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兽资料_凡之手记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中国上古神兽资料(1 / 2)

龙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负,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中之王,亦称"凤凰",其雄性叫"凤",雌性称"凰",总称叫"凤"或"凤凰"。据《雨雅.释鸟》所记载,凤凰的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是一个集众多动物于一身的神鸟,象征吉祥和永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它与龙并驾齐驱,被人们世代敬仰、崇拜,从而创造出丰富灿烂的龙凤文化。

据载,周文王时期,在陕西凤翔、岐山一带,就有"凤凰集于岐山,飞鸣过雍",自此周朝遂兴的传说。

据汉代刘项《列仙传》载,春秋时,有一华山隐士叫萧史,善吹箫,能以箫作鸾凤声。偶遇秦穆公之女弄玉,恰好弄玉也十分喜爱吹箫,知音相遇,喜结伉俪,住在凤台,每日由箫史教弄玉吹凤鸣之声,终于引来凤凰一群,箫史和弄玉双双乘鸾跨凤,升天而去。从此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故事世代相传,成为夫妻美满婚姻的象征。

唐安史之乱之时,唐时皇李隆基被迫出逃蜀地,长安邻近诸郡告危。雍城因年久失修,城墙坍塌,守城太守心急如焚,动员全城百姓筑以新城进行防御,无奈新城筑起就塌,无法筑成。

这一夜,天降瑞雪,皑皑一片。一只凤凰驾着祥云悄然落在雍城,在城西北角的三眼清泉边,引颈品饮清冽甘爽的清泉水,过后,踏雪绕城行走数里,一声长鸣,振翅而去。

清晨,有人将此事禀报太守。太守忙率人前往察看,果然有凤足印迹绕城一周,太守大喜,认为这才是新城理想的选址,忙组织人力筑之。新筑之城果然一牢永固,不再倒塌。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肃宗继位,为纪念凤凰栖落之地,遂将雍城改名凤翔,沿用至今

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瑞鸟,是四灵之一,百禽之王。《大戴礼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毛诗陆疏广要》释之云:"龙乘云,凤乘风,...众鸟偃服也。"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关于凤凰的生成,《春秋演孔图》中:"凤,火精。"《春秋元命苞》曰:"火离为凤。"也就是说,凤凰是五行中的离火臻化为精而生成的。

关于其形象,按照古人的描绘,凤凰类似孔雀,但又杂糅其它动物的特点。据《太平御览卷九一五》中描摹,凤凰头像天,目像日,背像月,翼像风,足像地,尾像纬,但所言抽象难明。另据《宋书符瑞志》中较为具体的说法,它是"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韩诗外传》亦云:"凤象鸿前而鳞后,蛇颈而龟尾,龙文而龟身,燕颌而鸡喙。"总之,是一种杂糅许多动物的特点,想象而来的飞禽。

凤凰色泽五彩缤纷,羽毛均成纹理,《山海经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礼,背文曰义,膺文为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的身体为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的象征。在生活习性上,凤凰不啄活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乱翔,非竹食不食,非灵泉不饮,非梧桐不栖。《说文》四云:"凤,神鸟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

凤凰之类的神鸟早在周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岐山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可能也是讲凤鸣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颇重凤鸟纹。

作为百鸟之长的凤凰,自然也免不了被神学政治家利用。它是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韩诗外传》中说:"得凤之象,一则过之,二则翔之,三则集之,四则春秋下就之,五则没身居之。"至于具体的陈述就更多了。如《礼斗威仪》中说:"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凤集于林苑。"《春秋繁露》上记载:"思及羽虫,则凤凰翔。"《春秋感精符》云;"王者上感皇天则凤凰至。"《史记》上也说:"四海之内感戴舜功,兴九韶之乐而凤凰翔天下。"总的说来就是,当君道清明,其政太平时,才能感动皇天,凤凰才会翔于天下。据说孔子时代,各国朝廷腐败,所以孔子感叹祥瑞的凤凰没有出现。

凤凰为百鸟之长,群鸟皆从其飞,这与人世君臣之道相合,故而"伦述图"中以凤凰喻君臣之道。历来君王,皇家之事物多冠以凤。古有凤车、凤邸、凤纸、凤盖、凤驾、凤辇等,皆市皇家或仙人所用,他人不能僭用。在龙凤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龙凤逐渐发生性的分化,龙专用于男性,凤专用于女性。而在传说或神话中关于凤凰的典故也是颇有数量的。但是秋乃小姐所说的凤凰能实现人的愿望这一能力倒是少有记载。应该又是秋乃小姐的创意吧

"麒麟"以"鹿"为偏旁,古人造这个词的时候,便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麒麟由鹿演化而来,但它又决不是鹿,比鹿多了一些零件和装备。据说它的身子像,也可以写成麇,古籍中指獐子。牛的尾巴,圆的头顶。却只有一只角。有的说麒是雄的,麒是雌的,形状被描绘得略有不同。但据说麒的开头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兽、仁兽,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大戴礼易本命》)这里的"虫"泛指兽类,犹如《水浒传》的英雄叫老虎,是"大虫"。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鹿本身便是兽中驯良者,有力、善跑,角有药用价值,肉能食,制成皮革亦很珍贵,大有益于人。传说中的白鹿尤有神性。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以鹿类为主,融合了牛、羊、马的特点。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

庆麟殿下,《恐怖宠物店》第五卷第一话《dual》出场,缠着足,完全是一副中式打扮

的小女孩模样的圣兽-麒麟,按照d伯爵的说法是在东方和龙、凤凰、玄武并称为四灵兽,

是地上所有拥有毛皮的动物的王,能选择君王,实现君王的愿望,但要以人民流的血作为

代价。

麒麟,是中国自古传说的仁兽,因为其是传说之兽,所以关于其形象的描绘古来极多。

《说文》曰:"麒,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麟,牝麒也。"《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

"麒,麋身牛尾,狼头,一角,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而流传至今较为普遍的说法是:麒为雄,麟为雌,麋身,马足,牛尾,一角,角端有肉。而其出身也颇不平凡,《春秋运斗枢》言"机星散则得麟生",《春秋保乾图》也称"岁星散为麟"。

麒麟作为圣兽,是所谓"四灵"之一,乃祥瑞之物,《礼记礼运》中:"山出器车,

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又"麟凤龟龙,谓之四灵。"为"毛虫之长"(《徵祥记》)、"毛虫三百六十而麟为之长"(《大戴礼记》),"寿千岁"(《抱朴子》)。

但是正如秋乃茉莉小姐在卷末的petcatalog所说的那样,现在人们一般说到的四灵兽,是指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和古时的说法有所不同。

关于麒麟的品德,古来记述颇为详尽,其中心不外乎仁。《说文》段玉裁注云:"状如

麋,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按何法《徵祥记》:"麒麟者……

许云仁兽,用公羊说,以其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也。"西凉武昭王《麒麟颂》曰"一角圆蹄,行中规矩,游必择地,翔而后处,不蹈陷井,不罹罗罟。"《宋书符瑞志》曰:"含仁而戴义,不饮污池,不入陷井,不行罗网。"讲的最全面的要算《说苑》:"含仁怀义,音中律吕,步行中规,折旋中矩,择土而后践,位平然后处,不群居,不旅行,纷兮起质文也,幽间循循如也。"总之,是一副仁厚君子的谦谦风度。

麒麟既身为"四灵"之一,与其它三种一样,和神学政治关系密切。古代典籍中有径

直阐述的,或者正说,如《毛诗义疏》:"王者至仁则出"、《太平御览》引《春秋感精符》:"王者不刳胎,不破卵,则出于郊。"又"王者德化旁流四表,则麒麟臻其囿。"或者反说,如《礼记礼运》:"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麒麟在郊薮。"也有陈述先史事迹以警策者,如《尚书》:"黄帝时,麒麟在囿。"

不过关于麒麟能够选择君王,也就是身为帝位的象征的这种说法并未见过记载,其实

在中国传说中,一般是由龙或鹿来承担此种重任的,这应该又是秋乃小姐自己的创造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