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笛回到家和小芸吃过晚饭后,没有象往常那样选择和小芸一起看电视,而是自己静静躲到卧室坐在梳妆台前开始想今天下午与阿琳的见面。从形象上说,阿琳不太符合自己的期望。不知怎麽回事,自己眼前总是浮现初恋男友的形象,总是不自觉的把阿琳与初恋男友比较。初恋总是最记忆犹新、最刻骨铭心的,也往往是最浪漫最激动的时刻。凡笛想起了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记得曾经有一次与初恋男友在夏日黄昏时约会于南京玄武湖畔,落日的余辉在波光粼粼的湖面闪烁着点点金光,自己给初恋男友朗诵过这首自己最喜爱的宋词,那是怎样的美好意境啊。但自己与阿琳见面时却没有以前的那种憧憬情愫。是不是年龄大了、经历了很多所以就现实了,心态平淡如水了呢?凡笛此时的心情颇有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味道。阿琳是如此理智型的人,以及给凡笛发的第一个留言想一夜情也是给凡笛造成困惑的原因。凡笛因此感到心里很乱,理不出什麽头绪来,就懒得再去想这件事了,顺其自然吧。反正也不用自己主动,再说对方对自己什麽想法还不知道呢。
阿琳对凡笛感觉很满意。说实在的,阿琳也不是急着想找另一半,只是觉得对凡笛总体感觉不错,另外也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吧,所以愿意继续交往下去。
在见面后的第二天,阿琳给凡笛发了个手机短信:有空可以继续交往吗?
凡笛看了阿琳发来的短信,心里很矛盾。阿琳既不是完全不符合自己的交友要求,但也不是很符合自己的希望,最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找不到与以前初恋男友浪漫恋爱的感觉。女孩子嘛,不管以前受没受过爱情的伤害,但偏好浪漫恋爱感觉的想法总是有的,特别是第一次恋爱的感觉往往会影响她以后的一生,这可能是女人的人性本能之一吧,也不怪凡笛这样想。怎麽回复阿琳的短信呢?凡笛想来想去不知道怎麽办,既犹豫,又有些忐忑甚至害怕,害怕不确定的未来。凡笛的性格是喜欢被引导被呵护被疼爱的被动型,只有在习惯了的环境中才会有安全舒服的感觉。习惯性是人的第二天性。凡笛还没有养成与阿琳交往的习惯,对他还有不放心的感觉。女人啊,为什么你的名字总是弱者。
阿琳等了两天都没有等到凡笛的短信回复,心想对方估计是不希望继续交往了吧,心里不免感到很难过。自己觉得凡笛这人不错,没有一般上海女孩子很势利的一面,也是很有涵养的知识白领女性。但强扭的瓜不甜,如果对方不愿意继续交往了,自己也没办法。阿琳又转念一想,也许是两天前手机信号不好,凡笛没收到自己的短信呢。也有这种可能,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不管怎样,阿琳想还是给凡笛发个邮件吧,觉得这样更稳妥些。
在与阿琳见面后的第三天,凡笛收到了阿琳的第二条手机短信:已给你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如有时间请看一下。看完后请给我回复一下,谢谢。
凡笛想阿琳给自己发的邮件写的什麽内容呢?即紧张又有些想尽快看到,因此下班后赶紧回家打开了阿琳的邮件。
阿琳的邮件是这样写的:
凡笛小姐,你好。认识你很高兴。我对你的印象很好。前两天给你发的手机短信不知道你收到没有。不管怎样,还是希望给你说一下我与你交往后的感受。
虽然与你只在网上聊过一次,现实中见面一次,但我能感觉到,你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不但人长得很漂亮,而且是属于知书达礼、大家闺秀型的。我愿意和你继续交往。不管是以什麽名义什麽方式交往都可以。我从来都不会强迫或勉强别人,特别是涉及感情问题,更是如此,所以你不要有什麽思想负担。自己一直很欣赏一个观点:最伟大的爱不是枷锁之爱,而是一辈子的奉献之爱、给予自由之爱。真正爱一个人、喜欢一个人,就要即给予她选择的自由,又要给予她放弃的自由。真正的爱就是希望对方比自己幸福。
自己一直觉得单身状态还不错,也经常很享受单身状态赋予的自由。对单身生活方式的探索应该是起始于我们这些七零年代人吧,可以说属于这一新型生活方式的先驱者。鲁迅曾说过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先走的人必定要踏遍荆棘、历尽艰辛慢慢探索,就象荆棘鸟那样。虽然也许会伤痕累累,但只要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就会无怨无悔、勇往直前。更重要的是,对单身状态的坚守给予了后来人以榜样与借鉴,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选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传统的婚姻,更何况很多选择传统婚姻的人也只是为了孩子、面子而维系,因此包括如独身、丁克、一夜情、多夜情、异性合租、未婚同居、试婚、婚前协议、婚后aa制、周末夫妻、同性恋等新型生活方式给予了每个人选择的自由。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属于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象一个人被逼到了传统婚姻的悬崖边上,后面是不喜欢的婚姻、不喜欢的结婚对象,前面则是万丈深渊。tobe,ornottobe?正要绝望时,忽然发现悬崖边上还有一条小路可以走下悬崖。这条小路上已经有了不少先走者的脚印,小路边的荆棘上还沾有不少先驱者被划伤而流下的鲜血。虽然小路崎岖不平,弯弯曲曲很难走,但总比跳悬崖粉身碎骨强得多。小路走的人越多,探索的人越多,小路就会越来越平坦笔直,后来人就会越来越好走。这就是单身等非传统婚姻方式者的价值所在。所以选择这些新型生活方式,即有对自己理念的坚守意义,也有对他人榜样引导的意义。一辈子的坚守也未尝不可。清楚的记得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的最后呐喊:freedom!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自由的探索与解放。所以每个人都有选择单身的自由权利。
从世界范围来看,单身等新型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比如现在荷兰适婚人口中单身者已经首次超过了已婚者,美国每两对婚姻中其中一对将来都是以离婚结束的。这些国家的现在就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国内目前正处于新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型与激烈碰撞期。每个人都即有作为高等动物的本性,也都具有社会性,所以每个人不但要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价值观,也要适度的顾及亲人朋友等的感受。在目前社会普遍不接受新型生活方式情况下,如能与自己的亲人等关心自己的人达成适当的妥协,应该属于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自己父母希望自己走入婚姻,总觉得两个人可以相互有个照顾。至于是否丁克则由自己决定。所以如果有也喜欢丁克的合适交往对象的话,自己也会希望交往。但交往以两个人都自愿为前提基础。一辈子的感情无法强求,勉强的感情也不会长久。只有真挚发自内心的爱才是维系长久感情最强大的动力。时间是最能磨砺、破坏感情的试金石,生活更多的是一地鸡毛的琐碎与平庸,而不是浪漫的激情。感情需要两个人发自内心的付出奉献。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会给对方以极大的信心与勇气,否则对方会感觉维持长久的感情很难很难。
对自己来说继续过单身生活也不是不可以,但单身未免有时会孤独寂寞,特别是心理上的那种感觉,也许有个合适的感情存在,内心才有可能获得长久的安宁与平静吧。再加上考虑到父母的期望,因此自己还是希望能与合适的人交往的。
每个人的个性、性格、脾气、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不一样,因此合适的两个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相遇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佛说: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才会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每次看这个故事都会很感动。缘分经常会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如果你愿意继续交往的话,我也会珍惜这次机会。每个人都有随时选择结束的自由,也有选择什麽样性质交往的自由。可以做个普通朋友,至于以后会怎样,只有看双方的感觉了。
如果不愿意继续交往,也没什麽,这是你的自由权利。孤独的滋味早已习惯,只是会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但没办法,不是自己没有努力过。借用一句喜欢的话:你如不喜欢我,我不要求你做什么,我只要求你让我默默的喜欢你就好了。
如愿意继续以普通朋友身份交往的话,请回复一下。
阿琳
凡笛看完阿琳的邮件,心有戚戚焉的感觉。自己何尝不是喜欢或者说习惯了单身的生活呢?单身就不会有来自异性的伤害,就象刺猬那样,冬天里很冷的时候愿意有个同伴取暖,但却怕对方的刺刺痛自己,只好选择继续孤独。凡笛打来了音响,开始听《刺猬》这首歌,还有《一辈子的孤单》、《后来》…….听着听着,凡笛不知不觉留下了眼泪。也许将来的某一天,自己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触呢。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看着阿琳写的: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才会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凡笛想起了曼珠沙华的传说,想起了王菲的《寓言》、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为什麽自己总是喜欢这样伤感的歌曲与小说呢?是不是以此来抚慰自己受伤孤单的心灵,难道没有感情依靠的女人真的注定一辈子冷清阴郁?这是女人的宿命吗?谁会是奈何桥上自己的那碗孟婆汤?自己应该需要一份感情的开始吧,为了自己,也为了妈妈,就象阿琳希望的那样,为了自己,也为了父母。
想到这儿,凡笛给阿琳回复了邮件:嗯,我愿意先以普通朋友的身份交往。
凡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