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对我们了如指掌,我们对敌人一无所知。
这仗还怎么打,她告诉蒋夫人,毛泽东,朱德等人多次从胡宗南的眼皮底下逃脱。
最近的时候,只有几公里。
不只是西北,就是东北的战局也不容乐观,下属报喜不报的情况很严重。
抗日战争胜利时,我们在东北没有一兵一卒。
精锐主力都已退到西南部地区,短时间内难以抵达。
也没有准备把精锐主力调到东北。
当时的方针是:“集中全力,先接收关内,再接收关外。”
美军又点明南京,上海,广州,天津,北平等大都市必须由美械装备的部队前往受降和接收。
因此,迟迟没有进入东北,打算在日后从苏军手中现成地把东北整个接收过来。
在抗日战争结束时,东北地区都处在苏联红军的控制下。
苏联的态度如何,自然对局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他们的行动充满矛盾,往往前后不一,反复多变,步调也不十分统一,有时会做出使中国共产党或国民党吃惊的事情来。
对这种微妙复杂的现象,不能用简单的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方法来评判,需要放眼当时整个国际环境,具体分析。
苏方和中共毕竟都是共产党,在不明显违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情况下,常对中###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还给以一定的便利,包括一度把某些军械仓库让冀热辽部队看守,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一点,在苏联红军下层官兵中表现得更明显。
双方语言不通,但一唱起《国际歌》,彼此就亲近起来。
还有一个情况也不能忽视:苏军所控制的其实只是一些较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广大农村,一些中小城市和次要交通线不是他们控制力量所能及的,也使中###队便于在这些地区自由展开活动。
陈颖弘是情报分析的天才,为了这次晋见做足了功课。
她把国内和国际形势分析的清清楚楚,有条有理,很对蒋介石和蒋夫人的胃口,令他们刮目相看。
二.
在一个深不可测的夜里,万籁俱寂,星星似被迷惑的眼睛,呈现出奇观黑暗展开了浅墨色的天鹅绒,掩盖着都城的大街小巷,偶尔有几家闪着微弱的灯光,摇摇晃晃,白色的石板路,步步高起。
人们都在静静地安睡风儿不刮,树长的视觉效果让进入的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跨入垂花门以后,正院的空间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随后升堂入室,一层层逐渐递进,体现出排列有序,疏密适度的建筑理念。
入得门内前院为门房一间配房两间,靠南上台阶步入正院有一影壁。
南北正房各两间。
东西各有配院。
每个配院都有倒座房两间。
院内有抄手游廊,房屋皆为硬山合瓦鞍子脊,额枋上绘有彩画。
墀头等处的砖雕十分精细,部分门窗还保留明代样式。
这是一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保存完好院落的小院。
院中的绿树,葡萄架,藤萝以及花草,以郁郁葱葱的绿色映衬着灰墙灰瓦,
这里是南方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机关,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就是陈颖弘没有紧急的事也不能到这里来。想看书来
第一四四章。朋友间贵在交心
一。
陈颖弘信步进入屋内;那房屋有如人体,室内各部位功能有如人体各个器官,均有新陈代谢的作用。
空气在室内必须平衡地普遍地流通,从大门通道到卧室;厨房;书房;客厅之气,要顺畅无阻地出入。
尤其大门和窗子是房屋的口和鼻,使室内室外之气分开。
大门之气经由室内门窗;通道;墙壁;屏风;屋角;家具等物品,引导至各个空间。
然后,室内居住的人,才能获得健康的平衡之气的滋养。
这种气,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要适中,中者,吉也。
屏风中间设“神桌”,顶端设置神堂,内供祖先灵位及香火福龛。
靠近屏风放置一张“八仙桌”。
家道殷实人家,“神床”用好料好木精雕细琢,两边雕有诸如“祖德如山重、宗恩似海深”之类歌颂先人祖德的对联。
当客厅中有男客来访时,男客只能正襟危坐坐于客厅里。
这时,家中刚进门的新媳妇或闺中侍嫁的女孩子则在“堋桨”的遮掩下,从客厅后门躲躲闪闪地从“上房”门口走进自己的房间。
客厅有前门后门,前门上半部称“门尾”,“门尾”大都雕上花花草草或龙飞凤翔的木雕图案正中写着“紫气东来”或“薰风南来”等吉祥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