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五)天鼋与轩辕
黄帝又称轩辕氏。为甚麽?说法很多。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1(1《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2(2《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名轩。3(3《太平御览》七十九引《河图握拒》、《孝经钩命诀》等)
黄帝生於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轩辕谷。4(4《水经.渭水注》引姚瞻云)
黄帝生於寿丘,长於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5(5《史记.五帝本纪》《索引》引皇甫谧云)
轩辕,黄帝号也。始作车服,天下号之为轩辕氏也。6(6《楚辞.远游》王逸注)
真叫言人人殊,莫衷一是。读完以上四节文字,再看这些说法,恐怕已难轻信。我们不会鉴于後世有姓轩辕的,猜想他们是以祖名为氏,断定黄帝名曰轩辕;也不致由於现在仍有地名轩辕的,兴地灵人杰之思,认为那是黄帝故乡;当然更不可能在穿衣戴帽乘车坐轿之际,相信使我们免于裸身之窘跋涉之劳的,竟然功在某一位先圣,而他以此博得轩辕氏的尊称。我们不去这样想,正如我们并不相信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下,真有黄帝的遗骸一样。因为这一切,显然都是後起的,缘景仰与追思而生。司马迁当年便已慨乎言之了。
那麽轩辕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除上列各说外,郭沫若有一个说法,他在《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中认为:
其□□(吴按:天鼋之青铜器铭文)字余则以为当读“天鼋”,盖古之轩辕氏也。余近证得古十二岁名本即黄道周天之十二宫,寅之摄提格为大角,其次为卯之单阏当於轩辕(西方之狮子座),单阏一称天鼋,是则轩辕、单阏均天鼋之音变也。轩辕不必即黄帝,盖古有此氏姓,迄周初犹存而後已消灭,故後人遂附益之以为黄帝耳。7(7《金文丛考》之《金文所无考.七》略同)
郭氏当时主张中国古天文学来自巴比仑,谓狮子座α。即中国之轩辕十四者,“在巴则称为sarru,此则与单阏之音极近”,“轩辕乃单阏之音转”8(8《释干支》)。此说终无响应者。惟勿论巴比仑,单就轩辕为天鼋之音变看,虽也有人斥为“尤无实证”9(9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第五篇),却确系卓识。
其实证就在于:
天鼋二字,在金文为族徽□□(吴按:天鼋之青铜器铭文),常见于铭文首尾。作为族徽,这两个字,殷周非族人或即依形读作天鼋;族人乃更依音雅化之为轩辕。这个族徽,视其形,实为乘皮囊渡河状。前引大克鼎之□,便是它的简化体。在大克鼎,□字与屯相连而为昆屯,以示一种德行;在早于此的族徽中,它则保有图腾的形象,以示自己之所从来。
只是郭沫若说“轩辕不必即黄帝”,“後人附益之以为黄帝耳”,尚待商榷。後人确常附益,但何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偏偏把黄帝附益到□□(吴按:天鼋之青铜器铭文)上?从本文前述各端可以看出,其实这里本无甚麽附益。作为族号,□□(吴按:天鼋之青铜器铭文)即天鼋即轩辕;作为神物,□□(吴按:天鼋之青铜器铭文)即革囊即浑敦即帝江;而帝江作为人名,即帝鸿即黄帝。因此,轩辕即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