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鳌?br/>
“骄兵必败”,这是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陈诚道:健生兄,那里有现成的地图,你费劲地画什么?
白崇禧说,我是不想让军用地图上那漫山遍野的小红旗挡住诸位的视线。
八年抗战,共产党合法化合法到了星罗棋布。
连海南岛五指山上也有了冯白驹的游击队。
他又对着蒋介石说,我认为这些小股部队一时间;起不了大作用,我们作为一个战略家,要盯住大局;全局。
老蒋点点了头,打了个请他继续的手势。
小诸葛更加得意洋洋。
他画出了东北三省,用粉笔迅速涂成了红色。
“诸位,如果把南京比做心脏,那么在中原的李先念部队就是毛泽东用力促插在我们心口的一把刀!
而东北就是我们的头,林彪现在又把我们的头拿去了,这让人怎么活?”
陈诚不以为然地说,大不了我们化江而治,各统半壁江山。
“娘西匹!”
委员长这回的三个字几乎连着从他的嘴里蹦出。
这场战役之前,华东野战军在国民党军的进逼下连连退却,从富庶的苏中平原退到穷困的沂蒙山区;以至于战士发牢骚:“反攻反攻,退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
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当时的形势已经很严峻,如果再被迫退到胶东半岛,后临大海,前压重兵,即不能打游击战,又不能打运动战,其恶果可想而知。
恶劣的形势逼迫粟裕将军在战争搏弈中使出一招极大胆的“险棋”,这是一次让人胆战心惊的“豪赌”!
其险就险在,粟裕的华野十余万人虽然围住了张灵甫的74师3万余人,但是自己又被四十几万敌军战略包围,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如果攻坚不下,必被内外开花,两面夹攻,其失败无疑将是毁灭性的!
而此战再失败,解放军将在整个中原战场陷于彻底的被动,甚至退出中原的逐鹿。
那样,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将不知如何改变。
然而,这一次,赢家竟还是粟裕。
而这一赢就赢来了一个历史的转折,华东解放军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避战的局面,从而转入战略反攻。
并为进一步举行决定中原战局的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
因而被军事史家称为“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具有决定性的一次战役”。
二。
当地人称高而平的山叫“崮”,这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像这样的崮,沂蒙山区有七十二个之多。
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两军的大将站在了军阵的前面。
创造和寻找战机时的东奔西跑,被称作位“耍龙灯”,这也许是被蒋介石逼出的第三条路。
当时任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的汤恩伯把陈粟的这种战术叫山大王战术。
陈粟带着部队在沂蒙山区或东或西,或南或北。诱使敌人在一个月内往返行军1000多公里,拖的敌人疲惫,惶惑。陈毅却面对蒙山沂水七十二崮,诗兴大发:“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景。
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
不知汤恩伯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陈毅这首词,气得汤恩伯直跺脚:“不消灭陈毅,粟裕,我就不是汤恩伯”。
俗话说“冤家路窄”,内战一开始,陈毅、粟裕和张灵甫就成为一对难解的冤家。
一支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编制配置齐全,军规管理严格,战史辉煌,阵容豪华的王牌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情况下,几乎一夜之间在孟良崮上被一群";土八路";消灭干干净净。
如果在解放战争中后期被消灭,还有情可原,因为那时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国民党不再占优势。
然而,事实似乎跟人们开了个大玩笑,思维方式来个大颠倒,蒋介石没想到,其他人也没想到。
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
但当时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高手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
任何一个高层领导要想在战略,战术,技术管理上样样精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上,下之间配合,协调。
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
在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战机就非常重要,你必须要创造战机。
这里面,也有一个谋略的问题,谋略问题也属于主观能动性范围之内。”
国民党对停战毫无诚意,在停战令下达的同时,即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不断调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
自从蒋介石在完成了内战的准备之后,完全不顾中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一手撕毁了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
1946年6月,国民党以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