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用:将地龙捣烂,敷在脐上,用纸盖好,一夜即安。用于小儿夜啼。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0方
药物:五倍子三十克。制用:烧存性研末,用乳母口水调作成饼。贴患
儿脐部,以布缚定。用于小儿夜啼。
备注:《增广验方新编》载:“用五倍子研末,口水和作饼,纳肚脐内,
以带扎之,效”。又据《本草纲目》“小儿夜啼,五位子末,津调,填于脐
内”。
11方
药物:牛蒡子三克。
制用:研末,掺膏药上。贴患儿脐中。用治小儿夜啼。
来源:民间验方。
12方
药物:吴茱萸三十克,五倍子十五克,面粉十五克,朱砂六克。
制用:共研为末,水调为糊状。敷患儿肚脐及脚底涌泉穴。用治小儿夜
啼。
主治:各种类型的小儿夜啼。具有温脾清心,镇惊安神作用。
来源:《穴敷疗法聚方镜》
13方
药物:陈艾九至十五克。
制用:炒热揉绒,包脐眼。用治小儿夜啼。
主治:睡喜伏卧,食少便溏,四肢欠温之夜啼者。
来源:民间验方。14方药物:鸡蛋一个,油虫沙一点五克,葱白适量。
下载
制用:将鸡蛋煮熟,连壳纵切,掏去蛋黄,将油虫沙、葱白共捣烂如泥,纳
入蛋黄窝中。趁热覆盖肚脐,布带缚定,次晨去掉。用治小儿夜啼。来源:
民间验方。
15方药物:鸡粪适量。
制用:涂小儿脐中,男用雄鸡粪,女用雌鸡粪,极炒。用治小儿夜啼。
来源:民间验方。
16方
药物:羌活、防风、天麻、薄荷、黄连、甘草、全蝎、僵蚕、陈胆星各
六克,犀角片三克,朱砂三克,牛黄一点五克,冰片少许,麝香少许。
制用:前十味药用麻油熬膏,黄丹收,再入余药搅匀,摊贴胸、脐。用
治小儿夜啼。
来源:《理沦骈文》
备注:亦可清心、懈热、退惊、安神、除烦躁。
17方
药物:韭菜子适量。
制用:烘干,研为细末。过筛,用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于肚脐,十
二至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连敷三到四天。用治小儿夜啼属脾脏虚寒者。
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18方
药物:丁香,肉桂、吴萸各等份。
制用: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调成膏,纱布包裹。敷于肚脐,
外用胶布固定。用于脾寒腹痛夜啼。
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19方
药物:艾叶、干姜各等份。
制用:烘干,研为细末,用酒调成膏,炒热,纱布包裹。以肚脐为中心
在腹部从上而下热熨,反复多次,冷则用热水袋热敷。用于小儿夜啼属寒者。
来源:民间验方。
20方
药物:胡椒六克,艾叶六克,葱白两个。
制用:胡椒为末,余药捣烂入熟米饭内,趁热放小儿脐孔上,布带扎紧
固定,一日换一次。
【外治疗法】
1。药物:雄鸡冠血。
制用:刺破雄鸡鸡冠,滴几点血于小儿口中,惊哭可立止。
主治:小儿受惊啼哭不止。
2。药物:栀子一粒,面粉十克,白酒适量。
制用:栀子研为粉末,同面粉,白酒混合捏成粉团,缚于患儿手腕脉搏
处,过二十四小时,贴处呈浅红色,病即安。
主治:睡喜仰卧,见灯火则啼哭愈甚,烦燥不安之夜啼患儿。
3。药物:灯芯适量。
制用:烧灰,临睡时敷母亲乳头上,令小儿吮吸,连续四五次,同时,
灯芯草一撮,水煎服。
4。药物:吴茱莫十二克,醋适量。
部位:涌泉穴(双侧)。
制用:吴茱萸研成粉末,与醋调匀,敷贴足底穴位上,盖上纱布,用胶
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
注:此法用于脏热心烦之夜啼。
5。药物:艾绒。
部位;中冲穴(双侧)。
制用: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置穴位上,点燃,以局部潮红无灼伤
为度。每次每穴一壮,一日灸一次。
6。药物:朱砂二十克。
制用:朱砂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五克,加水调匀,敷贴于劳宫穴(双
侧)、涌泉(双侧)。每日中午、晚上睡前各敷一次。
注:此法用于心热烦躁之夜啼。
【推拿疗法】
推拿治疗有清心降火、温中健脾、镇静安神、和胃消食等作用。根据病
情选择以下手法治疗小儿夜啼。1。清心经,约二百次。“心经”是小儿推拿
特定穴位,即中指掌面末节罗纹面。“清心经”即从中指掌面末节推向指尖,
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2。清肝经,二百次。“肝经”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即食指末节罗纹面。
“清肝经”即从食指掌面末节推向指尖,有平肝泻火之作用。
3。补脾经,约三百次。“脾经”是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位于拇指桡侧缘。
“补脾经”即微屈拇指,在桡侧缘从指尖推向指根,有健脾胃、补气血之作
用。
4。揉小天心,约一百次。“小天心”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位于手掌大,
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揉小天心”即以中指指端揉之,有镇惊安神之作用。
5。清天河水,约一百次。“天河水”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位于前臂内
侧正中线,自腕横纹至时横纹(总筋穴至曲泽穴)成一直线。“清天河水”,
即家长用食指、中指罗纹面,从腕关节处推至肘关节处,有清热泻心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