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云南就存在着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青铜文化。二千五百多年前,云南古先民们已利用铜锡合金铸造了包括兵器、生活
用具、生产工具、乐器及精细装饰品在内的丰富多彩的青铜器。
在遍布全省的青铜器中,祥云大波那雕花铜棺以其精美的工艺享誉海内,而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青铜文物则以其复杂完美的构图、精湛的铸造技艺代表着古滇人青铜雕塑、铸造的最高水平。
在这些雕镂浇铸着各种人物活动的青铜器上,有表现战争的场面,有举行杀人祭祀的仪式,有播种、收获、上仓、纳贡、纺织等生产活动,还有击鼓、吹芦笙、携手踏歌、戴冠执羽等乐舞场面。反映了当时滇池地区奴隶社会生活的概貌。这些青铜雕塑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高仅几厘米,却都比例匀称,神情各异,不仅铸出四肢五官,有的人物甚至须眉、鼻翼、眼窝都雕铸得栩栩如生,反映出较高的雕塑水平。
在滇云青铜雕塑中,青铜动物雕塑最具特色,表现了四十余种动物的造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单独的一种动物,如祥云大波那铜棺中出土的一组“六畜”圆雕:牛、马、羊、猪、狗、鸡。用雕塑的形式表达了古代民族企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心态。第二类是动物群组合,其一是同一类动物组合,在一件高浮雕上表现出来。如在一件“三水鸟镂花铜饰物”中,雕铸三只水鸟,站立在两条蛇上。双蛇互相缠绕成绳辫状,作为支撑扣饰的底座。座间站立的水鸟引颈翘首,展翅欲飞,遍体羽毛清晰可见,栩栩如生。左右两侧伫立的水鸟各自举首向外,颈部美丽的羽毛历历可数。造型姿态优美,且构图匀称,在中立的水鸟双足两侧各有一条弯曲成弓状的大鱼,头朝下,尾向上倒垂,传神地表达出水鸟捕鱼的意境。其二是以表现几类动物互相搏斗的“兽斗”题材,这可以说是滇云青铜造型艺术的精品。晋宁石寨山出土的“猪搏二豹镂花铜饰物”,以生动的造型表现了两只豹子和一头野猪搏斗瞬间的情景:两只凶猛的豹子从野猪的前后夹击,欲置野猪于死地。但野猪以其强健的身躯将一豹压倒,这时一只豹从右后侧猛扑野猪背,使野猪顾此失彼,发出怒吼。古代匠师在表现这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时,在构图上作了精心安排:野猪向前猛扑,被压倒的一只豹拼命挣扎,尽力扭转头部和从后面扑上野猪背的另一只豹子相呼应,把矛盾的焦点集中到三只动物的头部,收到对立统一的效果。野猪、豹的脚下是一条代表土地的长蛇,将重叠着的三者从脚下联结起来,使整个构图具有一种向前翻滚的运动感。在造型上,作者以夸张而又概括的手法,准确、生动地塑造了每个动物在搏斗时的神情和动态,把动物性格表现得十分充分。那只扑到野猪背上的豹突出它粗壮的四肢而收细了躯干,一条极富弹性的尾巴向上卷曲着,沿脊梁延伸到头部,形成一条s形的曲线,产生出鲜明的节奏感,增强了作品形象的感染力。作品在细部刻画上较生动,扑在野猪背上的豹在搏斗中占了上风,嘴巴张到最大限度,眼睛暴突于眼眶之外,豹爪有力地抓在野猪背上,刻画出豹子的凶残性格。被野猪扑倒在地的豹从它那放松了的爪子和半张的嘴巴可看出已失去了先前的威风,尽管处于劣势,觑于反扑的企图却从它的神态上活生生地传达出来。至于野猪,由于腹背受敌而怒不可遏,它双目圆瞪,鬃毛倒竖。这些细部的刻画和整体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形象更典型、更集中,从而达到精练而不单调、丰富而不繁琐的艺术效果。这件作品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成为滇云青铜艺术中“兽斗”题材的代表作[1]。第三类是人和动物的组合,有表现放牧、狩猎、剽牛祭祀等内容。江川李家山的“猎鹿铜饰物”是一件高浮雕作品,两位滇族头上插着长长的鸟类羽毛,各骑一匹高大的骏马,手中各执长矛,在两位武士坐骑之间夹着一头鹿,鹿角枝杈肥壮,一位武士手中的长矛正刺向这头鹿,另一位武士的坐骑正追赶上另一头鹿,骏马的前蹄已踏在鹿的前肢上,武士的矛头已刺入鹿的前胸。可怜的鹿已不能奔跑,鹿的后肢跪地,做出挣扎的样子。在这件雕塑艺术品上,滇族武士的彪悍、鹿被刺中倒地的可怜样子,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青铜器中还有一类是用立体动物雕塑来装饰在青铜器上,如在青铜戈上雕铸立体牛、豹、野猪、蛇、鹿、虎等动物装饰,既有美感又实用。
从雕塑造型艺术的技巧看,这些青铜器的制造者多能娴熟地表现自己创作的题材。大的场面能围绕中心,多层次地展现场面和人物,构图周密而有变化;就是一些小品,也多能捕捉各种人物和动物最富特征的一瞬间动态,加以适当夸张、渲染,显得构思巧妙,饱含生命的活力。出土于江川李家山的牛虎铜案,以一头健壮的牛为案身,前伸的双角,结实的牛头,丰满的颈肌,使案的重心微微前倾,而后边猛扑上来的咬住中尾,用力撕咬,不仅使案身得到平衡,而且变平静为雄奇,虚去牛腹而在其中立一小牛,增加了艺术情趣。从整个构图看,从牛角至虎头成一弧线,与牛腿的直线相衬;大牛小牛的纵横交错,虎的动态与牛的稳定前后呼应,显得非常和谐,反映出古滇人雕塑的独具匠心。
总的来看,滇云青铜雕塑艺术作品总的特征是写实性极强,而且表现对象绝大多数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动物,绝无中原商周青铜器上饕餮之类的东西。在艺术构思上主体突出,构思奇巧,层次分明,构图都均匀饱满,概括而不空洞,细致而不腻味,写实中又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在强调动物外部特征时也很注意内心刻画,因此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灿烂辉煌的云南青铜雕塑,是古代滇云先民们自己不断创造的结果,也是吸收先进中原文化的结果。它对先民们经济生活、精神文化和生活习俗的生动展示,不仅显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而且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
注解:
[1]李昆声著:《云南艺术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gb/dywh/2008-02/21ent_)
附录10.
万家坝古墓群,古滇文明之滥觞?
(2007-05-2108:52:29)
作者:向风友
说明:本文是我应约为一家人文地理杂志采写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系列文章之一。现杂志已经出版发行,我将把这组文章陆续转发在自己的博客上。(向风友)
万家坝古墓群,古滇文明之滥觞?
墓穴中,一具硕大的棺材,由一段完整的大树刳空,又在上面加盖而成。无情的岁月把棺木啃啮得参差嶙峋,宛若豺狼虎豹撕扯啃噬过的猎物残躯。四面巨大的铜鼓口朝上、面向地,把灵榇悬空撑起,组成为当时当地最为昂贵、最为显赫的金属棺木台架。铜鼓倒置,正好就是烹煮牛羊的大镬。墓室的主人似乎还躺在那里,躺在他的宫殿里,享受着他的饕餮盛筵,享受着他的权利与财富,沉醉于他的光荣与梦想。
时空并没有倒错,我也没有走入另一个时间,另一个空间。手机显示屏上给出的时间是2006年11月5号下午4点。地点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我看到的是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23号墓内部的复原展览。棺木下的那四面铜鼓曾经使人们对世界铜鼓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铜鼓是广泛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打击乐器。其声音,或者高亢激越,若霹雳惊雷;或者浑圆厚实,传数里不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出土的铜鼓,现今存放于各级文物部门的竟有1400面左右。古时,人们把这种鼓用于祭祀和乐舞的伴奏,也用于传信报时、婚丧活动、战阵助威等等。同时,它又是国之重器,是奴隶主阶级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时至二十世纪,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有人把铜鼓视为神灵,事必告之,事必敬之,事必乞之。每逢重大活动或者祭奠之时,必以铜鼓伴之,似乎无鼓不成祭,无鼓不成敬。
但是,很长一个时期,对于铜鼓起源于何时,起源于何地,中外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间,有的说三国,有的说西汉。地点,有的说两广,有的说越南,还有的说印度。
1975年,万家坝村几个农民到城里废品收购站卖废铜,无意之间,使得铜鼓研究中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有了结论。
现在的万家坝,位于楚雄市东南城乡接合部,龙川江支流青龙河西岸的台地上。我们找到村支书汪从禄,想请他带路,去访问当年那几位卖废铜的人。老汪50岁了,三十年前的事,记忆犹新。他说,那时我还是小伙子,对象都没有找着呢。人民公社时代,农业学大寨,平田改土,要把坡地改成台地,集体劳动,就挖出了那么些铜矛,锈蚀郎当的。尹成华、李国胜他们几个收了一粪箕,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后来,上头就来人,组织考古挖掘。遗憾的是,他们几位老人,早已过世多年,你们访问不着了。
“喔,对了,我老婆当年就开着推土机,帮推过土。”他又补充道。
曾建华,万家坝村村民,当年生产队的铁姑娘,曾经开着推土机参加古墓发掘。
老汪连忙去把外出串门的妻子找回家。她名叫曾建华,今年51岁。她一边为我们削梨,一边说,那时我是生产队的推土机手,队长安排我开推土机去推开表层,把六七十公分后的一层土推掉后就不让推了,怕损坏下面的文物。以后就是那些当兵的和知青挖,
吃过梨,她把我们领到村东头当年的挖掘现场。
这里,东西北三面,都是工厂和民居,中间一片狭窄的土地,十分平整,完全没有了当年坡地的样子。地上,干枯的玉米秸秆稀稀落落,一片狼藉,恰似妇女生产过后的疲惫之态。四面矮墙圈出一块空地,占地约有七、八分。空地中央,坐西面东,一座名为铜鼓魂的雕塑耸立其间。沿墙种植的树木已经长高,高大的雕塑也显不出高大的模样。
雕塑《铜鼓魂》。这里就是原23号古墓的墓址。
围墙外面,一位老农民坐在田埂上,看着自家的两匹马在地里自由自在吃草。他叫郑文德,没想到竟然就是当年卖废铜的农民之一。他说,我今年54岁,当年可是全劳力。一天挣10个工分,分得着三、四毛钱。他手指雕塑的方向,说道,这是一片坡地,那个地方,是一个大坟包。我们平田改土,就在那个位置,他指着雕塑与厂房之间一棵孤零零的大树说道,最先挖到一个枪头。都锈穿了,掉在地上就碎成几块。后来又挖到一些,积攒起来,有一公斤多。反正进城也就三公里,生产队十天休息一回,不出工那天,我跑到大西门的废品收购站,卖了三、四块钱。其他人也卖过一些,当年我算过账,全部加起来好像卖得二十来元钱。大家都说,古时候,这里肯定是个练兵场。后来,上头下来调查,吓坏了。那个年头,辛苦一年到头,只能混个半饱不说,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当成坏人抓起来批斗。还好,没事。人家说这地底下有好几十座古墓呢。后来,挖出棺材来,盖板钉就有四、五十厘米长。棺材他们不要,给我们破开拿回家当柴烧。曾建国家拿得最多。我家也拿了一些,烧起来一点怪味都没有。
当年曾参加卖废铜的郑文德指着不远处的大树说:“我们就是在那里拾到了第一支铜矛。”
我这才知道,州博物馆里展出的棺木都是后来的仿制品。那个年代,人们对出土的棺木似乎都视若敝屣,或者视为不祥,弃之唯恐不及。北京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地宫,考古发掘后,文革期间,军代表一声令下,皇帝皇后几具棺木,也被抛进山谷。那可是金丝楠木的啊,而且完全没有腐蚀。农民舍不得,抬回去打成家具。有一家人打了一个米柜,木材好,做工好,严丝合缝。自家三个孩子躲进去捉迷藏,搭扣落下来扣住,全都闷死在里边,演绎出一个活生生的阴魂作祟、莫欺鬼神的故事。
万家坝古墓群,老郑、老汪他们也弄不清地下挖出来些什么,只记得有些黝黑的玛瑙珠子。其实,当年由云南省博物馆和四川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在这里共发掘了79座古墓。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酸性重,古人的骨殖都已腐蚀殆尽,没有存留。可那些随葬品却出土不少,林林总总,竟有1245件之多。其中,有玛瑙、玉石饰物,有锄、斧、凿等青铜生产工具,有剑、矛、戈、钺、镞等青铜兵器,有铃、编钟、鼓等青铜乐器。那一套编钟十分珍贵,共有六枚,上部有方孔,纽作羊角形,无论数量还是形制,都与中原出土的编钟差别很大,似乎处于某种过渡阶段,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这批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还是那些铜鼓。考古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据碳14测定,万家坝古墓群中,有45座为西周至春秋早期墓葬,另外35座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其中最大的23号墓,年代为公元前690年前后。这就是说,垫在那具棺木下的铜鼓至少也有2700年的历史,无疑,它是目前已知出土铜鼓中年代最早的。而且,它的造型也更加古朴原始,人们把这种类型的铜鼓命名为“万家坝型”。它在墓中倒置,还多有烟炱痕迹,说明曾经被作为釜或者镬用,说明那时人们还没有把炊具与乐器严格区分,说明铜鼓源于铜锅。迄今为止,共出土万家坝型铜鼓19面,其中有10面都在楚雄州境内。这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铜鼓起源于春秋时代,起源于楚雄地区。
云南文明史,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从公元前三世纪楚国人庄率领远征军入滇起始。这支庞大的军队被秦人切断后路,无法东归,变服从俗,带着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农耕技术,融入当地社会,加速了滇中地区社会发展的进程。清朝宣统年间的《楚雄县志》称:“楚雄之名,始自战国,庄开滇略地至此,曰楚”。大历史学家又是大诗人的郭沫若则以诗句歌咏其事:“庄通滇肇锡名,楚威远振古边城”。而万家坝古墓群所承载的文明,年代却比庄开滇久远得多,比被奉为国宝的云南出土文物牛虎铜案和滇王金印那就早得更多。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万家坝文明才是古滇文明之滥觞,是祖国大家庭多元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向风友的blog/s/blog_l)
(以上资料大部分转自互联网,来源不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