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年轻人,考不考大学,考什么样的大学,读什么专业,毕业找什么工作,很多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家人、学校,甚至是社会在替我们选择。搞得自己最后也不知道究竟喜欢什么,究竟对什么真的感兴趣,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有意思的事。
今天,听到的对人的评价也更多的是他是个富人,还是个穷人,是个有背景的人,还是个没背景的人。大家的兴奋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财富和地位上,很少去真正感受一个人的精彩之处。
在国外的时候,国内有些熟人电话问候,常常是没几句话,就主动提起他又在哪里买了什么房子,或是又把自己的“座驾”换成了更豪华的名车。我为他们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话题而遗憾。不知道是我们在消费这些奢侈品,还是这些奢侈品在消费着我们,消耗着我们,把我们变成无趣的人。
非常反感所谓的富豪榜:把一个人的,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有多少的个人存款,加上可能明天股市崩盘就被蒸发的股票,还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数字加在一起,就说谁是中国的什么首富。这种对上榜者和受众不负责任的耸人听闻,不知不觉中在误导着这个年轻的、59岁的共和国未来任重道远的建设者们。
于是,财富、地位、名气、逐渐在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浪漫,越来越不解风情,远不如当年去北大荒建设的父辈们那样有激情,那样有理想;远不如在新疆、西藏边境驻守的边防战士那样纯净充实,那样带着微笑入眠。我们变得干涩、易碎,离自己越来越远。
也许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从未富有过,大家对财富本身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信任。财富和幸福真的不一定成正比。物质没有止境,没有最好,总有更好。总有更舒适的座椅,更精致的晚餐,更大的房子,更眩目的汽车,而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这些东西一旦拥有,你很快就会失去对它们原先的兴趣,习以为常以至并没有特殊感觉。你想要的安全感它们也未必能给你,有时还适得其反。
奋斗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物质,你总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一位身家30亿美元的美国商人曾经对我感慨:这个世界上真正花钱完全不用去想的人,只有比尔盖茨那几个。其他像他这样的所谓富豪,也都还要量入为出。因为财富越多,开销也越大,无论你有多少钱,总有办法让你很快花个一干二净,也总会有更多的财富和奢侈诱惑着你,让你望洋兴叹。这位商人买下了好莱坞电影《天罗地网》(thetrffair)里的那艘游艇,但维护和泊位费都异常昂贵,和我聊天的时候,他也正在辛苦琢磨该怎么解决这个麻烦。
在国内的某些场合,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位成功人士,你在介绍他的时候如果不添油加醋地夸张一下他的财富、地位和影响,似乎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而在别的国家,这样做,往往会招致反感。
今天,我们太多的中国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媒体人,在我们的节目和文章里张扬财富,炫耀财富,赞美财富,歌颂财富。太多的未必真实的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在躁动刺激着本来属于我们的那份宁静,剥夺着我们本来的选择。
就像如何度假一样,我们可以选择出国旅游过年,可以选择聚在一起游戏,可以选择唱歌……还可以选择写博客,在因特网上即时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一起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