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山海经》的价值:四方风_股痴在1997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18.《山海经》的价值:四方风(1 / 1)

暂时先放下颛顼这位承先启后的大人物。

《山海经》是否可以作为历史资料来研究呢?

我们先看前人的研究成果:

此书来源甚古,但作者是谁,至今疑莫能定。自汉代以来,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者不明说。最早介绍《山海经》一书的,是西汉的司马迁。他在《史记大宛传》中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表明该书作者不明。

二.禹、伯益说。大禹、伯益是离今四千余年,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人物。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新养时的刘歆,他在《山海经表》中说:“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接着,《列子》中记载说:“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东汉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说:“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隋书经籍志》云:“萧何得秦图书,……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记述虽有差异,但认为《山海经》系夏禹或与之同时的伯益所作,却成为历来的普遍看法。

三.于众人之手,作于战国,成于西汉说。宋代的朱熹在《楚辞辨证》中首先提出,中国古代的神话集中于《楚辞》的《天问》篇中,《山海经》是根据《天问》而作。王应麟进一步引述朱熹的观点,认为“《山海经》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日东首,疑本因图画而述之。古有此学,如《九歌》、《天问》皆其类”。(古代《山海经》确有图画,晋郭璞曾为《山海经图》作《赞》,今《赞》尚存,图已佚。)明人胡应麟说:“余尝疑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侈大博极之,杂传以(汲冢纪年》之异闻。”以成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观书中载夏后启、周文王及秦汉长沙、象郡、余暨、下隽宿地名,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而后来好异者又附益之。”今人袁珂则确切地说明:“以今考之,实非出一时一人之手,当为战国至汉初时楚人所作。”并且提出:“除《海内经》四卷是作于汉代初年而外,其余均作于战国时代。”应当是一部长时期的集体合作的著作。

老吴按:“《山海经》是根据《天问》而作”应该是《天问》作者是看到《山海经图》后而发问,孰先孰后,须推敲。

《山海经》中保存了中国最为古老的文献,尤其是四部《荒经》,请看:

“有人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东经》)(“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来〕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有人曰石夷,〔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有人名曰,北方曰,来(之)风曰,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有人名曰{鸟宛},北方曰{鸟宛},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这就是著名的“四方风神”。这四条放在前面可能没人会注意:不过就是讲了四方“司日月之长短”的“神”吗?

那么请看《尚书--虞书尧典》: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分命羲仲,宅夷,曰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鸟兽鹬毛。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这些是否与《山海经》有些近似?

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巨大考古发现,加之学者们不懈的努力,我们今天看到了“卜辞四方风”

a:

东方曰析,凤(风)曰(协)。

南方曰因,凤(风)曰微。

西方曰□,凤(风)曰彝。

□〔北〕□〔方〕□〔曰〕,凤(风)曰。(《甲骨文合集》14294)

b:

辛亥,内贞:今一月帝令雨?四日甲寅夕……

辛亥卜,内贞:今一月〔帝〕不其令雨?

辛亥卜,内贞:于北,方曰,凤(风)曰,年?

辛亥卜,内贞:于南,方曰微,凤(风)夷,年?一月。

贞:于东,方曰析,凤(风)曰(协),年?

贞:于西,方曰彝,凤(风)曰,年?(《甲骨文合集》14295)

c:

卯于东方析,三牛、三羊、壳三?(《英藏》1288)

其宁(唯)日、彝?用。(《京津》4316)

乙酉贞:又岁于伊.西彝?(《粹》195)

□凤(风)唯豚,有大雨?(《甲骨文合集》30393)

我们可以看冯时先生的论述:“

3.分至四气与四时

殷代四方神实即分至之神,四方神名的本义即表示二分二至昼夜长度的均齐短长,而四方风则是分至之时的物候征象,这些重要的内容在《尧典》与《山海经》中得到近乎完整的存留。《尧典》将四方神与分至四气相配,并兼附物候,与卜辞十分吻合。《山海经》则以出入风及司掌日月出没长短两项内容分别隶属不同的方神,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卜辞与《尧典》的进一步讹误,但实际却是对四方神本质的明确说明。”(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p18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印)

《山海经》是否有价值至此已无须讨论了,《山海经》蕴含了太多的真相!

2008-07-07凌晨3:03

老吴按:前面章节引述前辈学者文字颇多,这也是无奈之举,别人论证正确,老吴是不会将别人的文字重新修饰一番变成好像是自己创作的东西的,这样是自欺欺人,中国现如今有很多所谓的学者都是干这种活计的,至于引述过多,老吴尽量避免。古史研究资料越全,而且史料必须真实可靠,研究出成果的机会就越大,老吴尽量引述原文而不胡乱解释的原因在于不想把一些个人臆测的错误结论带给读者(同时老吴的学力也不够),留下每个人自己思考的空间。

丹经道法自明朝以来,有专门收集整理前辈的丹诀名篇而成名著者,有《性命圭旨》.《大成捷要》等书,这些书主要看编辑者的眼光与水平,毕竟能甄别丹诀是否正确是一件很考较人的事情,编者若未的真传,编出作品根本如同垃圾,误人误己。这同研究历史一样,如果引述经文为伪,结论自然经不起推敲,而丹诀错了,事关人命,所以慎重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很必要的,研究历史与修习丹法均适用此理。

2008-07-0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