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七)混蛋与馄饨
写罢以上各节与正史有关的严肃辨正後,犹有余勇,再写两条轻松的,一条有关混沌的性,一条有关混沌的形。
前面各节考黄帝是混沌,多就混沌其形言;若问其性,则经书上面写得很清楚,浑敦是一位”不才子“,好行凶德,丑类恶物,是与比周1(1见前引《左传.文公十八年》。注经者多认为,此浑敦与《尧典》的四凶之一兜为同一人)。浑沌有凶德,在《神异经》中也是标明着的(见前引)。
凶德的浑敦,和圣德的黄帝,差距实在太大了。仅仅根据这一点,便可推翻前面谓黄帝即混沌的一切考证。
但是且慢。首先应该闹清楚,黄帝的圣德和才智,本非天成,而是後来一层层加上去的2(2参齐思和《黄帝之制器故事》,载《古史辨》第七册中编);此前,黄帝的传说,似乎颇多缙绅先生难言之处。即以我们今天仍可见到的为例,就有:
宓牺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3(3《战国策.赵策》)
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1(1《庄子.盗跖》)
神农既殁,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2(2《商君书.画策》)
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3(3《贾子新书.制不定》)
如此等等。在这些非儒、反儒和亦儒的书里,黄帝确是颇为凶狠的。此外一定还有许多我们已看不到的说法。只是这些凶德,由於为尊者讳的缘故,不便在黄帝名义下声
张,而都保留在浑敦或兜原名下罢了。於是乎,浑敦、兜,以其凶德,慢慢由其发音演变而为後来口语中的混蛋。这一点,章太炎已注意到了:
《左传》浑敦,杜解谓不开通之貌。《庄子.应帝王》篇“中央之帝为浑沌”,无七窍,亦此义也。今音转谓人不开通者为昏□(吴按:上延下虫)。4(4《新方言.释言》)
昏□(吴按:上延下虫)当亦为混蛋。太炎先生大儒口嫩,尚以其“不雅驯”而“难言之”也。唯昏□(吴按:上延下虫)就不开通言,重在混沌之形;混蛋就无德行言,重在混沌之性:同为浑敦,侧面不同耳。
昏□(吴按:上延下虫)与糊涂、鹘突、囫囵、鹘沦等同义亦同源;後者常见于宋人笔记与语录,更变化为俳优口中的“葫芦提”(元曲中常有),亦有谐作“鹘鹭蹄”者:
钱穆父尹开封,剖决无滞,东坡朝次誉为霹雳手。穆父曰:敢云霹雳手,且免鹘鹭蹄。即俳优以为鹘突者也。鹘突者,胡涂之反也。5(5《演繁露》引《师友谈纪》)
由此,可以想见创世神话中的葫芦,或亦与混沌同源:浑沦-葫芦-□(吴按:上般下木,音pan)瓠-盘古,走的是民俗学的道路,混(沌)-〔帝〕鸿-黄〔帝〕,走的是历史学的道路。《淮南子.说林》中,有“黄帝生阴阳”之说,此阴阳指男女二性,为黄帝制器故事中的特例;注者皆不解其所以。如果相信混沌就是葫芦,则黄帝生阴阳,也就是葫芦里剖出一对男女来的故事而已,何不解之有?汉代以後,民俗被历史化,盘古慢慢挤进历史,方才出现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套套。但神话和民俗自有其不可磨灭的魅力,直至宋代,犹时有指盘古为浑沌氏的论调,如罗泌《路史》:
浑沌氏是为浑敦。後有浑氏、沌氏、屯氏,若至於所谓盘古氏,异矣。
〔注〕盘古氏亦曰浑敦氏。罗隐有“浑敦氏施化”之说,谓盘古也。
《路史》之注,题为罗泌的儿子罗苹作,识者或疑为罗泌自注。不管怎样,宋代还有盘古即浑敦之说,是肯定的。而唐人罗隐之浑敦施化说,则见于其文集卷七“蒙叟遗意"条:
上帝既剖混沌氏,以支节为山岳,以肠胃为江河。一旦,虑其掀然而兴,则下无生类矣;於是孕铜铁於山泽,滓鱼盐於江湖,俾後人攻取之,且将以苦混沌之灵,而致其必不起矣。呜呼!混沌氏则不起,而人力惮焉。
以肢体肠胃为山河的故事,秦汉间人指为盘古氏。这里则说成混沌氏,而且仿佛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尤其是”以苦混沌之灵“的做法,使人连想起混沌转音为混蛋,大概也正是上帝的旨意吧。
混沌的多种写法,皆取其浑然之意,依音为之,原无定格。唯食品中的馄饨,值得一谈。
戴埴《鼠璞》卷上"馄饨"条曰:
《续释常谈》引《资暇录》:馄饨以象浑沌,不正书混沌,从食,不载故事。《事物纪原》并无此物件。《唐逸史》载:李宗回客知人饮馔,将同谒华阴令,客曰:与公吃五般馄饨,及见果然。《酉阳杂俎》云: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是旧有此名。《本草》载:艾叶疗一切鬼气,炒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饭压之。取混沌之义信矣。俱从食边何耶?
又方以智《通雅》三十九《饮食》有:
□(吴按:)饨,本浑沌之转,鹘突亦混沌之转。程大昌言:“馄饨出於浑氏、屯氏。”智按乃混沌之转。……《梦华录》有“□(吴按:饣骨)□(吴按:饣出)菜”。《指南》引《名物考》有骨董美,烧树根为□(吴按:木骨)□(吴按:木出)。……凡浑沌、馄饨、糊涂、鹘突、□(吴按:木骨)□(吴按:木出),皆声转。
戴埴谓“馄饨以象浑沌”,大概不是指它无七窍,而乃指革囊言。盖宋时军中犹多有浑脱,为济渡之备也1(1见《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又《栾城集.请户部复三司诸案□子》:“河北道顷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戴氏引《酉阳杂俎》知旧有此名,何不悟唐人“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者2(2见《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胡三省注),亦以其形似革囊故也。方以智但以音同声转谈,似已不辨馄饨、□(吴按:饣骨)□(吴按:饣出)各为何物矣。盖馄饨、□(吴按:饣骨)□(吴按:饣出),于音声虽同出一源,于食品却分为二色。《酉阳杂俎》紧接“萧家馄饨”条後,别立“韩约能造冷胡突”条3(3卷七《酒食》),《东京梦华录》亦分述“馄饨店”与“□(吴按:饣骨)□(吴按:饣出)儿”4(4卷四《食店》),是馄饨与□(吴按:饣骨)□(吴按:饣出)(胡突)判然不同之证。馄饨,形似革囊者;□(吴按:饣骨)□(吴按:饣出)或胡突,浑然一片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