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四)浑脱与鸱夷_股痴在1997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11.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四)浑脱与鸱夷(1 / 1)

11.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四)浑脱与鸱夷

在後人听起来,说黄帝是混沌,当然是大不敬。但在神话时代,这并无亵渎之意。昆仑山在《山海经》里是神山,名字也是叫“混沌”,甚至很可能便是从黄帝那儿来的。即使到文明时代,周人称颂祖考,也喜欢用混沌。据郭沫若考释,大克鼎、师望鼎、虢叔钟等铭文中的“□(吴按:上贝下毛)屯亡□(吴按:民文)”,就是浑沌无闷,谓“浑厚敦笃无忧无虑也”;井人钟有“贲屯用鲁”,郭说“贲屯乃叠韵联绵字,当即浑沌之古语”5(5见《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第八一页)。後来道家沿习了这种观念,老子曾用“混兮其若浊”、“敦兮其若朴”,以喻得道的状态;至於庄子,以混沌说大道的地方更多。这些是今人也都熟知的。其实儒家也提倡混沌,如《中庸》说君子之道云: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这个“温”,就是混沌(参《说文通训定声》);温而理,就是大智若愚,虽混沌却有条理,不察察为明的样子。“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的“温”,也是这种难得糊涂的混沌境界。据说曹操还曾特意选用混沌的人为侍中,事见殷芸《小说》:

孙邕醇粹有素。魏武帝初置侍中,举者不中选,遂下令曰:吾侍中欲得浑沌;浑沌氏古之贤人也。于是臣下方悟,遂举邕,帝大悦。1(1见于《演繁露》卷二转引《释稗》所引)

可惜後来知道混沌为美德的人并不多。所以绝大多数释金文的书,都将“□(吴按:上贝下毛)屯”释为“得纯”;大概是已先有一个混沌乃贬义词的想法从中作梗。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初版中,也曾沿用这一解释。其实,从字形看,□(老吴按:上贝下毛,老吴再按:因后文生僻字及青铜器铭文较多,字库无有,能辩者用左右或上下单字合为一字,不识者用□表示,欲深入探讨学问的读者可寻庞朴先生原著来读。)字作□(老吴按:上下毛)(虢叔旅钟)、□(老吴按:上土下)(井人钟)、□(大克鼎),并不从贝从手,与“得”字无涉。汉时隶定□(老吴按:上下毛)为□(吴按:鳏字去鱼)、□.为昆、□(老吴按:上土下)为贲,遂有鳏、鲲古字通用之说2(2见《尔雅.释鱼》疏、《诗经》“其鱼鲂鳏”郑笺),“鳏,昆也”之释3(3见《释名.释亲属》),以及“龟三足曰贲”之名4(4《尔雅.释鱼》)。我们得见金文,可证三字压根就是一字。明人王应电《同文备考》迳谓□(老吴按:上下毛)(□[吴按:上二小口中一八下丰])乃古文“混”字5(5据《通雅.释诂》引),与郭沫若谓□(吴按:上贝下毛)屯为浑沌如出一辙,也同样锐敏,是值得钦佩的。

好了,烦琐的文字纠缠就此打住,现在我们已知黄帝是混沌了,那麽,可否大胆再问一句:混沌又是什么呢?

答案曰:混沌就是陕甘间人横渡黄河时常用的牛皮筏子,它的雅名叫鸱夷,混沌是它的俗名。

请看李心衡《金川琐记》所记:

甘肃邻近黄河之西宁一带,多浑脱。盖取羊皮去骨肉制出,轻浮水面,骑渡乱流。李太仆开先《塞上曲》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之句。但可渡一人,且下体不免沾濡。

黎士宏《仁恕堂笔记》也有:

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

浑脱是方言土音,唐代有浑脱帽、浑脱舞,都取义于混沌。方以智《通雅》谓:“鞑靼以杀小牛羊为浑脱。曰浑脱舞者,亦蕃语也。中国浑脱盖活脱之转。草名活兑,音活脱,即通脱木(按:即通草),言其灵通活脱也。”方氏把浑脱指为蕃语,解为活脱和通草,都错了。浑脱、混沌,本是汉语,是牛皮筏子,由来已久,有书为证。我们不必怀疑这种交通工具的名字是後取的,象胎儿衣胞取雅号曰“混沌衣”、雏鸡壳皮曰“混沌池”那样1(1见《本草》);对照一下前引的《山海经》的天山之神,一切便释然了。

那位居住在天山、活动在英水的大神被称作帝江,乃是尊称;他的私名,就叫浑脱或混沌、浑敦;他的真相,正是牛皮渡筏。你看他,“状如黄囊”(按:黄囊疑革囊之误),吹气足也;“赤如丹火”,牛毛色也;“六足”,颈尾四肢紧缚也;“四翼”,四蹄高举也;“浑敦无面目”,首已去也;“是识(嗜?)歌舞”,横渡时引吭高歌、既济後雀跃□(吴按:扌右卡字缺上小横)舞也。

以物为神,称革囊为帝,不合後来正规宗教的教义,但在神话时代拜物时代,则很寻常。《易.系辞》说:“精气为物”。“物”(古作勿)的音与义,都与“魅”(又作□[吴按:鬼彡])一样。在古人看来,天地及其之间之物,都是有精气的,它们和自己一样,也有生命有灵性2(2参印顺《中国古代民族神话与文化之研究》)。名革囊为帝江,视若神明,原很自然。何况,牛皮筏子在滔滔大河上,确实也颇为神气;要想渡河,非向此物顶礼膜拜莫办哩!

这一论断,从上引的周彝铭文“□(吴按:上贝下毛)屯”上,也可得到证实。□(吴按:上贝下毛)字,师望鼎和虢叔钟作□(老吴按:上下毛),井人钟作□(老吴按:上土下),大克鼎作□;或从贝从尾省,或从人从贝。所从的贝,好象是贝,其实不是贝,正是充气的革囊!从尾省,言其质,从人,象其用也。此字应该就是“昆”字。牛皮渡筏以形用得名为昆,其呼为浑脱、混沌者,叠韵以长言之也。

革囊雅名鸱夷,见於《国语.吴语》:吴王赐伍子胥死,复取其尸,盛以鸱夷,投之于江。後此数年,范蠡胜吴後,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曰鸱夷子皮;据说孔子还曾荐之于田成子门下3(3见《史记.货殖列传》、《墨子.非儒》)。说者多谓“夷”应作□(吴按:夷鸟),即鹈鹕,颔下有囊;“鸱”即鹞鹰,性贪而行速。浑脱定名鸱夷,盖取快囊之意。或“鸱夷为壶名”4(4《通雅.释诂》)。

查唐人刘恂《岭表录异》有:“□(吴按:虫隽),俗谓之兹夷,乃山龟之巨者,人立其背,可负而行。”5[5刘恂:《岭表录异》卷下“□(吴按:虫隽)”条。又郭璞《尔雅》注有:“灵龟即今觜□(吴按:虫隽)龟,一名灵□(吴按:虫隽)”]则鸱夷或取音于兹夷,仿南人称巨龟之例。盖浑脱形如巨龟,功在渡河,吴越人遂因以为名欤?

ps:6.23沪指收2760,深成指收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