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云南锡都:大锡之路(上)_股痴在1997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50.云南锡都:大锡之路(上)(1 / 2)

疑问与证据13.云南锡文化

继承锡文化的悠久传统开创锡都的光辉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耿

a.

锡矿是中国最早实施工业开采的矿业之一,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大锡的熔点很低,便于冶炼,甚至用柴薪木炭都可以冶炼,"锡"字乃"金"加"易",本义为易炼的金属,所以炼锡业,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冶金业之一。许多学者认为,现今遍布世界的各种冶金熔炉(高炉、平炉、电炉、转炉等)的鼻祖,便是中国人使用了数千年的坩锅,最早用耐火土烧制而成,以风箱为动力,柴枝草棍为燃料冶炼某些熔点低的金属,所以大锡熔炉也是我国最早的熔炉之一。锡铜合金--青铜,继石器时代之后,创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青铜时代,并且持续了1500多年,才被铁器时代所取代。但青铜器在铁器时代依然存在,只不过是退居次要地位而已。青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之一,其延展性强,硬度强,而且不易被氧化。锡铜合金--青铜哺育了人类,发展了文明,创造了历史。它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种促进剂,功德无量。

大锡及青铜器,也是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最早作交易的原料与产品。在中国国内外以及中外的物质交流中,曾先后诞生了"丝绸之路"、"珍珠之路"、"麝香之路"、"瓷器之路"、"毛皮之路"等交通要道。国外许多学者也曾提出过,其实存在最早和延续时间最长的还是"大锡之路",或者被称为"金锡之路"。中国的锡产品和锡文化,不仅通过这条路外传,而且到了晚期,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锡产品与锡文化,也反向传入了中国,产生了双向交流的新动向。历史悠久和双向交流,又成了大锡之路的鲜明特征。

云南个旧是世界公认的"锡都"。在20世纪20年代,个旧的锡产量曾占中国全部产量的83.65%。滇、湘、粤、桂四省的锡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到20世纪80年代,大锡或个旧锡占全国保有储量的31.46%,云南个旧与广西大厂两矿就占全国总储量的50%。由此可见个旧"锡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追溯大锡的历史,探讨大锡之路的运作程序,规划个旧大锡业的未来,这是落在云南省与个旧政府、全国产业界和学术界身上的一项艰巨任务。笔者不揣浅陋,也提出自己某些不成熟看法。由于大锡在历史上的命运,始终与铜的命运密不可分,故本文也将大锡和铜结合起来论述了。

一、大锡的广泛用途、神秘起源与大锡之路的历史阶段

1大锡产品伴人类文明4000多年

自上古时代以来,大锡的主要用途便是制造青铜器。由于锡与铜矿石易采易炼,青铜器坚实耐用,又受氧化侵蚀,又易于造形,可雕、可塑和可铸,而且还可以反复翻修、加工和再利用。人类从石器时代发展到青铜时代,形成了文明史上的一大飞跃。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古代的祭祀与兵戎,均与大锡和青铜有关。大锡关系到了国家的兴盛衰亡。多家学者研究证明,中国夏商周三朝的24次迁都(夏8次,商12次和周4次),均与旧有铜锡矿藏资源的枯竭与探寻新矿源有关。

一讲到锡,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中国的青铜器。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认为,迄今已经发现的中国青铜器的数量,相当于世界出土青铜器数量的总和;已经发现的中国青铜器的种类,也是世界上出土青铜器种类的总和。中国青铜时代的辉煌延续了1500年,约占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历程的三分之一。张光直先生进一步作了深入研究并且得出了一种颇具说服力的精彩结论。青铜器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转移,并提到对山川矿藏的控制。占据这些神圣的青铜礼器。就是为了使帝王的统治合法化。青铜礼仪是明确而强有力地象征着财富,因为它们自身就是财富,并显示了财富的荣耀;它们象征着盛大的仪式,让其所有者能与祖先沟通;它们象征着对金属资源的控制,这意味着对与祖先沟通的独占和对政治权力的独占。……对于三代王室而言,青铜器不是奢侈品或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上的必要手段。没有青铜器,三代的朝廷就打不到天下。没有铜锡矿,三代的朝廷就没有青铜器"。他进一步得出结论说:"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青铜器等于中国政治权力的工具"。

青铜器主要供王宫及贵族作祭祀用,作陪葬品用,作日常生活用品,制作艺术品和摆设用品。但它们也逐渐渗透进了平民的生活中。此类青铜器不但数量多、体积大,而且陪葬品又使许多青铜成了一次性用品。自上古时代起,青铜器使用的锡与铜的数量已经相当大了。

青铜器的第2种用途是制造兵器。中国古代的兵器,在使用铁器之前,主要也是用青铜制造的。中国的上古三代、春秋战国、秦帝国、汉代部分时期和部分地区,战争频繁,规模宏大,少则有数万士兵,多则几十万,乃至上百部军队投入战斗。究竟需要多少青铜来制造兵器、甲胄、兵车和军乐器,很难计算,其重量可能会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在秦统一六国时,手持青铜兵器的秦军,甚至战胜了已经部分使用铁制兵器的中国东部诸侯的军队,形成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落后胜先进的最大战例。

青铜的另一种用途是宗教方面的。除了上文提到的祭祀和陪葬品之外,还有各种宗教场合(佛寺、教堂、清真寺、道观、祖祠、神庙等)的法器、灯具、用锡箔制造的各种冥币、元宝、人像与动物像、房间、家具、明器及动物模型。由于中国地大人多,宗教信仰千差万别,宗教笃信历史悠久,所以在这方面的用锡量也多得惊人。

青铜还是我国古代铸造乐器的基本原料。具有悠久黄钟大吕传统的中国,在这方面的用途也很多。铜鼓、铜罄、青铜编钟和排钟、钹、跷、锣等等。青铜对于中国礼乐文明的发展,功不可没。

大锡还可以做为货币使用,或者是用来铸币。我国历史上存在过锡币,青铜也被用来铸造铜钱。许多银币中也被掺入了锡。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在满喇加(马六甲)国发现过锡、锡币和锡制品:"土产……花锡之类……花锡有二处山坞锡场,王令头目主之。差人淘煎,铸成小块输官,每块重一斤八两。每一斤四两者,每十块用藤缚为小把,四十块为一大把,通市交易皆以此锡行使"。

到了近代,随着海上丝路的开通,某些精细商品交易的发展,特别是中外茶叶、药材、药品和香烟交易成倍地增长,锡箔又成了这些商品的重重包装物,以防商品发霉、虫蛀和走味。其中以茶叶的外铅皮内锡箔的包装需要量为最大。详见下文论述。

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锡又成了合金业、电镀业、焊接业和it业的重要原料。这方面的需要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要求也很高。如it业的诸多产品,其成功与否,焊接技术起着关键作用。从航天器到巨轮,从日常生活用品与工农业生产设备,对锡的需要也越来越多。

2中国大锡矿藏及冶炼厂的分布

中国锡矿的分布地域与大锡的冶炼或铸造地,也就是古代青铜器中锡的来源问题,已经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令人难解的神秘问题。中国青铜器的使用地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长江流域的四川与湖北诸地。现今收藏的和已出土的青铜器,大都集中在中国的北部与中部,近期才在西南部有了重要发现。翁文灏于20世纪20年代就认为,我国锡矿主要集中于云南、湖南、广东和广西四省。云南等四省的锡矿储量占全国已知储量的90%以上,云南个旧锡矿就占83.65%。这也符合锡矿成矿和储矿的规律--它们一般均位于赤道附近,距南北回归线的两侧不远。云南省地处北纬22-28°之间,个旧地处北纬23-24°线之间。按照世界地理学准则,南北回归线两侧各23°27′的地带为热带。故个旧亦属热带,属盛产锡矿的地域。

童恩正先生曾斩钉截铁地指出:"无论经文或先秦典籍,都不能证明中原产锡"。廖苏平先生又认为,"考古专家认定,江西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青铜采冶遗址"。"由此可以推断,铜岭青铜冶炼场所用的锡石,有可能是来自德安彭山地区,甚至中原地区古代青铜冶炼场所用的锡石,也可能是来自江西德安彭山地区。因为,在古代锡矿石不可能从遥远的云南省个旧锡矿输入"。我们应如何在铜矿和锡矿的矿址、铜与锡的冶炼场和铸造厂、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地之间,找到一条令人信服的连线,找到大锡的传播之路,就是解开这道难题的钥匙了。李学勤先生根据南方于上古时代产铜和锡等事实而指出:"传统观念以为南方长期在文化上落后于北方,实在是一种误会"。李承祖先生指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中国南方的文明程度,并不比黄河流域逊色"。四川广汉三星堆和金沙大批精美青铜器的出土,证明了中国西南的古老文明,也不比中原地区逊色。四川青铜器的出土,可能会在滇桂金锡、江南金锡、吴越金锡与黄河和长江流域文明之间的联系,找到一条通道,为"金道锡行"找到另一条道路。解决了大锡在中国的生产地域和传播路线问题,便会将中国古代的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晋陕豫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和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云南晋宁石寨山为代表的古滇文化联系起来,形成整体上的中国古代文明。

据裘士京先生根据最新统计资料证明,我国目前的锡矿分布在15个省和自治区中,覆盖了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北方惟有内蒙古自治区一家。笔者根据裘先生的研究成果编制下表:

省份保有储量(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比例(%)

云南12831.4

广西134.0432.9

广东40.8210

湖南36.258.9

内蒙32.878.1

江西26.046.4

其中云南和广西的锡储量,又集中于个旧与大厂两矿,它们便占据了全国总储量的50%,其余各省或自治区的拥有量很少,甚至难达开采规模。中国锡矿以原生矿为主,占80%,沙锡矿占16%;共伴生矿为多,单一矿只占12%,以锡为主的矿占66%,伴生锡矿占22%。所以,中国大锡的开采与冶炼,始终与铜、铅、锌、银等矿共生或伴生。

我国卷帙浩繁的古文献,对于锡的记载,既非常丰富,又历史悠久。

《山海经》中收录多条有关锡的最早记载。它们可能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大锡历史文献。"龙山……其下亦多锡";"灌山……多白锡"(《中次八经》)。"婴侯之山……其下亦多锡";"服山……其下亦多锡"(《中次十一经》)。《山海经》地名甚难稽考,扑溯迷离,但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些地名都位于古荆州的西部,很可能是指云南和广西一带。《周礼》中有"矿人,掌金、玉、锡、石之地"(《地官矿人》);"其利金锡竹箭"和"其利丹、锡、齿、革"(《夏官职方氏》)。"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考工记》)。《尔雅释器》中有"锡谓之"。《尚书禹贡》中也有"……厥包桔柚锡贡"。《战国策》中有"破堇山而出锡"。《越绝书》中更有"赤茔之山,破而得锡"的记载。此后,中国历代正史、笔记、方志中有关大锡的记载更是汗牛充栋,俯拾即得,本文不再一一赘述了。

对于云南锡的记载,据段锡、王丕勋和余春泽诸先生考证,最可靠的早期记载应追溯到《汉书地理志》:汉武帝改滇王国为益州郡,"中有贲古县,其北采山出锡,西羊山出银,南乌山出锡"。据他们考证,其中的"贲古"应为今之蒙自、个旧一带。个旧锡矿始采自西汉,崛起于清代,鼎盛于新中国成立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样悠久的历史,在世界采矿史上也是难觅其踪的。"锡都"的美名不仅缘起于其生产规模,而且也应归功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大锡在世界范围的流通,也有许多谜团。大锡之路确实存在,只是许多细节尚不明确,其具体路线尚待勘定。中国上古时代的青铜器,就已经在中国周边地区广为流布。在南亚、东南亚、中亚和朝日等地区与国家,均已发掘出土过中国青铜制品。这是大锡之路的雏形期。

大约从公元6-7世纪开始,首先是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东来,寻求大锡。他们的目的,也无非是宗教与战争。穆斯林清真寺中的大量灯盏、烛台,基本上是锡制品。波斯-阿拉伯骑兵部队的兵器、马衣和马具亦为大锡制品。这是大锡之路的形成期。

自16世纪之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对外扩张,他们在海外四处寻找黄金、白银、铜、锡等矿产品和其他初级工业原料,出现了一次"淘金寻宝热"。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合金业、电镀业与焊接业的发展,更导致了西方疯狂的掠夺东方和拉美(巴西、玻利维亚)的锡矿资源,从而促生了大锡之路的兴旺发达期。

在远东地区,自18世纪以来,基本上是英法两大殖民列强在争夺资源、产品和市场。英国将缅甸和印度作为其在远东的鸦片种植园,其所产鸦片,又都被转销于东亚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英国利用从鸦片交易中赚取的巨额利润,大肆采购中国的丝绸、瓷器、中药等生活必需品。法国不甘落后,依靠它在印度支那的势力,而力图将中国的云南(也包括广西和四川部分地区)变成自己的鸦片种植园,以与英国人竞争和抗衡。英国将锡兰改造成了它在远东的茶叶种植园,以摆脱用大量白银采购中国茶叶的窘境,并将其所产茶叶销往亚非其他地区,从而赚取外汇。法国也瞄准了云南的滇茶,企图将云南改造成法兰西的茶叶生产基地,与英国人一比高低。西人东来,也寻求香料和香药,特别是麝香,还踏出了一条麝香之路。我国麝香的产地主要在西藏,但英国人依靠他们在印度的势力,基本上垄断了西藏麝香的交易。法国人也被迫在云南寻求麝香,千方百计地企图将云南变成一个香獐子的养殖场。至于大锡,法国人参与对个旧锡矿的开采与冶炼,也是与英国人竞争的结果。因为亚洲另一个大锡生产的重要中心是马来半岛和印尼,特别是巽他群岛(sonde)、班加岛(banka)和苏门答腊(sumatra),那里生产的最上乘的大锡是班加锡。英国人基本上控制了这些锡矿。所以法国才不惜投入重金,开采云南个旧的锡矿与其他矿产,而且个旧锡在当时就较马来锡优质得多。法国于1889年在蒙自开关,从1903年起修建滇越铁路,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开采个旧的大锡矿。

由于英国人当时扼住了远东海上贸易运输的咽喉-马六甲海峡,并经那里将马来和印尼大锡销外世界各地或运回国内。法国运输个旧锡矿和大锡,只好被迫走过了一条奇怪的迂回之路。他们先将大锡及其矿石运到曼耗,再经红河或滇越铁路运往越南,特别是北圻(东京湾)和海防诸港口,其后再从那里转运香港,推销于世界市场。大锡之路,于此时便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由于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论述大锡之路,故不再于此泼费更多笔墨了。笔者希望通过扒梳外文史料,来阐述外国人对云南个旧大锡极其相关产品的调查、开采和营销,从而探讨大锡之路的国际走向。

b.

二、外文史料中有关个旧大锡与大锡之路的记载

在这方面,笔者首先要提到法国里昂商会1895-1897年中国考察团,对个旧大锡及其相关产品的记述。

在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及其附件《另约》和《议定专条》之后,法国政府感到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考察中国大市场、资源以及中法贸易的前景,这也是法国政府在亚洲所关注的一大焦点。当时中国共有3.5-3.6亿人口,基本上与整个欧洲的人口相当;中国每平方公里的人口稠密度为80人,而欧洲只有40人。19世纪后期,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与中国有着2300多公里的边界(从湄公河畔到芒街)。法国于1843年就曾向中国派出过由拉萼尼(delagrenée)率领的第一个使团。法国里昂与远东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港之一。中国上海于1897年出口的生丝包中,便有36862包被送往法国里昂。鉴于这样的背景,法国政府便委托里昂商会派遣商务考察团赴华。法国里昂商会与法国的其他的商会,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它共邀请12个商会(巴黎、鲁昂、埃彼纳勒、兰斯、圣埃蒂安、勒阿弗尔等重要城市)各自以派遣特别代表的方式,参与中国商务考察团的工作。其中马赛、波尔多、里尔、鲁贝、罗阿纳等5个城市的商会给予了这次考察必不可缺而又可贵的帮助。

里昂赴华商务考察团中包括丝绸、丝绸纺织和丝绸印染专家。杜克洛(duclos)是毕业于圣埃蒂安矿业学院的学生,系冶金与矿业方面的代表。斯库尔弗尔(sculfort)是里昂地区的商务总代表。维亚尔(vial)和瓦尔斯(waeles)是北方工业界的代表。

这是一项"国家企业"的考察活动。法国外交部指令在华居住30年的法国驻蒙自领事弥乐石(rocher)领导考察团。因为弥乐石曾多次赴中国内地旅行并精通汉语。法国外交部给予这个商务考察团极大支持。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stegérard,1852-1922年,1893-1897年任驻华公使)通知法国驻九江和汉口领事哈士(fhaas)、后来继弥乐石任法国驻蒙自领事的喇伯第(dejeandelabatie)及其办公室主任鲁鼐安(launay)等人都给予鼎力支持。法国外贸部长安德烈勒本(andrélebon)和殖民地部长都全力以赴地支持。法国海军部指定一名医生德布伦(deblenne)陪同考察团,负责他们的健康问题。

法国里昂商会派团不远万里赴华的目的很明确。其第一项计划就规定:里昂商会赴华商务考察团的目的是为了法国的利益,而考察中国与印度支那毗邻省份(桂、滇、粤)以及四川省的经济和商业资源,仅限于追求法国的公共利益和法国殖民地的扩张目的,不允许考察团成员自己及其顾主从事任何商业活动。总而言之,其目标是"在法国殖民地与中国之间建立贸易联系"。其中有一位水师专家彼埃尔(pierre),负责考察红河流域,以方便与印度支那的江河通商。他们的第二项目的,便是考察中国的大省四川省和云南省的经济与商业价值,特别是其养蚕缫丝、种植茶叶和开采锡、铜矿的能力。他们还要考察如何将川、滇和桂三省与法国在亚洲的直接商业或政治势力范围联系起来。

该考察团于1895年9月15日从马赛出发,于10月间先后到达西贡,考察了从西贡至北宁一线。1895年11月间,考察团从河内到达中国云南省的曼耗。同年12月期,他们从云南的蒙自,经阿迷州和通海而到达云南府。1896年1月,他们从云南府出发,在杨林分成两组。一组由弥乐石率领,另一组由贝尔尼埃率领。前一组从东川府到达昭通府,再赴四川成都;后一组则到达贵州。直到6月间,第一组才经汉口赴上海;另一组则到达四川松潘地区。两个小组最终于8月间返回西贡,9月间回到马赛,顺利地结束了这次考察。

根据法国里昂考察团的考察报告,当时云南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品,主要有6大类:矿产品、鸦片、茶叶、麝香与皮货。

云南的第一类产品是其矿产品。矿产过去曾是云南的主要财富来源。根据杜克洛先生的现场考察,云南蕴藏着几乎是当时世人能知道的全部矿藏。其中的铜和含银铅矿的储量很大,同时还有铁、锡、锌、镍、汞等矿产品,最后是储量极大的煤炭。不过在1855年左右,所有矿藏的开采量,均不如过去那样繁荣兴旺了。

至于个旧的大锡,每100斤锡可根据不同质量而售价11-21两白银。个旧有相当数量的大锡被当地官吏们作为营业税而征收。清政府为个旧锡矿大锡的出售,专门制订了官方条例。一等锡表面很平滑,具有金色的闪光条痕,其断面似银。每1000斤(中国的每斤金属锡相当于604克)价值190两白银。二等锡在冷却之后,具有带金色条纹的巨大花枝图案,其断面不及一等锡那样清晰和光亮,每1000斤价值170两白银。三等锡冷却后的表层具有不太明亮的细树枝状,其断面灰暗无光,每1000斤价值150两白银。四等锡冷却后的表面具有蝇翅状和芝麻花状花纹,断面更加暗淡无光,每1000斤价值120-130两白银。由此大锡的这种花纹图案,所以大锡又被称为"花锡"。国家不允许产自个旧锡山的大锡落入私人手中。所有被用于当地消费或输出的锡,都必须经过矿务局矿监之手。由该官吏核定的重量和质量,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被奉为合法和最标准者。在矿山中,习惯上使用的重量单位,要比法定的重量重20%。锡锭一般重100斤稍多一点,25个锡锭形成了一张或2600斤。任何采购锡的人,都必须为每张锡交纳24.5两白银的税。矿山上的白银"两"要比公平两或公所两重3%。要交纳24.5两白银的人,实际上要多付9%。此外,购锡人还必须为太平会交纳0.5两白银,为矿工的保护神庙锡英庙交0.5两,为广南府和云南府的矿工同乡会交纳0.25两,为矿工交纳0.2两。任何出售锡的人,也必须向国家交纳11两白银的税。他也必须向太平会交纳0.5两,为锡英庙交纳0.5两,向云庙交纳1两,为矿工交纳20两。当卖主将锡锭交给矿监过完秤之后,卖主便对一切都不再负责了。这些条例是根据经验和为了商业利益而制订颁行的,行用于所有的锡矿中,任何官吏和商人在未得到上司的同意之前,都不能对此作任何修改或变更。

在1893年-1897年间,经由蒙自海关而出口的个旧大锡数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