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彝文“○⊙”在各彝区方言中读“土鲁”.“拖罗”.“克勒”,其汉音转为“”,其彝义为“众神所居高山”。彝族学者朱琚元家乡云南楚雄州武定县彝老亡故,经彝巫制作祖灵筒,供亡灵所居,此祖灵筒内放置一小木棍作为祖先灵魂攀援登天的天梯。
《山海经.海内经》:“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爰过,黄帝所为。”
汉文典籍对“”的释义,在彝文古籍和彝族现实生活的祖先灵筒实物里保留。
刘尧汉《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总序.朱琚元〈“”的彝义与中华文化〉节录》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天问》)
白话译文:昆仑山是天下最高峰,悬圃如何悬在天空
高度到底多少里,最上层的增城还有九重
四面八方有九道天门,到底谁在出,谁在进
西北方的天门开放着,天上人为何特别喜欢冷
这是《天问》中关于“昆仑”的疑问。(《天问》是否屈原作品,史界也有很大疑问,但《天问》所提问题顺序居然与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一致,所以这部奇特的诗篇很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云:“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篇末又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昆仑”到了司马迁著《史记》时已成为一个谜团了。
后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山海经》是一部可以信任的“信史”前提之上,“如果”《山海经》记载的是云南西部远古时期的地理,那么那个神秘的“昆仑”究竟在哪儿?
我们继续在《山海经》这本资料集里寻找答案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大荒南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海内西经》)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海内北经》)
“有渊四方,四隅皆达”:
扶永发先生查云南湖泊,呈“方形”的仅有大理苍山脚下的云南省第二大天然湖泊洱海,洱海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的苍山东麓。以湖形似人耳,南北长,东西窄,浪大如海,故名。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为断陷湖。北起洱源县江尾乡,南止于大理市下关镇,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平均宽7~8千米,湖水面积约246平方千米,蓄水量约29.5亿立方米。洱海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7c,最高气温为34c,最低气温为-2.3c,湖水不结冰。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
湖面除接受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补给,入湖河溪大小共117条,北面主要为弥苜河、罗时江、永安江,西部汇有苍山十八溪水、南纳波罗江,东有海潮河、凤尾箐、玉龙河等小溪水汇入,出湖河流仅有西洱河。湖水平均深度15米,最深21米。湖水在下关经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转南注入澜沧江。
“深三百仞”:古人在《山海经》中只对“昆仑南渊”有具体测量结果,说明“昆仑南渊”地位重要。而我们看到洱海湖水平均深度15米,最深21米。可谓“深三百仞”。
洱海南北均与河流相连:“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其中“旁”字作“连”字解。
老吴疑“苍山”即是传说中的“昆仑山”(非“古昆仑山系”),“昆仑”者“黑”也,唐时“昆仑奴”即言“黑奴”,而“苍”与“黑”意同,可惜是一己之见,有太多破绽。
我们看《山海经》如何描述昆仑: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