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_霹雳娇娃-之巾帼八杰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2章(1 / 2)

而我军却已转移至安塞附近休整去了。

昆仑支队在离延安几十里路的小河村住了下来,这个小山村叫王家湾真是名副其实:住的老乡不但王姓居多,而且村里湾子也特别多。

由于河水长期的冲刷,水土严重流失,不是山挡水,就是水绕山,形成了许多沟沟岔岔,湾湾道道。

由于村子小,司令部和机关人员住得十分拥挤,简陋。领导同志就住在一户农民让出来的两孔半窑洞里。

这窑洞都有些年头了,烟熏火燎,又黑又破。

左边住着毛泽东和江青。

右边住着任弼时,这个窑洞临窗有个土炕,前半截睡人,后半截堆放着农户的粮食与耧犁等生产工具,因而只能算半间。

任弼时睡觉鼾声如雷,所以这个半间只住他一人。中间的一间稍微大一点,住着周恩来和陆定一,后来,胡乔木搞土改回来,也挤在这个炕上。

这孔窑洞除了一个土炕外,还有一个腌咸菜的大缸,上面盖着薄薄的一块青石板,就成了办公桌,周恩来经常在这上面批阅文件。

在这里的窑洞中,他们进一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一五三章。摆出个“迷魂阵”

一。

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又给蒋介石摆了个“迷魂阵”,即以部分部队和群众混合,在吴堡县宋川到佳县螅蜊峪的黄河岸边,摆出一副东渡黄河的架势。

一时间,河面上船只来往摆渡,部队,群众如穿梭般来来往往。

此番景象的情报传到南京后,蒋介石由此得出结论:###在陕北呆不住了,已开始东渡黄河。

于是,他立即命令胡宗南主力9个旅自蟠龙,永坪向绥德迅速北进,并要榆林的邓宝珊部向南策应,企图南北夹击,将我一举歼灭。

下载

可是蒋介石得到的都是假情报,中共中央不在绥德,而在绥德以西百多公里的王家湾,西北野战军主力则在瓦窑堡附近待机歼敌。

正当胡宗南主力9个旅在绥德一带“武装大游行”,拖得疲劳不堪时,西北野战军于5月4日集中优势兵力,向孤立踞守在胡宗南重要的补给基地幡龙镇的敌第一六七旅及地方部队进攻。

将敌6700多人全部歼灭,俘敌旅长李昆岗,缴获大量粮食和军用物资,军服4万多套,子弹百万余发,使西北野战军得到了充分补给。

等胡宗南下令9个旅由绥德回援蟠龙时,蟠龙的物资已被搬得一空,搞得他们既疲劳又缺粮。而西北野战军已转移至安塞附近休整了。

幡龙镇大捷的消息传到王家湾后,毛泽东喜不自禁地甩掉披在身上的灰布棉祆,大步走出窑洞,面对一片明媚的春光,感到浑身轻松。

掐指算来,距撤离延安仅隔40余天,西北我军就连续在青化泛,羊马河,蟠龙镇取得三战三捷的战绩,共歼敌一万四千余人,沉重地打击了胡宗南集团,基本稳定了西北战局,为粉碎敌军进攻奠定了基础。

为了庆祝“三战三捷”,陕甘宁边区召开军民祝捷大会。

会上,周恩来在一片欢呼声中宣布:“党中央还在陕北,毛主席还在陕北。

毛主席让我转告大家,他要和边区军民一起奋战,与陕北人民同甘共苦,一天不消灭胡宗南匪军,他就一天不离开陕北。”

蒋介石得知毛泽东还在陕北,气得脸煞白,立即派出一个小组带着美国电台测向仪到了延安。

测向结果发现王家湾一带有一强大的电台群,于是认定毛泽东就在那里。

一直犹疑不定的胡宗南也下了狠心说:“就是牺牲三个师也要捉住毛泽东!”

部队立即紧急动员,准备转移。

可是,往哪儿转移呢?

往东还是往西?

在这一问题上,毛泽东和任弼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两人各执己见,嗓门一个比一个高,连在外面警戒的战士都听得清清楚楚。

任弼时说:“敌人从西边来,如果我们向西走就可能同敌人相遇,即使避开了刘戡军,再往西就进入宁夏马鸿逵的防区,有八个骑兵团的马家军,不容轻视。

再说,越往西,人烟越少,粮食也越困难。”

“我军主力远在陇东作战,远水救不了近火,不能调兵来掩护中央。

敌军四个半旅两三万人,而我们中央警备团只有四个半连,才二百多人。”

二.

大炮逐渐向纵深射击,身后又响起了风琴般的声音,一群群拖着桔红色火焰的火箭弹从头上飞过,落在大炮刚刚打过的地方,燃起一片片大火。

敌人开始用机枪射击,

有人倒下,有人奔跑,跳下河床,随即,炮兵部队开始覆盖性速射,大地颤抖,震耳欲聋,刺鼻的硝烟越来越浓,大家堵着耳朵张大嘴,欣赏着壮观的景色。

激烈的枪声逐渐向南伸延,山下大部队迅速通过浮桥,他们下车整队从小路进入山里,有两位向导,是原来抗日战争时期的侦察兵,对这里地区极熟。

警卫部队在大队前几百米上派出一个尖兵班搜索前进,左右翼及后队各一个班掩护,全体人员戴钢盔,上刺刀,子弹上膛,为夜间便于识别,左臂绑白毛巾。

战争的残酷性就展现在他们面前,地面上炮弹坑一个接一个,尸体散落在山道上,有敌人的,也有我们的,准确地说,尸体应该称为尸块,半只胳膊一条腿的,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和血腥的气味,不时有抬着伤员的小队从他们视线里走过,传来伤员痛苦的哭叫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