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_校园赌神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十四章(1 / 1)

校园赌神74

站在痛苦之外规劝受苦的人,是件很容易的事。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从山上下来,李秋逸才发觉自己快散架了。久不运动,的确是一个弊端,李秋逸深感体力的欠缺,胡乱吃了点糕点就躺到了床上。刚想睡个觉,一个叫做“三农协会”的学生组织打来了电话。

在大学里,学生活动都是自行组织、自律管理的,“三农协会”(以下简称农协),是六十多个学生组织中比较正规的一个。它成立于6年前,宗旨在于关注农村问题,了解农村现状。大一的时候,李秋逸曾经加入过这个组织,但懒散惯了的他没干多久,就自动脱离了组织。

电话是农协新任的会长打过来的,原因在于协会与“预备律师协会”、“法律援助协会”两个社团一起筹划了一个活动,将于下周五组织会员们拜访上访村,可能会接回一些案子,帮助法律实践。李秋逸正想认认真真的做一次实践,便欣然应允。

据说,北京的北郊区附近,有这么一个非自然形成的村落:里面的人不是本地人,也不是外地来京谋生的,而都是些在各地方上受了冤屈,求告当地政府、法院无门,不得已来北京告“御状”的人们。刚开始,这些人在北京除了上访,就是流落街头,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矛盾的增加,上访的人越来越多,这么多人呆在各个街头,造成了恶化京城形象的后果。北京的市政管理部门多次制止他们的过激行为,久而久之,这些人自发的聚集到了京郊一个偏僻的地方,才形成了这么一个“上访村”。

以前李秋逸也听说了这个村子,当时他想着,依法治国的口号都喊了这么多年了,上访事件应该不会到这种程度,哪里会有专门供上访人住的村落但如今既然都要造访这个村子了,李秋逸只是叹了口气,苦笑了之。

周五,大家穿上校服,李秋逸带着某些好奇上了校车。这次的活动是学校团委支持的,目的不仅在于刺激学生建设法治国家的激情,还希望大家纯粹从技术层面研究一些法律个案,写些法制改革的论述文章。

大约两个小时后,车子停了下来。三个协会的负责人带领大家浩浩荡荡的走进“上访村”,开始了了解民间疾苦的旅程。

其实在许多人眼里,上访者都是些顽固不化的“刁民”,这么好的世道下,大家享受太平盛世,为什么要吃饱了撑的来闹事呢?来访的学生中,不少人持这种心态前来,多半是看热闹、看新鲜的。

但李秋逸并不这么想,他觉得人生在世,不是每个人都能安享幸福生活的。社会处在转型期,利益的调和并不能让人人都心甘情愿,诉求得不到满足,有的人便会去诉诸法律,而现行的法律不尽完善,问题解决不了,当然就有了上访的事情发生。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这趟前来才会不虚此行。

带着这种思考,李秋逸与农协的几个老朋友来到了村东口的一户人家。看着身穿标有“某某法律院校”字样的学生们,这户人家热情的招待了大家。

说是人家,这里却只有一个人,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大爷。大爷姓江,是从四川成都来的,一口川音朴实无华。农协的一位干事拿出一些慰问品,递给大爷,大爷推辞了一下就收下了。大家听着江大爷的讲述,一边掏出本子记录,一边提出些与上访无关的建议,都希望老人能离开这个偏僻的村子,回去好好解决这个问题。

李秋逸却没有记录什么,只是全神贯注的听着。原来,老人家住成都市附近的卫星村。1998年,市政府扩展规模,江大爷家被划在了拆迁范围之内。本来拆迁有法可据,老百姓也积极的配合市辖某区政府的行政。可当拆迁完成之后,原来区政府口头许诺的补偿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房子没了,政府既不给补偿,又不给妥善安置,大伙就只能租住些他人的房子。更由于无法安居,乐业也无从谈起,江大爷家原来住着一百多平米的房子,现在一家三代,挤在一间租来的不足六十平米的蜗居里,两个儿子成天为了争取生活空间吵架,一家人搞得鸡飞狗跳的,甚是难堪!

不止是江大爷家,别的很多“拆迁难民”也过得十分局促。村子里的人天天去找区政府协商,可那边的答复就是,口头的许诺不具备法律效力,而当初答应拆迁,却都是大家白纸黑字签字画押的。

此事一拖就到了2000年,一些见过世面的局外人,建议乡亲们去告区政府,说是国家老早就出了部法律,专门供老百姓“民告官”所用。“民告官”,在当时的老百姓听来,那是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其实人人都想安安分分的生活,谁也不想趟这趟浑水,不是万不得已,谁也不想去状告“官府”。

但江大爷家的大儿子就不信这个邪,这两年来兄弟、父子之间为了居住的问题吵了多少次架,他已经受够了!豁出去之后,他向区法院状告区政府欺骗群众,法院却不敢受理,于是又辗转告到市中院,也是杳无音讯。期间大儿子还不明不白的失踪,江大爷不得已才想到了上访这条路,从省城告到了京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