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朴作品:黄帝与混沌(八)余论
庄子曰:道在屎溺,每下愈况。黄帝之与中华文化,亦可作如是观。从神而圣之的上帝、天帝、人帝,到民生日用的毡帽、食品、骂人的污言秽语,处处都有黄帝的影子。而贯串於其中的,谁也想不到,竟是黄河波涛上的一具革囊。
作完这篇小文之後,我不会从此不再相信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黄帝时代,那样一个中华文明开端的时代。黄帝作为这个时代的象徵,具有不可动摇不容替代的地位。他过去以其影响凝聚了偌大的中华民族,今後,他仍将成为我们民族团结的力量源泉。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作这篇小文之前,我已怀疑黄帝其人的真实存在,现在可以说,疑团散尽了,我看到的,是一片混沌。对于混沌,人们有权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它想象成自己所想象的任何真实。
无论从宇宙的生成来说,还是从哲学的架构来说,混沌都是真正的出发点。任何学科任何文明难道不也都是这样?自然科学近年来的最新成就,更在证明混沌是宇宙中无规律的规律、非秩序的秩序、不明晰的明晰,是迫使形而上学思维脑袋投降的无上"神力"1(1日本东京大学於1990年举办题为“混沌”的讲座,凡十二讲,由文理工农医各学部教授主讲,并出版专集。)。中华文明从黄帝开始,也就是从混沌开始,岂非一个最美妙也最深刻的意象麽!
在西方,宇宙是神创成的,有各种司火.司谷.司药.司婚姻.司艺术.司战争等等司一切人事的神,更有一位总而统之的上帝。在中国,创造这一切的是伟人:伏牺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如此等等;总而统之并兼拾遗补阙的,就是黄帝。西方的宇宙是神创成的,而神是人创成的。创造中国宇宙的伟人呢?他们是否也是被创造者?西方神的真正作用不在其创造了宇宙,而在於能使人的心灵得到静化、安慰乃至鼓舞,能使文化得以承续,民族因以团结。今後若干世纪内,仍会是这样。中国的伟人及其总代表--黄帝,作用亦复如此;由於他们的非神性,今後定能延伸更长的时间。
1991年10--11月之交北京柳北居
(1991年12月2日)原载《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後记
稿成之後,迟迟不曾出手。一则是想不起哪儿发表最宜;再则也由於心里老是打鼓。想当年顾颉刚先生说大禹是条虫,闹得四面楚歌;现而今我以比顾先生更小的学力,提出一个比大禹更大的课题,其结果,不想可知。
荀子在谈求雨、卜筮时说过,此类活动,“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这个“以为文”,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以它们为民情风俗,一是以它们为教化手段,即所谓的“神道设教”。後世的君子分化成为官者与为学者,於是“以为文”的这两层内容遂分别由两部份君子来提倡,而有了如十八世纪英国史学家吉朋(gibbon)所概括的现象:众人视各教皆真,哲人视各教皆妄,官人视各教皆有用(据《管锥编》周易.五)。
多少年来,黄帝被推为“人文初祖”,祭扫不绝,大体也属於“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之类。明乎此,则知所取舍矣。
1991.12.2.
原载于《文汇报》1992.3.10
庞朴《黄帝与混沌----中华文明的起点》全文完~~~
老吴按:文章中有几个关键古籍需重点加以留意:1.《山海经》2.《天问》3.《夏小正》4.《尧典》,后文将一一讨论。老吴已将其原文附在资料栏,大家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