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云南少数民族(下)_股痴在1997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39.云南少数民族(下)(1 / 2)

疑问与证据8.云南少数民族

近现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述论

张泽洪

提要:

近代以来外国旅行家、传教士、学者,纷纷进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人类学界者开始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科学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丰富的宗教文化遗存,是近现代国内外研究者考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近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宗教考察研究的成果进行回顾性的评述,认为中国人类学者投身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学术精神,值得21世纪的中国民族宗教研究者汲取弘扬。

张泽洪,男,1955年9月生,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词: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宗教人类学研究调查报告

3.抗战期间的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北方各学术机构相继迁徙至西南后方。国内人类学者结集西南,专家如凌纯声、陶云逵、吴文藻、杨成志、闻在宥、吴定良、顾颉刚、李方桂、史图博等在云南,卫惠林、黄文山、马长寿等在重庆,徐益棠、胡鉴民等在成都,都注意实地调查研究。在这些专家指导下,又有无数青年学者,或从事田野考察,或从事室内研究,作出许多成绩。在这人才云集于西南的特定历史时期,无论是人类学理论探讨还是实地调查,都使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进入高潮。

1938年11月至1939年7月,庄学本在宁属的越、冕宁、昭觉、盐源、盐边各县十二个彝族村落考察。1941年5月,庄学本撰写《西康夷族调查报告》,作为宁属考察报告第七号,由西康省政府发行,其中有考察所得彝族宗教的情况。1939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贵州民族调查团。1939年春,中央庚款董事会组织川康科学考察团,梁瓯第作为考察团成员之一,曾只身深入大小凉山考察,他功成归来后撰写考察报告书,提交给中英庚款董事会。1937年,马长寿率民族考察团赴凉山彝区调查,撰写《凉山罗夷系谱》,此数十万言的调查报告未曾公开发表。后来华西五大学组织凉山抗战劝导团的考察活动,马长寿专门撰写《凉山罗夷的族谱》20,1940年7月至11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二十人的"边区施教团",赴雷波、马边、峨边、屏山彝族地区考察,金陵大学教授徐益棠参加这次考察活动。考察报告书《雷马峨屏纪略》21,其中徐益棠《雷波小凉山罗族调查》,张云波《雷马屏峨边区之夷务及倮罗文化概论》,涉及彝族宗教文化内容,约占报告书的三分之一。徐益棠《雷波小凉山罗族调查》,又在《西南边疆》第十三期发表,其中精神生活部分谈彝族的宗教和艺术,内容涉及彝族巫教的神灵、宗教法器、宗教仪式等。1941年夏,高伦率西南联大川康科学考察团,进入大凉山彝区考察,高伦后来撰写《大凉山彝区见闻录》22。1940年夏,林耀华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之后,翌年回国受聘于成都燕京大学执教。1943年7月2日至9月26日,林耀华率考察团深入大凉山彝区考察,后撰写调查报告《凉山夷家》,书中有彝族宗教情况的介绍,194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23。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胡先晋女士在《美国人类学家》发表长篇评介文章。

1939年4月至5月,雷金流赴云南江松子园彝区调查,撰写《云南江罗罗的祖先崇拜》24。陶云逵考察云南的彝族,撰写《大寨黑彝之宗族与图腾制》、《西南部族之鸡骨卜》25,马学良30年代在云南从事彝族语言调查时,常随彝族毕摩参加各种宗教祭祀活动,后来陆续发表有关彝族宗教的论文,如《黑夷做斋礼俗及其与祖筒之关系》,《黑夷风俗之一--除祸祟》,《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从倮罗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倮族的招魂和放蛊》,《罗民的祭礼研究》26。陈宗祥1946年冬穿越大小凉山,进行彝族社会组织和宗教的调查,其中用两月时间在德昌县考察栗粟与水田两民族,撰写《西康栗粟水田民族之图腾制度》27。陈宗祥《倮罗的宗教》28,探讨彝族宗教信仰的神鬼,彝族宗教活动的巫师,彝族宗教祭祀的仪式,认为彝族宗教保持着原始宗教的本来面目。四川大学胡鉴民致力于岷江上游羌族的调查,撰写《羌族之信仰与习为》29,是羌族宗教研究的力作。

大夏大学自抗战后迁徙贵州,鉴于贵州民族研究的重要,学校特设社会研究部,相继由吴泽霖、岑家梧主持。该部组织定番,安顺,卢山,三合,都江,下江,榕江,永从,荔波等地苗族、仲家(布依族)考察,撰写调查报告《炉山黑苗的生活》十卷,《安顺苗的生活》一卷,《定番县苗民调查报告》十卷,《炉山县苗民调查报告》十卷等。岑家梧在调查中注意研究宗教问题,先后撰写《贵州仲家作桥的道场与经典》30,《水家、仲家风俗志》,对仲家(布依族)的作解仪式,有较为详细的考察研究31。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收集的民俗品,专门设立边疆文物陈列室展出。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还主编《贵州日报》副刊"社会研究",此栏目每双周星期二出版,登载该部研究贵州少数民族风俗、神话等文章,1940年,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出版《民族学论文集》第一辑,收录该部在《贵州日报》副刊发表研究苗族的八篇论文。

抗战期间对瑶族的研究成果,有胡耐安《粤北之山排住民》,于1940年9月出版。该书第三章《粤北山排住民之宗教》,分述巫师之教育、等级、法器、经典、符、法术、庙宇、节期。1941年4月25日至5月4日,杨成志又率研究生赴粤北乳源瑶山考察,梁钊韬负责调查宗教问题,后撰写《粤北乳源瑶民的宗教信仰》32,杨成志撰写《《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33,内容包括瑶族宗教信仰的考察总结。

我国纳西族学者方国瑜教授,是以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东巴教最有成绩者。1933年秋,方国瑜从北京大学研究所受命回丽江调查,在东巴经书及教义、道场研究方面作出成绩。他撰写《么些民族考》,被誉为纳西族历史文化的奠基之作。1935年7月完成《纳西象形文字谱》书稿,内容有东巴经义的解释,为中外学术界所推崇,国外学者称方国瑜为纳西学之父。傅懋责力教授从1940年起开始研究纳西语,对东巴经的研究成绩尤为突出,其力作《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堪称科学详实的东巴经译注范本。另一研究东巴教有成就者是李霖灿,他1940年6月至1943年9月间在云南丽江、中甸、维西、宁蒗等县考察,先后聘请东巴杨学才、和才、和文质帮助翻译考察工作,经历数年的纳西族东巴教实地研究,于1944年出版《么些象形文字字典》,1945年出版《么些标音文字字典》。1946年撰写《么西经典六种》,其中"占卜起源的故事"、"多巴神罗的身世"、"都萨峨突的故事"、"某莉庆孜的故事",是东巴教占卜、超度、祭龙王的重要经典34。吴泽霖《么些人之社会组织与宗教信仰》35,对纳西族东巴教及宗教传说,有较为详细的研究。

后论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人类学者跋涉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况,从他们实地考察中撰写的通讯可以睹见。费孝通、王同惠《桂行通讯》,陶云逵《俅江纪程》、《新平通讯》,庄学本《西康木雅贡噶雪山游记》。梁瓯第《我怎样通过大小凉山》,林耀华《大小凉山考察记》,方国瑜《裸黑山旅行记》,李式金《澜怒之间》36,阅读这些人类学者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行程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老一代学者投身于学术的执著追求。杨成志在《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导言》中说:"要望民族学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尚待一般同志们更加努力宣扬,尤其是抛开了书本能够实行到山国去或边疆去!"37梁瓯第《我怎样通过大小凉山》文末说:"凉山欢迎的是刻苦自励,有作为肯牺牲的青年,不是一些企图做团圆富家翁的人物。"38徐益棠曾评价当时中国的人类学者,"鄙夷名利,断绝仕途,奔走于荒徼僻壤,努力于田野工作"39。杨成志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在高山峻岭之区,或穷乡僻壤之处,与罗罗同享衣、食、住、行的野蛮的或半野蛮的或汉化的生活。"40在抗战期间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中国人类学田野工作并没有止步,一代人类学家的学术精神值得今人汲取。甚至在一衣带水的东瀛日本,为弘扬鸟居龙藏的学术精神,已将鸟居龙藏《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改编为《到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号召日本青年学者向鸟居龙藏学习,投身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中去。

(责任编辑:唐唐)

1.方国瑜《马可波罗云南行纪笺证》,考证马可波罗在云南的行程甚详,载《西南边疆》第四期,昆明,西南边疆月刊社,1939年1月。

2.岑家梧《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第25页。

3.阿哲倮濮《近代以来国外对彝族的研究》,陶学良《彝族文化研究鸟瞰》,左玉堂陶学良编《毕摩文化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84、811-814页。

4.关于洛克收集的东巴经的下落,据德国学者雅纳特(k.ert)《洛克收集的东巴经及其在德国的藏本》介绍:很大一部分手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失;约4000册售给私人(此部分称为"赫伦梅勒(heronmere)收藏本");约1000册手写本和大量"赫伦梅勒收藏本"的微缩胶卷存放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学院(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获得1000册左右;洛克赠送给他的朋友和熟人共约25册;15册"左拉"(dso-la)手写本在中国出版部门被盗。包括洛克个人收藏的照相复制本在内的1115册手写本被马尔堡德国国立图书馆购买(其编号是:"hs,or,colle"hs,or,301-677,1362-1590,1593-1594,1596-1601,"k,or,colle"k,or,1-501)。参见杨福泉白庚胜《国际纳西东巴文化研究述评》杨福泉白庚胜编译:《国际纳西东巴文化研究集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216页。

5.杨福泉、白庚胜《国际纳西东巴文化研究述评》,杨福泉、白庚胜编译《国际纳西东巴文化研究集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6.《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7-28页。

7.杨成志《苗族的名称区别及地理上的分布与神话》,是此书第三章内容的翻译,载《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三集第三十五、三十六期合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1928年。后来全书由国立编译馆译成中文,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

8.黄才贵《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我国西南民族的调查研究》,《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鸟居龙藏《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鸟居龙藏全集》第10卷第219-521页;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鸟居龙藏全集》第11卷第1-280页,东京,富山房,1926年。9.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30年。

10.《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本第一分,北平,1932年10月,第175-198页。

11.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全文共一百二十四页,1935年印行。

12.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十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3.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