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预想的热烈的欢迎,情况发生了突变:拒绝入内。
刘邦看着樊哙。樊哙一时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局势很微妙,也很危急。必须迅速做出决断。
刘邦平静地把他的这群追随者分成二组。一组担任侧后的警戒,另一组准备应对城内可能出现的攻击。
然后,他看着城门,沉思着。
在城下停留总不是办法,更不能在这里过夜。但是退路在那里,情况不明。
沛县城的城门紧闭。
也看不见一个人在城墙上露面。一切都显得诡异。
午后的阳光毫无表情地在这个县城的上空照射下来。
何去何从?
城外的客人心怀犹疑,城内的人们内心恐惧。
在这平静的死寂下,城内却上演了惊心动魄的生死之剧。
会议结束,深悉县令募兵目的的萧何,从会议室走出来时示意有话对曹参说。他们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萧何说:现在得做好应变的准备,以防万一。
当樊哙去寻找刘邦后,沛县令的心里渐渐回过味来了。这群地头蛇们并不是善类,难道他们会愿意接受控制吗?平民百姓都不愿意服从他的命令,那么这些亡命之徒岂会听他的指挥?
他猛然惊醒,心中升起一阵恐惧,很快传遍自己的每一根神经,他感到危险在逼近。
他对自己轻信萧何等人的话语而轻率做出的决定后悔了。他也发现了萧何等人用心的险恶。
他被人当猴耍了。他实在太年轻,政治上毕竟还不成熟。玩政治并不是谁都可以,那是需要天赋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既然已经成为事实了,只能借势利导,而不是纠正错误。可是他没有找到可行的对策,却一错再错。做出了背信弃义的举动。下令关闭城门,禁止通行。并密令搜捕萧何、曹参,准备杀之灭口。
萧何心里总觉得隐隐的不安。于是便和曹参去外面散步。突然城内的人们慌乱地奔走,曹参便拦住一位行人问怎么回事。说:县衙下令关闭城门,禁止任何人出入。
萧何敏锐地感到,情况有变。说:立即出城,一分钟都不能多留。
已经没有机会了。城门有兵守卫了。
萧何拉着曹参向最近的城墙走去。趁着衙役们还没有来得及布防,他们从堞阙处缒出。
刘邦带着兄弟们兴冲冲地回来,可是却吃了闭门羹,不要说迎接,连城门都进不去。并暴露在了危险的野外,没有依托,也没有供给。可以说处在了绝地。
刘邦在紧张的思索着。可是他却显得若无其事。眼睛只是看着前面的城堞。似乎那里会有一个奇迹出现。
奇迹确实出现了。
有两个人仓皇地缒出城墙。刘邦立即让二个弟兄过去查看,其他人全神戒备。
萧何和曹参来到刘邦面前。
萧何说:乘现在沛县城防空虚,兵力不足,立即攻占,作为立足之地。
是的,没有退路。
可是这群在山中躲藏的流窜之徒,根本就不具备作战攻城的能力,如果让他们打打群架,拍谁板砖,估计绝不含糊,要他们攻城野战,简直不可思议。
但是,退无可退,这座县城必须占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攻。
当然,强攻不行,智取或许可能成功。
稍顷。
刘邦从身边一个衣衫烂褛的兄弟身上撕下来一块布片,拔剑刺破中指,用血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意思是说:各位父老乡亲,天下百姓深受暴秦的欺凌日久。如今你们为沛县县令守城,实在不合时宜。诸侯已并起反秦,他们攻破县城,就会屠杀你们。如果现在协力诛杀县令,共同推举一位有声望的人为首领,响应诸侯,就会保全家室。否则,父子全部被屠杀,实在不值得呵。
然后捆绑在箭杆上,射入城中。
现在,将主动权交给你们。也把选择权交给你们。由你们自主做出决定。
人的一生中,有权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决定的机会不多,因此应该认真把握。往往是别人或是社会早已替我们做了安排,并不征求你的意见或是在意你的心情。我们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服从,以至于顺从,然后,随波逐流。所以,现在能够由自己做出决定,应该说是很幸福吧。
就这一箭之功,沛城不攻而下。
父老杀沛令,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沛城和平解放。
这可以看做是讨伐暴虐的秦王朝的第一封檄文。
他首先考虑的是父老百姓的立场。所以全篇都是为父老百姓谋出路。因而可以说,深入人心。
因此,这封箭书,不但达到了攻占城池的作战目的,而且左右了整个反秦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说,是刘邦式政治模式的初步实践。于是,在以后的战斗中,他将这一斗争艺术反复改进,运用于实战,复制,复制,再复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奇效。以至于影响到这块大陆未来的发展。
这不是传奇,也不是神话,这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