛烈。
中国守军自拂晓开始,终日轰击敌阵,毙敌近600人。
这一带双方激烈交战,连续7天7夜都是战火纷飞,炮声隆隆,空气中都是硝烟的味道。
当地老百姓都自发上前线,主动为中国军队搬运炮弹;装备。
其时,日军一一六师团部已进至铁山东麓。
5月5日午刻,敌攻击重点仍放在铁山方面,中国守军在空军的支援下,越战越勇,敌弃尸200余具,铁山阵地坚如铁壁。
二。
针对日军作战意图,国民政府军委会主席蒋介石召集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第三方面军司令汤恩伯;第四方面军司令王耀武等召开紧急会议。
最后决定由何应钦任总指挥,率王敬久第十集团军;李玉堂第二十集团军及新一军,以雪峰山为依托,与日军决战,确保中美空军基地。
中国军队利用雪峰山有利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工事,迎击敌人。具体部署为:一、在武冈;新化间部署第四方面军,担任正面防御作战的主力军。
所辖第七十四军驻武冈;绥宁,第一百军驻洞口,依据有利地形构筑工事,以确保芷江机场安全。
第一军部署在隆回,溆浦一带,第七十三军部署在新化,警戒湘乡,益阳方面的敌人。
第十八军从常德调往辰溪,沅陵待命,另有二十六军驻湘西参战。
战前第七十四军第五十八师派出20余人的勘查组在武冈,洞口,绥宁的雪峰山考察一周,修订军用地图,记录要隘,通路,制高点和特殊地物,特别是对武冈县境内雪峰山两主峰之间的一条长约10公里的山谷进行了全面调查,为会战作准备。
第三方面军担任策应,配合主力作战,在广西龙胜、湖南城步等要地部署部分军队。
在靖县,绥宁一线部署第九十军为战役机动部队,策应第四方面军作战,以第九十四军向武冈以东运动。三、第十集团军驻常德汉寿一带防御。
四、从云南紧急空运芷江的新六军担任总预备队。芷江机场所驻空军协同作战。此外,湖南组织了大批抗日自卫团和游击队予以支援。
蒋介石每天清晨即起,散步后便伏案批阅文件。
这天,他破例没有看堆积在案头的电文,而认真地听着收音机里播放宋子文;胡适;董必武等人代表中国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开幕式的消息。
“国际地位的提高,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和战力。”
前些日子,在送宋子文等上飞机时,蒋公还这样对宋说:“我们一定争取把湘西会战打好,给你们撑撑台面。”这是他的真心话。
最近以来,日军连克豫南鄂北的老河口;樊城等地,加重了对重庆的压迫。
前几天,赫尔利大使返抵重庆时,通报了欧洲战场盟军连连获胜的消息,还特意告诉他:美超级空中堡垒飞机最近又多次轰炸东京;名古屋和九州等地,这些城市的某些街区已被夷成平地,为保本土安全,日本在华空军的主力已被调回。
这正是应该打几个像样的仗,挽回去年豫湘桂会战失败的影响,
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时候。
对何应钦全权负责指挥芷江战役,蒋介石是放心的。
他于上一年已就任新设立的陆军总司令一职,为规划芷江战役,他有权对芷江周围各战区行动进行调整部署。
蒋阅毕电文,觉得何的部署头头是道,随即批复同意。
湘西地形险峻,山峦起伏,尤以绵延300多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雪峰山脉,为湘西崇山峻岭的第一道脊梁。
这些山岗对于攻者的障碍甚大,对于防者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力量。
而且湘西河流纵横,即使日军越过了雪峰山脉,进入芷江盆地,因河川夹在中国军队阵地前面,对防守的一方也是有利的。
所以,何应钦对湘西战役满有取胜的信心。
第一一三章。一块英雄的土地
一。
芷江地处雪峰山脉,武陵山脉南麓和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东延末端。
这里是雪峰山区一座古老的小城,四周高山重叠,森林茂密。
抗战初期,城里居民尚不足两万。
随着国民政府军在华北,华东等平原地区的败退,许多军政机关,报社和学校陆续迁到这里,加上这里刚刚建成中美最秘密的战略航空基地,人口骤然增多,达十多万人。
芷江,是一块古老的土地,更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抗战进入高潮之后,这里一度成为国民政府军的重要指挥中心。
盟军的飞机从这里起飞,轰炸日军在中国境内的铁路,公路运输补给线乃至日本本土。
因此,芷江成了侵华日军首领冈村的眼中钉。
雪峰山下,一度硝烟滚滚,血流成河。
中国军民的保卫战,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翻开整部中国抗战历史,人们发现在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战,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湘西会战等几次著名战役中,国民政府军队唱主角的次数也不少,而且所付出的代价比八路军,新四军也不在话下。
他们所参与的湘西会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同样可歌可泣。
在冈村将军看来这次又是一个战略盲动。
他认为就算摧毁了芷江的军用机场只能暂时减少敌人一线飞机的数量。
敌人远程轰炸机依然可以送从容的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大型机场起飞继续完成轰炸任务。
况且这些只是无关紧要的战役,想要彻底挽救大日本帝国的命运,必须按照他的计划进攻四川。
但他觉得这次会战也是一个机会,可以表面上装作执行大本营的命令,实际上完成他攻占四川计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