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象有的学者专家指出的那样:如果说古代云南是中国人原始发祥地,直至夏朝仍在云南,自商汤前八迁才大规模外迁,实物证据在哪里?说轩辕国、大禹治水、西王母住地等都在古代云南,证据又在哪里?如果《山海经》记述的是殷商以前的云南地理,那时是用什么文字,又何以是今日都认得的汉字?凡此种种,不只是扶永发,就是再众多的学者,甚至几代学者,恐怕都是难以回答清楚明白的。”
王左生《神州的发现―――(山海经)地理考.序》---
如果我们能确认《山海经》是一部信史,书中所述均有所指,即使描述得荒诞无稽,那也不过是对《山海经图》中图像做出的比较夸张的描述。
一切以《山海经》是一部信史为前提,我们就可以研究《山海经》记述的“古神州”究竟在哪里了?
老吴浏览过的关于《山海经》地望的文章书籍中,感觉以云南省测绘局扶永发先生提出的观点最为接近真相,扶永发观点的大前提也是《山海经》必须是一部信史,所述均是
《山海经》当年创作时真实存在着的山.水.人.物.日.月如果有确凿证据证明《山海经》是一部后人胡编乱造伪书,那么所有结论都没有屹立的根基,老吴很期待有人能拿出证据证明《山海经》是一部伪书,这样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不少《山海经》研究者)就可以不整天胡思乱想,牵强附会的活在梦想中了。但是前辈学人对“卜辞四方风”的研究表明《山海经》保存了很多殷商之前早已亡佚的珍贵资料。
研究《山海经》之要在乎山.海,其中“海”字应做“水”及“河流湖泊”解,不是现代人词汇中“大海”与“大洋”的意思。根据《山海经》经文所述其地望必须是多山多水的地方。
一万年对于地球地理来说不算什么,因为它根本没有什么变化。而相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却是翻天覆地的,人类社会也就是在这一万年里“从无到有”(这里不是无中生有的意思,因为万年前人类还不是世界的主宰者和掠夺者),“发展壮大”起来的,人类创造了地球历史奇迹,当然,如果人类依然还贪得无厌的继续掠夺地球资源,人类必然受到不亚于恐龙灭绝或者万年前“洪水滔天”等灾难的惩罚。
下面我们就跟随扶永发先生的思路来拨开《山海经》的地理谜团。
扶永发,男,1943年5月生,重庆人。云南省测绘局的地图制图工程师,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的编制工作。
中国地理在这一万年中总的变化不大,如果《山海经》叙述无误(是信史?!)的话,扶永发先生运用现代地理学和地图学知识对《山海经》加以研究,发现书中有三个明显的可以确定《山海经》地理位置的自然条件:
一.北面有“冬夏有雪”(即终年积雪)之山
“《北山经》:
a.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b.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沱。
c.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d.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西山经》:
e.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这是《山海经.山经》出现的五座“冬夏有雪”(即终年积雪)之山,扶永发先生论证说:
这五座“冬夏有雪”之山均位于当时中国的北方。所谓“冬夏有雪”,即是冬天有雪夏天亦有雪,实即终年积雪。我国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冬天有雪的地方甚多,不足为奇,但夏天有雪的地方却凤毛麟角。黄河中游地区除今陕西省秦岭主峰太白山夏天时有少量积雪外,并无别的终年积雪之山。但该太白山却位于黄河流域之南。由此可见,古昆仑山系(吴按:“系”字乃老吴所加,原文无,《五藏山经》全部山系泛称“古昆仑山系”,内中“昆仑山”有专门对应的一座,以免混淆。)及远古时代的中国不在今黄河流域。
二.西南面有“炎火之山”(即火山)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
“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然”通“燃”,意即昆仑山西面有火山,中国有三大火山群:吉林长白山火山群.山西大同火山群.云南腾冲火山群,这三大火山群均不在黄河流域地区,由此可见,古昆仑山系及远古时代的中国不在今黄河流域。
三.西南面有“正立无景(影子)”的寿麻国
“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
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大荒西经》)”
“景”通“影”,在太阳下正立无影的情况只有在地球南.北回归线,太阳光垂直照射人身时才会发生,这说明“寿麻国”在北回归线(北纬23.5度)附近位置,据长江流域,以及更远的黄河流域甚远,由此可见,古昆仑山系及远古时代的中国不在今黄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