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丝绸起源(上)_股痴在1997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48.丝绸起源(上)(1 / 2)

疑问与证据12.丝绸起源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

嫘祖,或曰累祖,又名雷祖。

《山梅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

郭璞注《世本》云: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

袁珂案:《路史后纪五》云:黄帝之妃西陵氏日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

《史记封禅书》也说: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集说诠真》曰:为蚕祈福,谓之先蚕。

总的看来,螺祖为西陵氏之女,或即西陵(昆仑)一带西方骥旌之女。又中国以衣业互国,自古素重养蚕,因蚕为妇女所饲养,故自汉以降,历代皆祀先蚕神。东汉先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

据李贤注:《汉日仪》曰: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盐亭县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庙,据说崇奉的人特别多,香火尤盛。

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

(百度百科.螺祖/view/)

“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山海经.卷八海外北经》)

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viewdiary.l)

嫘祖-帝妃

《史》提到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妻,她明了,“嫘祖始”。嫘祖是中的北方部落首帝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妻,生高,承天下,就五帝中的「帝」。

《隋志》,北周尊嫘祖“先”(即始之神)。《通外》:“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治以供衣服。”《路史》:“伏羲化,西陵氏之女嫘祖帝妃,始教民育,治以供衣服。“《路史》:“伏羲化,西陵氏始,故《淮南》‘西陵氏稼,始此’。”法在宋元以後始盛行。

嫘祖和帝的另一位妃子「嫫母」一起,助帝治理天下,嫘祖在和帝巡天下,病逝於途中,帝嫘祖「祖神」。

《隋.》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有「桑」、「」、「」、「帛」等字,而且桑、、的字多105,充分明在商代以前,已有品,自然有由帛成的衣服。(/emperors/empress/)

《史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器,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a-1

桑(附蚕)

在新石器时代,存在着大片野生桑林。史前先民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也会采摘桑椹充饥,因而有可能发现桑树上野蚕所结的茧,从而逐渐注意将野蚕茧丝加以利用,继而有意识地保护、饲养野蚕,最后将它驯化成家蚕。《夏小正三月》:“摄桑委扬……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甲骨文已有蚕、桑、丝、帛等字,并且祭祀蚕神。西周已出现专门种植桑树的桑田(《诗经定之方中》),面积以十亩计(《诗经十亩之间》)。《诗经豳风七月》亦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等诗句,反映了妇女采桑养蚕的生动情景。商周墓葬中常以玉蚕随葬,出土的一些丝织品残迹也表明丝织技术相当成熟。这些都说明商周时期的蚕桑业已较发达,也兆示我国蚕桑的历史应该可能早到史前时期。

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半个经人工割裂过的茧壳,茧长15.2毫米,幅宽7.1毫米[102]。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遗址发现距今4710±100年的绢片、丝带,经鉴定为家蚕丝织成[103]。70年代,在山西省芮城县西王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蛹[104]。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发现蚕纹牙盅[105]。80年代,在北京市平谷县上宅、河北省正定县南杨庄、陕西省神木县石峁、辽宁省锦西县沙锅屯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陶蚕蛹或玉蚕[106]。其中南杨庄发现的二件陶蚕蛹,长2厘米,宽、高均0.8厘米,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由此可见,在五六千年前,史前先民已经掌握了植桑、养蚕、缫丝的技术,从而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织的国家。

战国以后,蚕桑业有很大发展,各地农家大多种桑养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在一些铜器上也开始出现采桑的图像。如河南省辉县出土的铜壶和故宫博物院藏品宴乐铜壶以及四川省成都市出土的铜壶上都有采桑图像。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石刻、四川省成都市和德阳县的汉代画像砖上也有桑园图像[107]。可与《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齐鲁千亩桑麻……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相印证。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甘肃省嘉峪关市魏晋墓出土画像砖中的采桑图,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桑园景象,可与《齐民要术》中有关桑树种植技术经验的记述相印证,表明当时蚕桑业也相当发达[108]。

lin/060429/11081213-l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6-04-2911:08:00]作者:陈文华)

a-2

《长江丝绸文化》导论

中国的丝绸生产源远流长,而长江流域在我国丝绸生产的悠久历史中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过去的研究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又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早期有关丝绸的记录也是北多南少。随着长江流域古文化的不断发现,长江文明的地位日益上升。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论和苏秉琦先生基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的中华文明多中心起源说殊途同归,奠定了探讨中华文明的基础,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整体上说,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从丝绸文物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丝绸文物发现较为集中的地区。

1958年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4700年的绢片、丝带、丝线、丝绳和苎麻布,这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丝织实物;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件带有编织纹和蚕纹图案的牙雕盅形器以及麻线、纺轮和原始的织机零件,丰富了长江下游原始丝织文化的内容,成为长江下游地区丝绸生产悠久历史的有力佐证。

――――――――――――――――

1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第51~52页,文物出版社,1973年。

春秋战国是我国丝织业空前发展的时期,但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的丝绸实物,基本上都在两湖的楚国地区,又以湖南长沙市郊和湖北荆州地区为最多。1952年至1994年40多年间长沙近郊发掘了2048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有18座墓集中出土了167件丝、麻织品,其中丝织品有160件1;1981年至1989年发掘的湖北江陵九店578座楚墓,出土丝织品17件,另有麻织品4件2;1982年发掘之江陵马山1号墓,虽系战国中期一座小型墓,出土丝织品152件,其中完整衣物就有35件,几乎包括了先秦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3,因数量多,品种全,故有地下丝绸宝库之美誉,丝织品的色泽花纹以及其本身反映出的织造技术都令人称奇。另外,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江陵望山楚墓、江陵藤店楚墓、荆州天星观楚墓以及随州曾侯乙墓等均出土丝织品的实物或遗迹。以上还不包括以丝绸为载体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帛书和帛画。

1972年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单幅丝绸46卷,成件衣物58件,属于服饰类的共27件,丝绵袍11件4,包括绢、缣、纱、罗、锦、绮等品种,其中的一件罗锦袍上袖缘的绒圈锦和1件重仅49克的素纱禅衣,代表了西汉养蚕缫丝和织造的最高水平。同期发掘的马王堆2号墓和1974年发掘的3号墓,以及江陵167、168号墓均发现大量丝绸的实物,只是没有马王堆1号墓的丝织品保存得那么好。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成为我国汉代丝绸生产的总结。

与两湖相邻的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上附有大量平纹丝织物,贵溪仙岩战国早期崖墓中也发现蚕丝织物。

1995年,浙江省博物馆从境外购得的越王者旨於剑上发现用于缠裹剑柄的黑色丝带和丝带下的数层平纹丝织物5。

―――――――――――――

1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第333页,科学出版社,1995年。

3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1号楚墓》第19~28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4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文物出版社,1973年。

5赵丰等:《浙江省博物馆新人藏越王者旨於剑笔谈》,《文物》,1996年第4期。

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一带是嫘祖故事的发源地,这里虽无丝织品实物发现,但与丝绸生产相关的遗迹、遗物仍有不少的发现。如:成都交通巷出土的一件具有殷周风格的青铜戈用生动的蚕形象图案作装饰;广汉三星堆青铜人像的衣着服饰有着典型的丝绸花纹;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壶上有采桑图1。说明这里先秦时期的丝绸文化并非空白一片。

东汉蜀锦兴起后,成都丝绸影响遍及全国。2001年,我们在重庆巫山县位于长江、大宁河交汇处的江东嘴遗址发掘了一座西晋大墓,墓底发现数层丝织物和刺绣的残片,惜已无法起取。从包裹铜镜的丝绸印痕可以辨出有锦、绢、缣、纱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