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主要是收集平津等敌占城市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报。为党培养在敌占城市开展各项工作的专门人才。
输送在敌占区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进步人士通过地下交通站到解放区。
城工部机关入驻此地期间,共设置七个工作室。
第一室秘书处,包括总务,招待,交通,文书等,招待科,负责招待“家人”,即投向革命阵营的青年,各界人士和在敌占区做地下工作的同志。
交通科,负责各地交通站的工作,通过交通站与平津地下党联系,传达信件,护送来往人员等。
第二室学生室,主要是了解国统区情况,总结地下###的经验。
日常工作是接待从城内出来的大中学生,了解他们的情况,提出对他们的安排意见。
学生室在此举办了较大规模的###骨干训练班。
训练班分平津大学组和中学组,共约数百人,历时一个半月。
城工部给解放区输送的学生多达近千人。
第三室是工人室。日常工作主要是安排接待培训平津工人,收集了解平津工人斗争情况。
由于上层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来解放区的日渐增多,需要设专人接待,为此城工部又专门成立了统战室,安排民主人士前往解放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批又一批著名民主人士从东北,香港等地辗转来到这里。
第七室包括电台,机要,化装,政治交通。
政治交通员主要来往于城工部与大城市之间,他们在地下党的直接领导之下完成一些特殊任务。
第一六零章。奠定胜利的基础
一。
1947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
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8日,党中央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3月26日,在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将党中央分为两部分即中央前委,工委。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并直接指挥西北我军作战。
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率领中央工委向华北地区转移,负责中央委托的日常工作。
4月11日,党中央又决定由叶剑英,###等组成中央后委,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
战略进攻号角的吹响,小河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小河会议是解放战争处于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于实现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即不等候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超过敌军,就将主力打到外线去。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攻防形势,将中国革命推向新高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河村座落在靖边县城东南约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依山傍水,绿树掩映,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
座落在群山的怀抱里。
闪着粼光的小溪流汩汩地从山峦里流出来,在这个小村畔亲亲密密地拥抱在一起,又唱起欢快的歌,携着手儿向东流去。
一丛丛杨柳,青青翠翠,远远望去,像是一片片绿色的云雾,薄薄地,淡淡地,在山坳间自在地飘浮着,时不时从绿雾的隙里,还露出一排排的窑洞。
走进窑里,只见一盘顺山大炕就占了半间窑,再放上个小桌小凳,就没有多少回转余地了,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然而,正是在这间极普通的石窑洞里,毛主席亲自动手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草拟和审批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一系列有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纲领性历史文献。
偶尔间,从这村子里传出几声犬吠,几声鸡鸣,甚至是一声声响亮的驴叫,这声音,会突然打破这山间的寂静平恒,在这一带的沟谷里回鸣。
但它的周围却是动荡不定的战争环境。
二.
打开历史的篇章,拂去岁月的风尘,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
她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
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滹沱河河水浩荡,穿过冀西无数村落,日日夜夜无休无止地向东奔涌而去,越过平山的时候,她调皮地向南划出一条弧线,复又东去。
弧线的北岸滩涂肥美,物产丰饶。
有着“滹沱明珠”的西柏坡,就座落在这里。
冬日的西柏坡,翠柏苍郁,天色湛蓝。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险要地势。
此处进可长驱华北,远慑平津。
退可隐身太行,固守群山。
西柏坡村后是不太显眼的柏坡岭,岭后群山叠翠。
村东头的阎家老院部分房屋在抗战期间虽被日寇烧毁,但青石根基尚在,如果把房子盖起来,既集中,方便工作,又便于保密。
经过一个多月的修建,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
当时为保密,工委对外称“工校”或“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朱校董。
村子周边峥嵘的山势,又似乎是天然的阻击阵地。
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
这里交通方便,易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