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之始,项羽即在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他认定齐地的田荣为心腹之患,而张良也致书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又以齐、梁的反书移交项羽说:齐欲与赵并灭楚。以致项羽无意西向,专注东方,在战略上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后来,项羽虽然击杀田荣,复立田假为齐王,但由于他在齐地烧夷城廓室屋,虏掠老弱妇女,激起齐民的反抗,使田荣弟田横得以收散卒数万人,据城阳;并于汉二年夏四月立荣子田广为齐王,号令齐民抗击楚军。
楚军主力困于齐地,无法脱身。
刘邦乘隙降魏王豹,虏殷王。是年冬十月,项羽密使九江王英布等击杀义帝。
刘邦在进驻洛阳后,为义帝发丧,并遣使告诸侯,指责项羽放杀义帝,号召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之后,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进据楚都彭城。
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立即部署诸将击齐,亲自率精兵三万人回师彭城。
由于刘邦为轻易取得的大捷所陶醉,进入彭城后,收其宝货、美人,逐日置酒高会,因此,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五十六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士卒死伤过半,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围。
彭城之战后,楚汉之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刘邦败退荥阳,诸侯皆背汉向楚。由于萧何及时调发关中老弱未成年者补充兵力和韩信的增援,汉军才得以重整旗鼓。
项羽虽将战略重点移至西线,但他始终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无法越过荥阳、成皋一线西进。
从此,楚汉便进入了双方相持的阶段。但是,从刘邦方面说,这种相持是积极的。
相持阶段一开始,刘邦就组建了骑兵部队,有效地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汉军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一方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一方面积极在楚军的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
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在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
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
当时项羽主力虽然在汉三年夏四月、六月再度攻克荥阳、成皋,但由于刘邦采取了‘高垒深堑勿与战’的战术,不仅保存了汉军的实力,而且牵制了楚军的主力。使项羽更进一步陷入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
特别是项羽不能用人,不但韩信、陈平等人弃楚投汉,连他的重要谋士范增也得不到信用,这更使他在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策,使刘邦得以调兵遣将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汉三年五月,刘邦命彭越率兵渡过睢水,袭杀楚将薛公,直接威胁彭城。
八月,刘贾、卢绾将卒两万渡河,进入楚地。
彭越在汉军的协助下攻徇梁地,连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完全截断了荥阳、成皋一线楚军主力的后勤补给线。于是,项羽不得不于九月命大司马曹咎固守成皋,亲自回师救援,夺回陈留、睢阳、外黄等十余城。
但是,汉四年十月,刘邦乘机诱使曹咎出击,大破楚军,收复成皋。
与此同时,韩信也袭破齐历下军,进据临淄,并于十一月在潍水消灭了楚将龙且率领援齐、号称二十万的楚军,尽定齐地。项羽在正面和侧翼战场上接连遭到重大失败,有生力量丧失殆尽,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陷于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成皋之战后,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项羽日益孤立,粮秣得不到补充,韩信又继续进兵西楚。
汉四年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世人称之为‘楚河汉界’。
九月,项羽率兵东归,而刘邦则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机追击楚军于固陵;并且调令韩信、彭越等人率兵围歼项羽,命刘贾渡淮包围寿春,诱使楚大司马周殷畔楚。
次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