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一翻准备后,我开始写了。我们先写本书的第一位主要人物―李渊。
李渊小档案:
姓名:李渊
性别:男(不用我说,你也应该知道。)
职业:公务员
出生日期:566年x月x日(书上没提过,恐怕是李渊的父母不负责任,没给李渊过过几个生日。)
最大的缺点:(也是最大的优势):胆小、怕死(李渊最后因此成为了“唐”的开国皇帝。)
祖父:李虎(西魏太尉)
父亲:李(隋朝唐公)
大业x年,隋炀帝命李渊为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不好意识,具体年限书上没写,大概是大业七、八年吧!)按理说李渊也知足了,自己的表弟愿意将这么两个肥缺交给自己,那我还不得感恩代德,表示忠于表弟啊!
而杨广也倒大度,你不谢我,就不谢吧。如果谁得了好处,都来谢我,那我这皇宫,还不炸锅啦?于是几年里,这对表兄弟,也没有来往。李渊做着太守,杨广做他的皇帝。二人虽说没有来往,但到也和睦。不管在什么社会,打小报告的总是大有人在。
就在几年后,有几个大臣(姓名不详)向杨广说了李渊的种种坏话。(也不知道他们是吃饱了,撑的。还是受了他人的指使。没事,去找别人的茬。)
既然有人揭发,那我就必须做点什么。(谁让隋朝时,没有检察院,或反贪局呢?连监察御史,都是明朝设的。唉!现在想来,赶赶时髦,是多么的重要啊!)于是杨广将李渊召回。(就像现在一些厂家召回残次品时一样。)
但毕竟是亲戚,总不能让人家去当老百姓吧。那也显得自己太地道了。于是杨广又任命李渊为殿内少监,(有点儿像后勤部长,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的衣食住行。)但此时的李氏家族的势力,使隋炀帝不得不感到担忧。所以,杨广便处处和他的这位表哥作对。好消减李渊的气焰。
李渊起兵
对于李渊来说,生存似乎永远是最重要的!大业十一年,正是李渊事业、地位双丰收的时候,他被杨总裁任命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这么说吧!李渊先生终于回到了他向往已久的地方政府工作了!
说到着儿,肯定会有人问,你疯啦?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人会放着京城大员不做,偏偏要跑出来做地方官?
您先别说我疯没疯,这种人还真有,李渊不就是个例子吗!事实上,李渊这么做是有目的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渊在我们杨总裁身边的这几年里,深刻的体会到这话是多么的正确!
杨广是个容不得别人说自己坏话的人!所以,想要在他身边谋个差事。就必须先去给自己充电!
好,现在上课!为了日后飞黄腾达,在一年级我们将会学到保命之道。请各位同学认真听讲,不然的话,嘿!嘿!等你临死前,可别怨我没教好你!好了,废话就说到这儿,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你想飞黄腾达,那就必须先保住自己的那条小命!否则,一切都是白费!
既然我们想要保命,那我们就要先学习《中庸》。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保命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答:沉默!根据:枪打出头鸟。评价:精辟!
假如你能一直默默无闻的在官场混上几年,那你就可以升到二年级了!
在二年级,我们将学习升官之道。保住了命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嘛!所以本学期,大家就必须努力。否则,将前功尽弃!
在隋朝官场上,只要你是贵族,想成为公务员是再容易不过的了!不是贵族也无所谓,还有机会――参加科考!这条路在当年因为太过吃香,所以就好比百万雄师,过木桥。运气好的就过去了,那运气不好的呢?也不要紧,最多掉下去。等明年,重新来过!
因此,本年级,所有的贵族同学们可以跳过!其余的同学们留下来,学习挑选后台!
后台作为你的后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选后台,一定要选一个有资历、有威望且人缘好的人。
既然选好了后台,那我们开始三年级的课程吧!在三年级,我们将学会如何巴结上司!首先,我们要让上司了解到你的忠诚。只有这样,你的上司才会大胆的提拔你!其次,要会说好话!让上司喜欢你。如果你已经完全掌握了以上的要领。那么,恭喜你!你今后的政治道路将会一马平川!
李渊同学,便是我们的一个榜样!他在杨总裁面前是,经常会说一些“陛下,我对您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之类的话!
我们不得不承认,李渊出色的运用了以上所学的知识。但他不是为了升官,而是为了尽快离开中央!他厌倦了勾心斗角的斗争,他受够了!于是,他一心逃离,可他又不想失去功名利禄!于是他选择了去地方!
李渊的确很幸运,就在他如愿以偿的去了地方后的第二年,他又因打了几场胜仗,被封为太原留守。
但人的运气是不会一直不改变的!大业十三年,李渊几次败给突厥!这时李渊显现出了他的本性。这事,决不能告诉皇上,以他的脾气,我非死不可!
就在李渊同学百感交集时,一个人的话点醒了他,这个人就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他说“父亲,你觉醒吧!事已至此,我们唯有拼死一搏了”“你就不怕我去报官?”李渊问,“父亲想去报,就去吧!我不怕死!”
这是李渊所无法理解的,听了儿子的话,李渊无比惊讶。“为什么?”“我们迟早会死,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我们何不趁机逐鹿天下?”听了这话,李渊只好长叹一声,道“今后,是家破人亡;还是化家为国,就看你的了!”
事实上,在当前这种局面下,李渊占不到丝毫的便宜。当初,李渊杀了起义军多少的弟兄!就算被杀的人,能够原谅李渊;活着的人也不会远离他!因此,李渊想要去投靠谁,是不可能的!
我为什么要寄人篱下、任人宰割呢?不!那不是我要的生活!既然我投靠不了别人,那我就自己保自己!在这太原,静观天下之变!
不行啊!这么做的话,突厥会不会帮杨广?看了此事还要从长计议!就在这时,李世民又走了出来!并向李渊介绍了一个高人。
所谓高人,自然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他们大多数,不遇到懂欣赏自己才华的人,哪怕是老死山林也不出世,而李世民恰恰是个爱才而且懂行的人。而这为高人呢?我先不说,您一边想着一边看,准会得到结果!
李世民在他人的引荐下,见到了高人――刘文静先生!而且二人还翻拍了个《隆中对》,但美中不足的是,这“草庐”有些特别!它并不是刘先生的家,更不是旅馆或招待所!而是一个环境恶劣的监狱!
二人虽然互不相识,但在刘老师的心里早就认定了,李世民能够将他就出去。果不其然,李世民在刘老师的忽悠下决定劝李渊反隋。而结果,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李世民成功了。
这正是刘老师想要的。他知道,一但李家反隋那李世民一定会来找自己。结果和他想的一样,李世民真的来了。并请他加入自己!
兰小龙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写了这么句话“回家不积极,脑子有问题!”刘文静便是这句话的实践者!
他终于出来了,但他并不知道,一个艰难任务正等待他去完成,他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刘文静,努力吧!去迎接一切困难和考验吧!你将名垂青史!但愿你能成功!好,是时候出发了!
李渊看着眼前这位所谓的高人,久久无法平静下来,就他这么个还没销案的在押人员,也能算是高人?儿子,你让人给忽悠了吧!英雄莫问出处!还是先留下来做点儿什么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总要比没有要强吧,你先留下吧!
李家起兵,所必须青睐的人才到齐了,李渊对我们的老刘同志说:“刘先生,你似乎有什么想法,说说吧!”“主公想起兵吗?”这不废话吗,不想的话谁找你们来干什么?“想起兵,就要先拥有一个良好的后援保障!现在杨总的‘大隋企业’,虽然危机四伏,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与以李密为董事长的‘瓦岗集团’、窦建德的‘窦氏集团’、杜伏威的‘杜氏集团’,何为大隋政治界的巨头。而我们却是危机重重!所以们当前首要任务就是我们和李密、突厥搞好关系!”
你开什么国际玩笑,我和突厥刚掐完架。他们凭什么帮我?你以为你是谁,说搞好关系,就能搞好关系!
那要是对他们有利呢?呃,有利?你什么意思?先送点儿礼,再开几张空头支票,一切ok!
送礼?送什么?美女?这世道,我上哪找去?就算找到又如何?不得人家姑娘同意吗,要不然,人家一自杀,我们不是白费功夫吗?送名马?人家的马,比咱这儿还多呢!那送粮食好了!唉,您别越说越离谱成吗?一旦开战,就那点儿粮食,还不够我们塞牙缝呢!那就送珠宝吧!一阵沉默!
精辟!估计世上没有不贪财的人!呃,不过刘先生,这件事该让谁去才能成功呢?
刘先生,足智多谋、能说会道!
主公高抬在下了!
唉!先生过谦了!此次出使突厥就请先生去吧!
呃,这不太好吧!主公还是另外拍其他人去吧!
先生不必推辞,就这么定了!我会替先生照顾家眷的,请先生放心!
啊!照顾家眷?也就是说我去突厥,他照顾;遭遇不测,也由他照顾;但我要是跑路了,那家眷,就得死翘翘!高!实在是高!太有城府了!唉!还是老老实实给人家办事吧!谁让你来了呢!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这话一点也没错!始毕可汗收了李渊的东西,下面就该谈判了。别看咱们老刘同志,平时文质彬彬的,上了谈判桌,立马是锋芒毕露!将始毕可汗等人搞的稀里糊涂的签下了“保证书”,还同李渊结了盟!
等始毕可汗等人反映过来,老刘同志早就回去了,但想要毁约,是不可能了。
等始毕可汗等人反映过来,老刘同志早就代着信回去了,但想要毁约,是不可能了。
李渊看了始毕可汗的回信,心里不由得十分的开心,但却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喜悦之色!
这封信的大意是:你要去迎新皇帝,但你们的现任皇帝杨广一但回来了,那他一定会杀死李渊,之后就来打我们!所以,我们不会出兵!不过我们暂时不会打你们。如果,你要自己称帝,我们倒会不避寒暑的与你一同攻打长安!
稳住了突厥和李密后,李渊又玩起了“莫须有”的游戏,并以此杀了杨广的眼线。再此之后,李渊父子开始迅速兵力!那速度都赶上火箭了!具体兵力,总说纷纭。李渊为他们起了个响亮的名号――“义士”。
对了,我怎么把建成和元吉给忘了!起兵在即,我在这儿干的这些勾当,足够诛九族了!现在又企图搞政变,这要是被杨广知道了,那还不把他们抓去!不行,我得把他召回来。
科举
对于广大的知识分子来说,读书便是为了谋求生计。但是在隋代,读书人极少!多数读书人都是官宦子弟,因为老百姓读书没用,只是白花钱!而穷人中读书的,则是别孔老师(孔子),给忽悠了!
杨广的父亲―杨坚同志,为了发掘人才将其收为己用,则于开皇三年(583年)正月,下诏举“贤良”。又在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大大鼓舞了读书人,唉!我们读书人终于熬出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