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作者:姜岩●
云南是中华文明发源地。我知道这个推断一出,肯定引起巨大争论――你姜岩凭什么故做惊世骇俗之举?!各位朋友,且听我一一道来:目前中华文明向上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最早的夏朝大约在4000多年前。再往上呢?有人说,那时候尽管有人类活动,但还不能叫文明。不过,根据我对一些考古发现和史料的分析,应该在4000-6000年前,云南存在着一个当时非常发达、甚至在某些方面远高于中原地区的文明,这个文明先传到四川,后来又通过四川传到中原,最终在中原扎根,与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传来的文明因素一起,形成了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可以初步断定,中华文明发源于云南,距今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
两点声明
在阐述我的分析之前,我先做两点重要声明。一是我的推断仅是“大胆假设”,还远没有做到“小心求证”,这篇小作决不是什么学术论文,不然我读博士期间的那些老师们该打我手心了(我在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与科技史系得到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严格考证一丝不苟的精神)。二是我的分析推断不是抬杠,我不会拿出5.3亿年前云南江是地球生命摇篮的铁证说:所有人类都是我们云南虫的后代,中华民族也是,所以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非我们这里莫属,当然也不会拿出170万年前云南元谋猿人这个老祖宗来吓大家。
有些人看到我的题目可能就要跳起来说,你云南穷山恶水,凭什么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首先我要说云南可不是穷山恶水,现在确实落后,但不意味着先前不阔。其次,我要指出发源地和发达地不是一回事,就像一个人的出生地和定居地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样,比如我出生在山东,到安徽读的书,又到北京、伦敦、云南工作。所以中华文明从云南发源,辗转到中原地区,在那里开花结果,没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地方。另外,有过辉煌过去的不见得拥有辉煌的现在。先自嘲一下,我姓姜,现在很多人一听总以为是jzm的“江”。其实我们的“姜”家不仅仅有姜太公(其实他老人家本姓吕,叫吕尚,祖先封地在吕,故姓,是姜氏部落的后代,炎帝神农皇帝51世孙,以前姓和氏是两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姜”本来是中国最重要的姓氏呀,我们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炎帝就姓姜,名炎(哈哈,发音怎么这么熟悉呢?)。可是现在连姓姜的都很少知道自己老祖宗的来历了。顺带说一下,黄帝姓姬。如果姓姜的和姓姬的生的孩子,那才是真正的炎黄子孙。
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什么?学术界的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城市的出现,有的说是阶级的出现,有的说是国家的出现,有的说是礼仪的出现,有的说是文字的出现,有的说是宗教的出现,有的说是青铜器的出现,等等。我经常在地球生命摇篮――江帽天山上感悟,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所谓文明社会就是生物(现在只有人类)可以自力更生的阶段。靠自己养活自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进步,目前除了人类之外,哪种生物都做不到,他们还要单纯靠老天爷(当然现在人类也是他们的老天爷)生存了。
拿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华文明的历史大约1万年。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8月1日报道,近30年来,中国考古学者采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结合放射性碳素断代考核,在对上万个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早期文化遗存。考古学家确认了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明确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起源于距今1万年以前。2001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获得重要考古发现,90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已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水稻人工驯化程度明显高于同期的长江流域的遗址。此外,还发现了后李―北辛文化、彭头山―城背溪文化、兴隆洼文化等,以及距今6000年左右及其以后的河姆渡、崧泽、大溪、屈家岭、石家河、薛家岗等文化,基本廓清了中国史前文化的谱系。在青铜器时代到来之前的文明其实是原始文明,因为那时的生产力极不发达,还不能做到完全的自力更生。
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只要一个地方在最近1万年来(再遥远就有些抬杠了,就像我拿元谋猿人和云南虫说事一样)具备以下条件就可以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1、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当时比较发达,甚至在某些方面最发达(全面最发达是不可能的,美国现在也不敢说什么方面都是最发达的)。这个指标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达,生产力发达的标准是先进的生产工具(也就是我们小平同志后来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这个地区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它可以在中原地区也可以是能影响到中原地区的其他地方。3、影响中原地区的文明因素作为文明的关键因素之一最终融入了中原文明。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见得非要在中国目前的版图上,甚至也可以距中国比较遥远。相类的例子有,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是古印度,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是西欧。不过,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没有必要到外国去找祖宗。据中国考古网2004年12月19日发表的朱乃诚《20世纪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一文说,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得到举世公认。
根据上述标准,寻找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最关键线索是:寻找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看看这种工具产在哪里,怎样流通并普及使用,产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影响?很多专家特别是西方学者把青铜器的问世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的核心标志,这是很有道理的。青铜器作为第一种金属工具,比石器要好用多了,它既可以制成生产工具如农用工具,也可以制成生活器皿如烧饭用的锅(就是釜底抽薪、破釜沉舟的釜),也可以制成战争武器如矛头和剑,也可以制成宗教用具如鼎(鼎如今仍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21世纪到来之际,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中国政府还专门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中华世纪鼎,目前就放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外边的公园里)。中原地区玉文化、陶瓷文化自古就比较发达,但它们作为装饰和器皿尚可,但无法制成生产工具和武器。因此,寻找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可以而且必须精炼成寻找中国青铜器的发源发展地,马克思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标志,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的这一精炼是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必然推论,如果有人不同意我的说法,那么你先同马克思和邓小平同志理论去(不是去见他们,而是去读他们的著作)。其实拿现在的世界类比,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哪个国家信息技术发达,哪个国家自然就发达,自然是文明中心,同样,在青铜器时代,哪个地区青铜器发达那个地区自然是当时的文明中心。
破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金钥匙――青铜器
我们把寻找中华文明起源的目光聚集到青铜器上。青铜器真是个宝物,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解释,青铜是铜、锡等的合金,青灰色或灰黄色,硬度大,耐磨,抗蚀性好,多用来做铸件和制造零件。青铜器时代是指石器时代后、铁器时代前的一个时代。这时人类已经能用青铜制成工具,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能用青铜铸造器物。
目前,国内外比较权威的意见认为,中国青铜器的历史也就有4000年。例如,国际上权威的世界冶金史大事记(lessiter,m.j.:timelineofcasechnology,moderncasting,november,43-51,2002.)认为,1、公元前9000:已知最早的锻打;2、公元前3200,(美索不达美亚)最早的铸件“红铜青蛙”;3、公元前3,(近东)发明失蜡法,铸造小件物品;4、公元前3000,发明石范铸造武器和工具;5、公元前1500,(近东)锻打铁制品;6、公元前600,(中国)铸铁制品;7、公元前233,(中国)铸造铁犁铧。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青铜器及青铜技术是从西亚传进来的。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易华认为,西亚早在五千年前已进入青铜时代,东亚大约四千年前才进入青铜时代。泰列克特等早就明确指出金属冶炼技术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高加索或伊朗传入东亚。(见tylecote,r.f.:ahistoryofmetallurgy,london,p11,1976.)。古代应当有一条青铜之路。
我对中原青铜文明外来说持赞成态度。因为中原根本不产铜和锡,青铜器总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吧。但我对中原青铜文明起源于西亚一说持保留态度,这倒不是说我心里不情愿中华文明发源于西亚,其实这和我并不因为共产党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是外国人就要产生抵触情绪一样。我认为,中原青铜文明源于云南。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中原青铜文明有4000年的历史,那么在中国的版图上还有没有比这更久远的青铜文明呢?有!这就是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外,工艺之精,用途之广,让人叹为观止。经碳一14测定,其年代距今4800年左右。这不仅比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要古老,而且比目前学术界仍有很大争论的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还要古老!据报道,4800年前地层中出土的一些青铜文物与3000多年前的商朝文物类似。也就是说,“三星堆”的青铜文明应当是中原青铜文明的发源地。就这样,我们把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从中原追溯到了四川,从4000年前追溯到了5000年前。
说到“三星堆”,我总是记起我第一次站在那里的一种直觉。当时我脑海里响起了李白的诗《蜀道难》:“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三星堆”文明应当属于古蜀国,开国“皇帝”一个叫蚕丛一个叫鱼凫。李白根据传说写的诗并非没有历史依据。这个文明非常灿烂辉煌,在50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其光辉远超过中原。
青铜文明之根在云南
中华文明的起源能不能从“三星堆”再向上追溯呢?完全可以,因为四川不产青铜的原料,完全可以沿着青铜器这一线索追溯,这一追就追到了云南。中国青铜的原料铜、锡、铅等,主要产自云南,特别是锡是云南独家产品。
据新华网云南频道2005年11月17日发表的作者为戈隆阿弘的《彝族与个旧锡业开发》一文介绍,中国科技大学运用铅同位素比质法对殷墟5号墓所出土的部份青铜器进行测定,发现这些青铜器的矿料不是来自中原,而是来自云南。蜀滇近邻,蜀地固然有其铜矿,但商代开采的极少,锡料却必须仰给于云南。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测定,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就取之于云南的。大概其铜、锡原料也离不开这条供应途径。蜀、滇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接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大批青铜器的原料,来自于云南。中原商代(被称做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时代")的青铜原料铜、锡、铅等,也都来自云南。
这篇文章认为,锡矿,时至今日,四川、中原各省,都未曾发现。而个旧的大锡,不仅名扬全国,也驰名世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和中原商代的出土青铜器,数量惊人,这些青铜器的原料,来自云南,这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讲了这些,我想大家会同意我的观点:既然4年前中华文明的青铜器的的确确源自云南,而从石器时代转入青铜器时代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社会的开始,那么我们会很自然的得出云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纠正被误读的历史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采用了倒推法来寻找中华文明发源地,下面我按历史顺序来描述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说,先后有过多种说法。最初是“青天白日”说,认为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自古中国是一个文明中心,它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全国。后来发现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于是有了“日月同辉”说,认为中华文明有黄河和长江两个发源中心。再后来又有了大量分布在全国的考古发现,于是又有了“满天星”说,认为中华文明是多中心发源的。很多西方学者目前持“满天星”说,其实这也难怪,因为欧洲几千年了,还是满天星的样子,他们很难想象统一的文明是什么样子。
最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提出,中华文明起源模式是“会聚和辐射”。他在2006年2月出版的《了望新闻周刊》上接受专访指出,己历时5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一步证实,在文明起源阶段,几大江河流域都有程度较高的考古文化,但是它们并没有形成文明之火,有的可能在发展中渐渐熄灭,更多的可能改变了发展方向,向中原文化靠拢过来。中原文化在漫长的过程中通过吸纳其他文化的先进因素而最终在文明起源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夏商周三代文明。王巍提出,“会聚”和“辐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模式。中国各地先进的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会聚到中原,进入夏商之际,中原文化则更多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会聚和辐射从来都是双向并存的。“因此说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是‘多元’的,而形成阶段是‘一体’的。”
我非常赞同上述观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实际上应当是“海纳百川”式,或者“参天大树”式。所谓“海纳百川”式,那就是在中国所有文明的江河都要流向中原文明这一大海,而中原文明这一大海的水分蒸发后又通过降水形式回到其他文明的江河。所谓“参天大树”式,所有的文明的树叶都把养分输送到中原文明这一树干和树根,而中原文明这一树干和树根又把养分输送给所有的文明的树叶。
为什么中原地区一定成为大海,一定成为树干和树根呢,因为中原地区占尽了气候、地理优势。实际上,人类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严格地讲,目前全人类还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解决温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人类必须向气候适宜的、有着大片肥沃土地的区域集中,就像江河入海一样。而中国地理的确特别,四围不是高山就是大海,而中原地区则是大片的平原,人们不向中原集中那才是傻瓜。好在我们的先人一点都不傻,中原一直是兵家争之地,逐鹿中原这个成语也就是这么来的。这就是中华文明最终厚积薄发于中原的根本原因。
中原文明大约在4000年前进入青铜器时代,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进入夏、商、周文明时代。而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可以推算,“五帝时代”则大约在4000-6000年前。《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成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古特别是科技考古的帮助。
在1万年前,中原地区就出现了当时非常发达的种植业。2001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获得重要考古发现,9000年前生活在淮河流域的贾湖人已创造出相当发达的稻作文化,水稻人工驯化程度明显高于同期的长江流域的遗址。在1万年到4000年前的这6000年时间里,中国文明的确是“满天星”式,东西南北中都有相应的考古发现。连“龙”形象的诞生都有了考古依据。2005年1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说,辽河流域有关龙的考古发现证明,龙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包括辽河流域在内的燕山南北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辽河流域考古发现最早的龙为摆塑龙,它位于辽河支流绕阳河源头的查海遗址。这个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
古代青铜之路的诞生
大约在5000-6000年前(也可能更久远,但需要考古发现支持),云南开始开采青铜器的原料铜和锡。戈隆阿弘在《彝族与个旧锡业开发》一文指出,个旧锡矿开采的时间,比西汉要早许多,至少也在5000年以上。云南人开采铜和锡可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发展,那时青铜是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核心技术。我想那时的云南人恐怕要拿出现在“二弹一星”的精神研究开发青铜技术。总之,云南在那时(或者更早)就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这比中原进入青铜器时代要早2000年左右。云南古文明的中心在哪里呢?我认为在现在玉溪市的抚仙湖。水和土地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基本条件,抚仙湖的水量占云南湖泊水量的67%,其周围又有大量的平原,附近就有铜、锡、铅矿,完全具备产生文明的条件,而近年来的考古也表明这里确实存在过一个发达的青铜文明、农耕文明。
青铜文明在云南诞生后,开始进入四川,在四川形成了像“三星堆”那样发达的青铜文明。又经过几百或者上千年,青铜文明由四川传入中原,那时候各种文明因素汇入中原地区,已经到了“只欠东风”的阶段。作为当时先进生产力标志的青铜器的到来,不亚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大量计算机,它对文明的发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华文明终于在中原发扬光大,形成了夏、商、周文明,其光辉一直照耀到现在。
可以说“云南――四川――中原”应当是古代青铜之路的线路。青铜之路给中原带来的不仅仅是作为生产力标志的青铜器,还包括人才、文化的交流。甚至有专家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炎黄本身,就是云南、四川人的后代。戈隆阿弘在《彝族与个旧锡业开发》一文指出:“伏羲、炎黄是西南古夷(尼)人东迁进入中原的一支。这一点,本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版的《彝族古代史研究》,就作过有理有据的深刻论述。以‘十月历’和‘刻划文字’为标志,彝族先民古夷人的发展,可追溯长达万年。”
伏羲一直被当做中华文明的创始人,他老人家传说中的遗址在四川阆中还保存着。我前些年也专门去过。当时我就感到四川应当是在夏朝之前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没想到来到云南一考古,原来伏的根还是在云南。戈隆阿弘在《彝族与个旧锡业开发》一文中说:世传“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实际上,伏羲带到中原去的八卦,是西南古夷的八卦。所谓的伏羲造的“书契”文字,也就是西南古夷的初创时期的刻划文字。这一点,已由中原地下出土的距今六七千年的甘肃大地湾、西安半坡、河南贾湖遗址陶符,距今五千年的山东大汉口、丁公村遗址陶符,都用西南古夷(彝)文作出破译,作出了无可辩驳的证明。西南的古夷(彝)文字,彝文古籍和地下出土陶符都证明,已有万余年的历史。中原出土的刻符,最远年代,距今不过七八千年,与伏羲部族从西南迁徙入中原发展的时间相吻合。只是,当时的文字属初创时期,不能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而没有记载罢了。伏羲、炎黄及其后世子孙虽然迁徙入中原发展,但作为古夷人,他们世代都与其发祥地的西南古夷人有密不分的联系,相互间,也时常有人员来往。通过人员的交往,西南夷(彝)地的矿产资源、医药资源等,都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揭开中华文明诞生初期之谜
为什么中华文明在云南诞生后不在云南发扬光大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云南的平原太少太小了,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池浅养不了大八王”。对此,我的感触很深,就拿英国来说吧,如果美洲大陆和英国连成一片,那么美国也就不会独立,早变成英国的领土了。台湾问题不就是一道台湾海峡造成的吗?要是没有这道海峡,台湾早就被解放军解放了。极而言之,如果云南有一大片像中原地区那样的平原,而中原地区都是云南这样的山区,那么中华文明之火就在云南点燃了,现在中国的中心恐怕还在云南。
云南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关键在于独占了青铜器的原料,这是老天爷的优待,大家也别眼红,因为事物的发生决不是等概率的,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公平,这就是命运吧。
云南后来怎么样呢?这就要扯到古滇国了。可以推测,在五六千年到2300多年前,云南存在着一个比较发达的,但又相对封闭的文明。这应当就是《史记》记载的第一代滇王建国之前的古滇文明了吧。此后,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展地区的中原文明与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古滇文明发生的一次最重要的碰撞是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的大将庄入滇并称王,成为第一代滇王。此后的历史可参见我的小作《古滇文明简史》。
最后我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判断,古滇文明远比我们以前认为的要发达。从最近几年耿卫先生探明的抚仙湖水下古城资料来看,现存的古城规模已达2.4平方公里,相当于21世纪初期的澄江县城规模,有的建筑高达20多米,近10层楼那么高,有一条石板铺成的街道宽约7米,长300多米,相当于现在一些大城市步行街的规模。要知道,这可是一座近2000年前就沉没的古城!其中水下大金字塔具有玛雅文明的特征,其建城年代可能非常久远。我一直认为,这座古城就是古滇国的国都,它很可能隐藏着五六千年前(甚至更早)中华文明诞生初期的奥秘,对这些奥秘的探索很可能揭开中华文明史准确起始时间之谜,也将使三皇五帝的传说被证实为信史。(完)
[新华网云南频道(2006-05-09)来源:姜岩的博客]
再次声明
前不久,我发表《云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文时,就在文章开始就声明这仅是假设,不是论文,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拿论文的标准来要求。因此,我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始再次声明,此文纯粹是假设,仅供朋友们吹牛时一笑而用,与学术论文没有任何关系,谁要是再来抬杠,那纯粹是别有用心了:)不过我还是要感谢这些朋友,因为他们把我当学者看。另外,我也声明,我不是什么极端民族主义者,当然世界文明源于中国我会很自豪,但不源于我们我也很坦然。其实马列主义并不是中国的土特产,我们不是仍然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吗?(姜岩.水下古城可能是世界文明源头)
(以上资料大部分转自互联网,来源不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