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第三帝国元首。没办法对他进行介绍,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意味着另外再写一本书!对于元首,应当享有不按照出场顺序介绍的特权。
【尤利乌斯-绍布】:元首卫队长,党卫队副总指挥,一个默默无闻忠诚尽职的人,尽管身居高位,但是对纳粹内部的争斗却没有兴趣。
【路德维希.冯.纳茨姆斯】:别去查历史文献了,肯定没有这个人,但他却是本书的主角,一个来自中古世界但却掌握了十九世纪直至二十三世纪几乎全部知识的年轻魔法师。编这么个人物作为主角实属无奈,不这样就不让发,只好yy一下了。
【库特.蔡茨勒】:kurtzeitzler,1895-1963。
1914年,蔡茨勒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中任职。30年代为最高统帅部的校级参谋。
1939年04月,蔡茨勒出任第60步兵师师长。
1939年09月,第60步兵师师长蔡茨勒调任第22集团军参谋长。
1940年,第22集团军参谋长蔡茨勒上校任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参谋长,参加法国战役。
1941年04月,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参谋长蔡茨勒上校任第1装甲集群参谋长,参加巴尔干战役、苏德战争。
1941年10月,第1装甲集群参谋长蔡茨勒上校改称第1装甲集团军参谋长。;
1942年04月,第1装甲集团军参谋长蔡茨勒上校晋升少将,调往西线任d集团军群参谋长。
1942年08月,d集团军群参谋长蔡茨勒少将以击退盟军的迪耶普袭击而出名。
1942年09月24日,d集团军群参谋长蔡茨勒少将接替哈尔德任陆军总参谋长,擢升为步兵上将。
1944年01月30日,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晋升为大将。
1944年07月20日,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大将在“七二o事件”发生后被解职。
1945年01月退役。
【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friedrichwilhelmpaulus,1890.9.23―1957.2.1),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陆军元帅。
保卢斯1890年9月23日出生于德国黑森。1910年毕业于慕尼黑大学,加入第三巴登步兵团,次年晋升为少尉军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第三巴登步兵团营副官、普鲁士第二步兵团(1915年)参谋和阿尔卑斯军作战参谋。先后在东线、西线和罗马尼亚参战。
战后,先任第十四步兵团副官,后于1922年在柏林接受参谋训练。1924―1927年,任第五军区司令部参谋。1928―1929年,任第十三步兵团连长。1930年,任第五步兵师战术教官。1934年,任第三摩托化运输营营长。1935年9月,接替古德里安上将出任机械化部队司令鲁茨的参谋长。此后任纳粹德国第十六摩托化军参谋长,负责指导纳粹德国的四个基本轻装师的训练与扩充。1939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39年8月,任纳粹德国第十集团军参谋长。第十集团军是纳粹德国实施波兰战役的主要空击力量。第十集团军(攻占华沙后改称第六集团军)在对波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攻克法国后,晋升为中将军衔。1940年9月,任纳粹德国副总参谋长,负责所有纳粹德国陆军的组织和训练。1941年12月,经赖歇瑙元帅推荐出任纳粹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1942年1月,晋升为装甲兵上将,四天后接任新职。在职期间率部参加苏德战争。
1942年8月,率第六集团军二十五万人马在德国第八航空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一部的协同下向斯大林格勒进军,发起斯大林格勒战役,但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战至冬季,所部德军反而被强大的苏军所包围,突围无望。被围期间晋升为上将军衔。1943年1月31日,晋升为元帅军衔。此时,其部下开始陆续投降,遂下定决心向苏军投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位被俘的纳粹德国元帅。
1944年,加入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和“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的“德国军官同盟”,公开反对希特勒及其指挥下的战争。1946年,前往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作证。1953年,从苏联的战俘营被释放。
1957年2月1日,因长期患病而去世。
【康拉德.楚泽】
康拉德·楚泽(konradzuse)1910年6月22日生于柏林。他从小就对科技和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搞一些小发明,不过常常是不久后他就发现,那些东西早就有人发明出来了。中学毕业以后他开始在柏林-夏洛滕堡技术学院(今天的柏林工业大学)读机器制造专业,不久又换到了建筑专业,最后他又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并读完毕业。土木工程师在他看来是工程师和艺术家的理想结合体。
1935年大学毕业以后,楚泽在柏林一家飞机制造厂工作,主要从事飞行静力学的计算分析工作。由于计算工作实在太单调繁琐,他有了想制造一台能自动处理运算任务的机器的念头。为了实现他的“发明梦”,不久后他就辞职回家,于1936年开始独立研制可编程的计算机。
他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台纯机械数字计算机z1,它可以进行有限的编程。不过由于零部件的缺陷,这台机器的性能不够理想,运算精确度不高。
二战期间楚泽两次被征召入伍,通过大学时代以及飞机制造厂的朋友的帮助,他得以“因有其他重要工作”为理由而免服兵役,并再次回到飞机厂工作。在那里他研发了专门用于处理气体动力学的复杂计算的机器s1和s2。s1被用于优化空投炸弹时的机翼抖动稳定性,而s2在战争结束前一直未被投入使用。
1940年他得到了来自于空气动力实验研究所的资助,利用电话继电器制造了第二台计算机z2。同年,他成立了“楚泽仪器制造公司”(zuseapparatbau),生产可编程的计算机。
1941年,楚泽在他的小公寓里完成了z3的制造。这是一台全自动的以二进制浮点计算来工作的计算机,它的存储器和中心计算元件都是由电话继电器构成的,运算可以由程序来控制。z3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能良好运转的计算机。
由于楚泽生活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与外界封闭隔绝,因此他无从获知英美科学家研制计算机的消息,这也阻碍了他与其他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直到二战以后他才从专利局那里得知关于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nannage,英国计算机先驱)的研究工作的消息。而阿兰·图灵(alanturing,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的名字在当时对他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z3刚好能满足图灵提出的计算机理论的要求,但这一点直到很久以后(1998年)才得到论证。
楚泽在柏林的公司在1945年的空袭中与z3一起被炸毁。不过之前他就把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的z4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阿尔卑斯山区。在1941至1945年间,他还设计了一种编程语言“plankalkul”,这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普适性编程语言。不过它在当时的计算机上还不能执行,直到2000年才成功得到使用。
二战以后,楚泽在诺伊基尔兴(neukirchen)建立了楚泽合资公司。楚泽把他的z4重新安装在苏黎世技术学院,当时它是欧洲唯一一台能正常运作的计算机。之后的计算机被陆续制造出来,他们的型号名称都是“z”加上一个数字。值得一提的是z11和z22,前者主要卖给光学工业以及大学,后者则是第一台使用磁性存储器的计算机。
1957年公司由诺伊基尔兴迁到了巴特·赫尔斯费尔德(badhersfeld)。到1967年该公司一共制造了251台计算机。后来由于公司遇到经济困难,楚泽不得不把它卖给了西门子,从此“楚泽”这个品牌也在市场上消失了。
退休以后楚泽全身心投入了他的兴趣――绘画当中。他曾以库诺·泽(kunosee)的笔名创作了一些抽象画以及同时代的名人的肖像。在1994年汉诺威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cebit)上他还送给比尔·盖茨一幅自己替他画的肖像画。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楚泽获得了很多荣誉。他一共被授予了八个名誉博士和两个名誉教授的称号,有两个奖章也是以他命名的:一个是德国信息学协会(gesellschaftfurinformatik)的,另一个是德国建筑行业总会(zentralverbanddesdeutschenbaugewerbes)的。1995年起他成为了豪亚斯维尔达(hoyerswerda)的荣誉市民。同一年因为他的毕生成就,他被授予联邦十字勋章(bundesverdienstkreuz)这一至高荣誉。在德国电视二台(zdf)2005年举办的评选中,楚泽荣登“最伟大的德国人”的第十五位。
今天,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deutschesmuseum)里陈列着一台还能运转的z3原型机;z1的原型机现在在柏林德国科技博物馆(deutschestechnikmuseumberlin)里,那里还有一台完好的z22和其他各种z系列机器;在卡尔斯鲁厄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karlsruhe)里还有着一台拥有成套设备的z22,他是2005年初在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zentrumfurkunstundmedientechnologie)举办的一次展览中组装起来的;一台1967年生产的z25归波恩算术博物馆(arithmeum)所有;许恩费尔德(hunfeld)市博物馆还设立了一个“康拉德-楚泽部”,展出z系列的一些机器;此外在豪亚斯维尔达还有一个康拉德-楚泽计算机博物馆,它主要介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楚泽的生平。
楚泽活到85岁高龄,1995年12月19日他在许恩费尔德逝世。值得欣慰的是,全世界都已承认他是“数字计算机之父”。
【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schurchill,英国政治家,首相(1940~1945,1951~1955)。1874年11月30日出生在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世家,1965年1月24日卒于伦敦。关于这位英国乃至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肥仔”,要想详细描述他的一生也意味着得再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