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彝族文化_股痴在1997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30.彝族文化(1 / 2)

疑问与证据6.彝族文化

传承不绝的西南民族文化宝库

疑问与证据(传承不绝的西南民族文化宝库)

在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南各少数民族中,长期流传着一种“十月历”,又叫“夏历”。这种历法把一年分成10个月,每月36日,一年分五季,每季两个月为72日,这就是中国古代“36”、“72”这两个神奇数字的由来。一年10个月共360日,余下五至六天作为过年日。据孔子的《夏小正》记载:正月“初昏,斗柄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先民们正是根据北斗星旋转一周定为一年的,并把“斗柄正在上”的六月初定为“火把节”,“斗柄悬在下”的正月初定为“星回节”。在南诏时,“火把节”也叫“星回节”,“火烧松明楼”的故事,便是阁罗凤利用六月二十四日“星回节”祭祖的机会灭掉其他五诏而统一六诏的。后来由于受十二月历的冲击和“十月历”的失传,才把“火把节”固定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正因为古代把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大暑节令作为过大年的“火把节”,因此又称为“夏历”。民间传说,火把节这天就是夏禹王的生日。十月历的发现,这是彝族历史学家刘尧汉先生了不起的贡献。

继“十月历”在金沙江流域小凉山发现之后,扶永发先生在《神州的发现》一书中进一步从古代《山海经》记载下来的千古不变的地理方位出发,即古神州的北方有“冬夏有雪”之山,西南有“正立无景(影)”的寿麻国,西面有投物辄燃的“炎火之山”。纵观全中国,仅有云南西部地区完全满足这三个条件。从而考证出中国古代的“神州”就在金沙江流域和横断山脉地区。并断言,金沙江虎跳峡两岸之山为《山海经》中禹所导“积石之山”,大禹治水不是治今日之黄河,而是治今日从石鼓到虎跳峡一段的金沙江!

根据刘尧汉、扶永发两位先生的考证及流传至今的滇西鹤庆、丽江、兰坪、永胜、大理、巍山、永平一带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和汉族的“火把节”习俗来看,笔者认为,“火把节”是古神州的过大年日,它出自“十月历”,是滇西横断山脉及金沙江流域各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正如大理三月街不是白族一个民族的节日一样,“火把节”也不仅仅是彝族一个民族的节日。(“十月历”与“火把节”的起源来源:赵椿.云南日报)

万年传承的彝族文化

古彝族文起源于何时

彝族是具有自己文字体系的民族。摩尔根把文字的发明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古彝文是何时创造的?

关于古彝文的起源时间,有这样几种说法:

明代说。认为所见彝文文献仅见于明代(唐兰),“文献的记载,句子的规整”乃是其标志。对这种见解持不同意见者较多,认为“我们研究一个民族文字的创始期,不能以现存文献为凭证,即以汉文而论,我们不能以今存最早的甲骨文年代推断汉文创始于殷代,同样我们也不能以今存明代彝文文献即断为彝文的创始期”。(马学良)。这种观点自贵州威宁中水陶文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出土后已被否定。

元代说。这是法国学者亨利科尔迪埃在其《倮族的现实形态》中说的:“大理的爨人坚持使用爨文。云南马龙地区纳垢部落一个头人的子孙轲爨造了爨文”,“文字来源不清,可能起源于历史上的元朝”。

唐代说。持此说者认为“即今安译‘夷书’所谓唐阿轲撰爨字的说法可靠”,“证以现存和刚出土的彝文碑碣皆系明清两代之物……,我们不妨假定彝文创始于唐代而集大成于元代”(陈士林,1984)。此说也因为中水陶刻和《妥阿哲纪功碑》的发现而被否定。

汉代说。持此说者依据《华阳国志南中志》里关于“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的记载,并认为东汉献诗《白狼歌)是“倮倮文的前身”,而推断“彝文就可上推到东汉,从而表明彝族也是我国有较古文化和文明民族之一”,(马学良,1980)。朱文旭(1993)也认为:“彝文起源时期为秦汉之际,汉末已初具一定规模”。

半坡说。源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前的51个陶刻符号能用古彝文识读。多数彝族学者和一些汉族学者主张此说,认为:“彩陶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的始祖。它既是汉字的原始阶段,而与彝文的创始溯源可能也有关系”(余宏模,1978)。“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一个家族的子孙”(李乔,1983)。“彝文和汉文的渊源,都可以远溯到西安半坡出土六千多年前的刻划符号”(陈英,1980)。“从彝文的原始刻划符号起到现在,彝文已经有了七至八千年的发展史”,(李家祥,1992)。

半坡刻划符号有不少和彝族文字完全相同或相近似,因而可以通过彝族文字解开这些符号之谜”(田昌武,1982).。半坡出土陶文应是彝文的前身。如果说彝族文字与半坡出土陶文没有关系,是很难说得过去的,”“彝文系起源于距今六千年前的彝族‘哎哺’世代,今半坡出土的陶文即是今见彝史的前身。”(丁椿寿,1993)。

万年说,持此说者主要依据是近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河南舞阳贾湖等地出土的一批刻划符号也可以用古彝文释读。最早提出古彝文万年历史说的学者是刘志一教授,认为:“古彝文有九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如果加上它的草创时期,可能有一万年以上”(1991),并称古彝文是“世界文字的始祖”(1997)。彝族学者朱琚元亦主张此说,认为。彝族传统文字与约九千年前的贾湖刻符之间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1993),亦用彝文释读出三个龟甲刻符为“禽”,“福禄”,“神座”;释读出契刻四个竖排连接符号,直译为“冒天门闭”,意译为“天重门英开”,从而推断。彝文之绝非巧合地对贾湖刻符能予释读,当可证明彝族具有万年文明史。”

由于学术界至今尚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观点,根据彝文能识读九千年前刻划符号而提出中国彝族乃至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的观点,其震动非常之大,许多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至今却没有人提出有力的反驳或否定,因而古彝文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古彝族文起源于何时奥吉戈卡著

2006-10-26彝学网)

从彝文古籍记载参照汉文古籍结合出土文物考证中华万年文明史

将彝文古籍和汉文古籍记载远古人、事、时、地、物作对比研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同、相通、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之处;而最古老的、原始的即八千至万年前的文化内涵,却留存于彝文古籍记载中,由之可以探索中华万年文明史。

一、彝汉文古籍对应记载“天、地、人三皇”和“青、红、白、黑、黄五帝”的生活年代及活动地点

彝汉文古籍中记载传说的“天、地、人三皇”,是后世子孙给老祖先想象命名的。如彝文书记载人的始祖第一位是希慕遮,其彝语想象命名之义为“高天之根”;汉文书则记作天皇;其二是希堵左,义为“大地之蒂”,汉文书则记作地皇。希慕遮、希堵左之后的道孟仪,又有“人始于道孟仪之说,汉文书则记作人皇。

彝文古籍中记载希慕遮、希堵左、道孟仪的“哎哺世代”,即汉文古籍中记载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世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至少是万年以上。彝文古籍记载有出现于哎哺世代的人,彝称“沽色尼慕纪”义为“沽主青天君”,汉文古籍中记作“东方青帝”。彝称“呢色能弭府”,义为“呢主赤地王”,汉文古籍记作“南方赤帝”。彝称“额色吐慕塔”,义为“额主白天上”,汉文古籍中记载作“西方白帝”。彝称“呗色哪慕根”,义为“呗主黑天过”,汉文古籍记作“北方黑帝”。但是居中的,彝语不说“主”,更不称“帝”,只说“署舍乌够左”,义为“长鸡冠的黄人”,汉文古籍则补充改记为“中央黄帝”。

以上天、地、人“三皇”和东、南、西、北、中的青、红、白、黑、黄“五帝”,活动在三皇时期,即彝称“哎哺世代”。其活动地点,在今云南境即元谋人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