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与证据15.铜棺.铜鼓
附录6:
大波那铜棺出土始末
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大波那木椁铜棺,不仅是全省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并且在全国罕见,是国家的珍贵文物。
1964年3月,在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出土的木椁铜棺,据测定为距今2350余年战国时期的墓葬文物。铜棺重达2571千克,长2米,宽0.62米,高0.64米,厚1.2厘米,棺壁外表两侧布满回纹图案。棺盖外表铸有鹰、燕、虎、豹、猪、鹤等图案。棺盖是两块组合成人字形的盖板,盖在棺上呈屋脊状。棺底四端各有支角,将棺体撑离地面。铜棺用青铜铸成,工艺高超,纹图细致,图案精美,铸制于距今2350~2500年间的秦朝。木椁铜棺的墓坑呈长方形竖井,椁室长3.75米,宽1.1米,深2米,用碳化处理过的巨大方木叠架支砌成椁室,方木叠架的缝隙间用白泥淤塞。木椁内放置铜棺,铜棺用7块可拆卸的青铜板斗合而成。铜棺内葬有1根象征着墓主身份和权力的豹头铜杖,椁内有大量随葬的铜制器具和其它随葬品。其中,兵器类有铜矛、铜剑等;生产类有铜锄、铜锛、铜镰、打纬刀、卷布轴等;生活用具类有铜杯、铜豆、铜匙、铜勺、铜著等;乐器类有铜钟、铜鼓、铜葫芦笙等。此外,还有两件铜房屋,以及铜猪、铜牛、铜马、铜羊、铜狗、铜鸡“六畜”。
有如此众多的古代铜具、器械和珍奇木椁铜棺古墓的发掘,在当今看来虽简单、草率,却也有些神奇的经历。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期,兴修祥云飞机场需从大波那龙山取石料,修筑了一条从飞机场至龙山石场的小型火车专用铁道。当清理路基时,位于大波那龙山东麓的一个基坑不断渗出水。在进一步清理时,便形成个小水池,池中隐约露出几截黑色的木料端头,却未引起人们的介意。到池中取水的两名石匠觉得奇怪,便好奇地用铁撬棒捣击池中木料,偶尔会从发出的撞击声中夹杂着金属受到碰撞的回声。他们大喜过望,猜测水底可能有宝物,便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来到小水池旁,放净池水,刨开厚达1米左右的泥土层,只见露出约30厘米左右的方木像墙壁一样齐刷刷地排列着,认为下面是间房屋,将撬棒从枕木的缝中伸进去一戳,就感觉到与金属碰击,并发出清晰的响声。他们更是认定有宝,便撬开枕木,只见泥水中露出一具乌黑发亮的怪模怪样的“房子”。壮着胆撬开“房顶”,才知是一口棺材,里面放着根青绿色拐杖,有几截肢骨、一撮胡须。他们吓了一跳,惊悸之余,在棺外的泥水中捞出了铜钟、铜牛、铜马等。
次日,两名石匠将掘出的铜钟等物拿到村头的沟渠中清洗时,有人说是乌金铸的。听说石匠挖到金子,惹得村里村外的人们纷纷前来观看。一传十,十传百。大波那挖出“金棺材”的消息不胫而走,远远近近的人们在“抓革命,促生产”之余,都争先恐后地来到古墓地观看。祥云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得到消息后,迅速赶往大波那,边在古墓现场进行勘察测量和组织民兵发掘清理,边与大波那大队相关的生产队干部取得联系,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政策,开展深入细致的保护文物宣传教育工作,使两名石匠很快交出了全部出土的文物。看到出土如此多、且罕见的文物,祥云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觉得事关重大,忙向省文物管理部门作了汇报。省博物馆工作人员迅速来到大波那,现场指导发掘工作。经过几天的发掘,铜房屋、铜锄、铜葫芦笙、卷布轴等随葬品相继被发掘出来。后来因泥水太深,加之水中出现有毒物质,在当时的技术、环境条件下,只得停止发掘。
经过当时的认真清理、测量、鉴定和各种分析收集,后来又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鉴定、检验、论证和科学测定,证明大波那木椁铜棺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之一。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云南古镇大波那,曾是古白子国的国都。葬于木椁铜棺的墓主,从发掘出的肢骨、胡须等,可证实是一成年男性,但这墓主人是谁,却成了至今无人说得清楚的谜团。只能推测墓主可能是白子国33位国王中的一位。可具体是谁,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发现足以印证的史实、资料或由专家研究证实。
当年,出土的木椁铜棺及随葬品曾运到祥云县城,尽管交通不便,邻近县市成千上万的人闻讯后都前来参观。一时间观者如潮,有一天竟挤断了围栏。
由于祥云没有规范的陈列场所,不具备保护青铜器物的技术和条件,根据上级的指示,1964年4月,省博物馆专家将这一国宝带到昆明。从此,大波那木椁铜棺就保存于云南省博物馆,并多次运往日本等国外、海外展览和进行历史文化交流,在国内外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在“备战备荒”的年代,大波那木椁铜棺遗址因修建国防公路被掩埋了,如今,当地政府又在遗址附近建了碑、盖了亭,使过往行人看了碑文,便对木椁铜棺发掘情况等一目了然。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大波那木椁铜棺及随葬品,以及散落于大波那村中与木椁铜棺同时出土的数千年不朽的一根根方木,向前来参观的人们展示着一幅幅2300多年前洱海地区先民的生活画卷。(新闻来源:云南政协报新闻作者:陈应国添加日期:2006-5-1015:41:11/2006/5-10/)
附录7.
考察大波那
祥云有个千年古邑镇,村名叫大波那。土著民居是白族先民,也是一个用白族语命名的从战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古村邑。白语的命名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常常引起人们去猜疑探究。近来随着古白文化研讨的渐次深入,人们才逐步弄清这块古滇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活化石所蕴藏着的丰富的历史文化。
查看史籍,大波那在史书上常写为大勃弄,同指一个村邑。大凡记录有“西南夷”风云变迁的史迹中,常能看到它的名字,可见当年它在滇中高原是一座很有名望的邑镇。
溯古探源,大波那曾是古白民族地方政权的政治中心,是“大头脑”在的地方。很长时期内,它是当地民族政权“首府”,因此赢得了“doubounong”的白语称呼,并存名流行于世。
“doubounong”的白语含义是“大头脑那里”(大脑壳那里)。据音写字,常将它写为“大勃弄”。在滇中高原社会发展过程中,它因发展的经济、具有战略优势的区位条件和不断涌现的王侯武将的人文资源,铸就了它的首府地位,使它成为滇中一颗闪闪耀眼的明珠。
大波那一度时期曾居于白族先民地方政权的“首府”地位,当时尚未有文字,处在“史前文化”时期,因此不可能借助史籍的记述来阐释。我们只能借助田园考查、出土文物和历史遗迹、民俗等进行对应和考证。
1964年3月18日,大波那木椁铜棺的出土令世人震惊。据放射性碳素测定,铜棺的年代系公元前480(±90年)即战国时期的遗物。这一罕见特殊的文物为我们合乎逻辑地推理出铜棺主人是一位名重一时,权位很高的人物。
联系《史记》等最早记录的文字,探其历史背景,他应是古滇王国里实行“邑君”制时雄据一方的“大邑君”。根据他能享受铜棺厚葬的特殊地位,这位不寻常的“大脑壳”应与中原地区割据一方的“王”者相似。
“铜棺王”(根据民间俗称而命名)执政的时期因无文字,因此他的名讳世系也无史录可考。在一代代的传讲中,一是因为年代久远,二是为长者避名讳的习俗,人们很难讲清“铜棺王”及其后继者的真实名姓。但据史可以推定的是,他的后裔一代代地承袭着王位,仍然在大波那这一“首府”之地,行使王者的权力。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中央王朝在滇池地区设置益州郡,“因滇王始首善,举国降”,于是封仁果为益州郡首,“赐滇王王印”(《史记》语)。其后,张仁果走出大波那到益州郡府(现今晋宁)充当滇王,“遂有全滇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滇王。大波那也结束了三百多年充当一方政权“首府”的历史。
有些方志称张仁果是“白王始祖”,究其实他是第一个受中央王朝御封的白子王,按世系推算,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张仁果应是大波那“铜棺王”的第十五、十六代子孙。“铜棺王”应该才是“白王始祖”。就是这位老王侯,以大波那这个古白民邑为中心,创业立“国”,开创了“白国之建”。而且也为大波那张氏开创了代代为“王”的祖基。是他顺应历史潮流,在滇中建立了类似于国家政权性质的地方民族政权。根据现有史料和出土的文物界定,他也是在滇中奴隶制政权开创“王者之国”的鼻祖。就是这个“肇业”之举,使他的故居“白崖”赢得了白语“首府”――“大波那”的称谓,垂名于史册。
“传说是历史的副本”,将铜棺王及后裔为王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一些史志记述的传说:在周秦之时,在滇中一带“有一个白国之建”就不是凭空杜撰的,传述中的“张氏国”、“白子国”也不可能是后人编造的故事。从姓氏的角度,从民族的属性来审视“铜棺王”及其后裔执政的政权,将其称为“张氏国”、“白子国”也是符合情由的。
从大波那古白语的含义,到只有名高权重才能享用的豪华铜棺,再到他拥有“双豹合抱”的铜权杖,联系他执政于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全方位地追思探索,令人信服地认定这几者互为联系,印证了大波那的确是“大头脑在的地方”。在至少三百多年的时间内,大波那是“大脑壳”行政的“首府”。由于它的名位重,影响深远,流传广大,人们就一直沿用白语“首府”这一称谓。这也是它能经受历史风烟的冲击,不至于被“汉化”,至今依然使用,成为古白语“遗存”和“活化石”的根本原因。也印证了《史记》关于古滇国“耕田有邑聚”、“有邑君”的社会状况。“铜棺王”就是凌驾于众多小邑君之上的“大邑君”。否则他不可能享受这样豪华的铜棺墓葬,不可能享受这样的殊荣。由于这重要的历史地位,使它的大本部――“大勃弄”能稳定地立足于史册垂名至今,而不被以后通行的汉语“同化”而淹没。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民谚:(大波那)“四甲张,出王地,代代能人常发生”。这些民间传说也不是后代人凭空杜撰的。
现在大波那四甲张姓年老病逝下葬,不用推算什么“黄道吉日”、择时安葬。对于张姓是“诸神回避”、“百无禁忌”。祭祀祖先神灵都要烧“黄纸”(普通人姓常用土白纸)。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黄”者不是等闲物,是专供帝王之用的。即使祭祀他们的“亡灵”,也是“黄白银钱纸”。这是“王者”以及“王者之后”享用的特殊礼仪,不能“僭位”。这种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至今依然在通行实用的俗信,体现了王权和神权统一的原始印记。这些民俗遗风表明了大波那曾是“王府”的遗风。这里的俗信传承也为“传说”和“历史的真实”之间架起了一道可以相互通达的桥梁,为我们的田野考证增加了一个通道。
鸣谢:在田野调查及民俗搜集中曾得到边纵八支队、祥云地下党干部肖飞(张开亮)同志帮助和提供宝贵的口碑文字资料,并为他的病故而深为惋惜。八支队战友李文端、朱仕志也曾参与调查。(新闻来源:云南政协报新闻作者:王耀庚添加日期:2006-7-59:41:34/2006/7-5/)
附录8.
万家坝铜鼓及古墓群
万家坝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鹿城东南侧3·5公里的龙川江支流青龙河西岸。1975年,首次在这里发掘出铜鼓5面。被命名为"万家坝型铜鼓"。经"碳14"测定,距今已二千六百年左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铜鼓。万家坝铜鼓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的久远。
万家坝铜鼓代表了中国铜鼓文化的一个类型,考古学界称之为"万家坝型"。迄今在云南境内共发掘这一类型的铜鼓19面,其中10面在楚雄境内出土。
据研究测定,万家坝出土铜鼓的古墓群,其时代约为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1974年3月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的。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在1975年5月试掘,同年10月至1976年1月正式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发掘古墓7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陶器,玉石,玛瑙,绿松石等文物共1245件,其中以5件铜鼓最为珍贵。(昆明旅游网/yh
附录9.
滇云文化.青铜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