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兽资料_凡之手记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中国上古神兽资料(2 / 2)

而实际上,麒麟更为百姓所熟悉的,怕是"麒麟送子"这一文化事项。其源头当溯及

孔子。孔子和麒麟颇有缘分,孔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社会

动荡不安,传说麒麟见于郊野,为人所残,孔子喟叹麒麟"出非其时",所写《春秋》于

此绝笔,故《春秋》别称"麟经"、"麟史"。又传说孔子出生之前,有麒麟在他家院子

里口吐玉书,说他是王侯的种子,却生不逢时,这就是所谓的"麟吐玉书",从此便有了

称赞人家孩子的美称"麒麟儿",或称"麟子"、"麟儿"。如杜甫诗《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奇绝,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汉代,汉武帝曾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肖像,自然也是将麒麟与才俊之士联系了起来。稍后,又有"天仙送子"的传说,麒麟由原来的直接象征有出息的子孙,转化为可求子嗣的送子灵兽。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麒麟送子",后世,麒麟也因这两方面的意义而被人们奉为吉祥物,应用十分广泛。

小儿有金银打制的麒麟状长命锁,寄"麟子"之意。有以玉石琢麒麟,既为珍物,也

表达吉祥意义,以金石铸锻雕凿麒麟,也是如此,故宫慈宁门前便有鎏金麒麟。唐时官服

有麒麟袍,绣有麒麟的图形,清代武官一品补子徽饰为麒麟,可知其地位仅次于龙。

饕餮,这个名词最先见于史书《左传文公十八年》,书中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这里所说的"三凶"是指《左传》同年文中所说的帝鸿氏,少嗥氏,颛顼氏的三位不才子]

杜预曾注曰:"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但是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引用王述之的话"贪财贪食总谓之饕餮。饕餮一声之转,不得分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也,……盖饕餮本贪食之名,故其字从食,因谓贪得无厌者为饕餮耳。"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饕餮是古人对贪得无厌之人的称谓。

而在《神异经西南荒经》中记载;"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狠恶,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曰饕餮。"和这个记载类似的,在《吕氏春秋恃君览》中也有:"……雁门之北,鹰集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多无君,……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

这两篇所说的饕餮又成了性情残暴,好自相残杀的蛮夷族类。

不管是对人的通称,或是什么野蛮的种族,都与秋乃小姐所说的那种贪吃的生物相去甚远,这又是怎么回事?

同样是《吕氏春秋》,在《先识览》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提到饕餮是食人怪兽的记载,仅此一条,而且它所说的是周朝的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并没有提及此种生物的形貌,产地等等问题。

以饕餮为纹饰的青铜器,在很早就有了,商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也称兽面纹,图案并不统一,多有变化。有的象龙、象虎、象牛、象羊、象鹿,还可能象鸟、象人的;象龙的,一般是由两个侧面的夔纹合成,象牛、象虎的,也有两个侧面图形合成的。有饕餮纹的青铜器也有很多种类,有鼎,有簋这类的食器,爵这类的饮器,也有饶这类的乐器,甚至是钺这类的兵器,当然也有小件的饰品。

其中,商朝的三羊饕餮纹鼎,上面的饕餮纹饰是有角的羊,虽然仅是头部,却做工精致,细腻可爱,和秋乃小姐漫画中阿澈的小羊版非常接近。而饕餮这种食人的神话动物的形象,更生动的表现于著名的饕餮食人卣,它是立体的所谓饕餮,作蹲坐状,两只前足攫抱一人,正张开大口作吞噬状;同型的铜卣,已知有两件,一件藏于法国,而另一件则在日本。

那么饕餮作为吃人的怪兽,羊角是有了,而所谓的人面、虎齿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就不能不说到那本集种种异闻于一身的《山海经》了。

《山海经北次三经》中提到了一种名为狍枵的动物,"钩吾之山……有兽焉,起状如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郭璞注曰"为物贪,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羊身、人面、虎齿,这下可是全齐了,而且从《山海经》所附的图片来看,与《恐怖宠物店》第三卷,132页的那个恐怖版的饕餮蛮相近的,但是--它的眼睛却是在腋下……!!各位能想像到那是什么样的吗……

看来,秋乃小姐的饕餮,大概是以《山海经》中的为原型,并且参考了日本的那尊饕餮食人卣,综合创造出来的吧。呵呵……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吗!

此外,关于饕餮,还有人有一种更……的推测。

《左传》中曾说道,饕餮是缙云氏之不才子,而《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用了贾玄的话:"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也。"宋朝人罗沁的《路史蚩尤传》中记载,"蚩尤姜姓,亦炎帝之苗裔。"而罗沁在《路史蚩尤传》的注中更是写到,"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

呵呵……有没有被吓一跳呢??

按照上述说法,饕餮=缙云氏之"不才子"=蚩尤,蚩尤--就是传说中那位与尊敬的黄帝陛下轰轰烈烈大战三百回合的蚩尤呢,非常不可思议吧?

中国不愧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神秘古国啊,未解的迷还真是多……难怪秋乃茉莉小姐要把主角d伯爵设定成中国人了。

独角兽"应是獬豸。《述异记》上说:"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并说,上古时候皋陶管监狱时,对有怀疑的罪犯,就让獬豸去辨认,凡是用角抵者就是真罪犯,不被抵者为冤案,放之。

《神异记》中也记载有:"东北荒中有兽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名曰獬豸,一名任法兽。"过去设监狱均在城市之东北部,因獬豸出自东北大荒中。

执法者以獬豸为标志在汉代就有了。

据《后汉书舆服志》云:"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其(冠)梁上刻木为豸角,碧(绿)粉涂之。"说明獬豸这种兽是仁兽,不仅能辨别出罪犯,而且还能认出两打架者中谁是无理者,确实代表了公平和正义。

正因为獬豸代表了公平和正:所以法院的法棰采用獬豸头形獬豸槌一槌定音,表明公平的裁决、正义者胜利。

天禄、辟邪

天禄、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种兽,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禄。古人把它们对置于墓前,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座骑。

天禄又称"天鹿",也称"挑拨"、"符拨",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天命"和"禄位"有关。

天禄,传说中动物名。代多雕刻成形以避邪,谓能祓除不祥,永绥百禄,故称为天禄。《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锺四,及天禄虾蟆。"或作天鹿。"

辟邪,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似狮,有翼。《急就章》说:"射魃辟邪除群凶"。颜师古注《急就篇》云:"射、辟邪,皆神兽名",多仝天禄,(又称天鹿)对举。《十州记》云:"聚窟州有辟邪天鹿"。

辟邪和天禄是汉代沿起的镇墓兽,辟邪头上单角,天禄为双角,两者似狮,古人认为狮虎凶猛,可除凶祟,所以用这种神兽来看守阙门和神道。造型上,辟邪比较细长。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又名烛阴,也写作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今文化史家认为,烛龙为北方龙图腾族的神话,其本来面目应是男根,由男性生殖器蜕变而来。其产生晚于女阴崇拜时代。《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龙赦只。"《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白泽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兽名。传说黄帝巡狩,至海滨而得白泽神兽。此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故帝令图写之,以示天下,后用以为章服图案。唐开元有白泽旗,是天子出行仪所用;明有白泽补,为贵戚之服饰。晋葛洪《抱朴子.极言》:"黄帝......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云笈七》卷一百引唐王《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一一六引《瑞应图》云:"黄帝巡于东海,白泽出,达知万物之精,以戒子民,为队灾害。"

一.重明鸟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其形似鸡,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旧时新年风俗,贴画鸡于门窗上,实即重明鸟之遗意。晋王嘉《拾遗记》卷一:"尧在位七十年......有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又眼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贻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象也。"

二.三青鸟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传说为女神西王母的使者,共三只。又称三鸟。本为多力健飞的猛禽,后渐传为娇弱依人的小鸟。汉代画像砖上常见于西王母座侧。《楚辞.九叹》:"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洪兴祖补注:"《博物志》:‘王母来见武帝,有三青鸟如乌大,夹王母。‘三鸟,王母使也,出《山海经》。"《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又《大荒西经》:"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一名小,一名曰青鸟。"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五:"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又,诗词中常借用指相思爱情的使者。唐李白《相逢行》:"愿以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三.比翼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又名鹣鹣、蛮蛮。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山海经.海南经》:"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又《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唐自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鲁迅《准风月谈.谈蝙蝠》:"有情的愿作比翼鸟儿。"

四.三足乌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称金乌、阳乌。省称三足。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青鸟。汉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三足乌,即日也。"宋陆游《月夜短歌》:"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

五.九头鸟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不祥怪鸟。产于南方。又名、鬼车鸟、奇。传说它色赤,九首皆能鸣,因被天狗啮去一首,常滴血,所遭之家,必遭灾祸。其传说起源甚古。《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现),色赤,似鸣,而九头皆鸣。"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正字通》:",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见火光则堕。"鸺,猫头鹰的一种。宋梅尧臣《古风》诗:"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遗天狗从空投。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