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_杨贵妃的传奇一生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八章(1 / 1)

第二十八章

周子谅保身己见,在杨玉环未现形或逼不得己之前,也不会出此下策,掐指一算,时辰已到,紫微星辰果然如约而致,照射在杨玉环所坐的椅子上,别人虽瞧不见,不过周子谅双眼涂了牛眼泪,得以见人所不能见。

杨玉环觉得全身一凝,四肢百胲仿佛被铁链附住一样,全身上下都不能动弹,热气从心底升起,全身冒起汗来,尾间蠢蠢欲动,似要生出一条尾来。周子谅见罢大喜,心道:“有紫微星辰助我,你今日还不死。”正值高兴之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紫微星辰忽然转移,就在一瞬间消失不见。

按理来说,紫微星辰照射杨玉环所在的位置不会短于半个时辰,为何短短的一盏茶时间不到,竟突然消失了。周子谅已来不及想这事,总想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若现在放过了杨玉环,恐再也没有刺杀她的机会,一时间铁了铁心,欲与杨玉环同归于尽。

周子谅挥剑朝杨玉环刺去,忽见四周雾气大盛,并扑天盖地而来,整个坛上一片漆黑,竟然瞧不见任何东西。周子谅大惊:“杨玉环明是狐妖,天意为何向着她。”精神一下子迷离,有如痴呆,一阵乱砍乱叫,桃木剑胡乱挥砍,连他自己都不明白在做些什么。

浓雾之中忽然一道冷冷的刀光一闪,便听杨玉环惨烈的大叫,有倒地之声。这声音痛彻心菲,顿把唐玄宗惊醒过来。唐玄宗连忙大喊:“护驾,护驾。”李林甫,杨国忠,杨洄等人围讯赶到,连忙召集御林军冲上坛来。

天喜弄人,竟在此时狂起一股大风,将雾气吹的无影无踪,四周得以重见光明,唐玄宗四顾一望,便见杨玉环倒在地上,用力按着肩头,鲜血狂溢,嘴辰朱红不见,一片苍白,那叫一个心痛,怒喝道:“把这个逆臣贼子给朕抓起来。”周子谅还糊里糊涂,就被压倒在了地上。

唐玄宗扶起杨玉环大喊:“快请太医。”钟神秀连忙应接:“臣在此。”上前一看杨玉环的肩头,神色一变:“娘娘被利器所伤,血为黑色,利器有毒。”唐玄宗命人拿来桃木剑一看,剑锋沾有血迹,便命人去查是否有毒。

可想而知,即使桃木剑上没毒,也一定会变成有毒,桃木剑并非利器,何以能将人肩头砍杀,况且浓雾之中闪过一道刀光,这是杨玉环事先准备在衣袖中的短匕。匕首上涂了毒,事先已经服了解药,毒性不会扩散,只是伤口遇毒变黑而已。

唐玄宗看到杨玉环受伤,什么理智都没有了,命令将周子谅乱棍打死,可怜周子谅,虽大呼冤枉,却也回天无术,夹头夹脑的被打的血溅高坛,顿时晕了过去。张九龄虽事先与周子谅说好,万一事败,张九龄尽量避身事外,不要牵扯进来,可是看到周子谅受刑之惨,何以忍耐得住,跑到高坛,跪呼道:“皇上……”本欲求情,可临危却讲不出一句求情的话。

过了片刻,周子谅绝而复苏,手指杨玉环大骂:“妖孽……”又是数棍迎头痛击,哪里还留得住半口人气。张九龄痛心之极,眼中溢出泪来。唐玄宗瞪了张九龄一眼:“张相国,你看你所引荐的,都是些什么人。”说罢扶着杨玉环,离坛而去。

张九龄泣不成声,用手去碰周子谅的身体,已没有了生命的气息,看向手心,血迹斑斑,不免心中一颤。看到周子谅紧握左手,似乎抓着什么东西,扒开一看,竟是一张染满鲜血的黄纸,纸上写着四句谶文,总共二十个字。

张九龄一看这四句谶文,顿时想起昨晚周子谅跟自己所提关于尹喜旧宅的事情,心想:“子谅昨晚跟我商量,莫非就是以这四句谶文欺骗皇上,料想皇上看了这四句谶文,绝对不会再宠信贱人了。”他曾经一口拒绝做欺骗皇上的事情,可事到如今,不想看到周子谅白白的死去,也便铤而走险,何惜一死。

裴耀卿和杜进闻讯都甚是痛惜,把周子谅好生安葬。张九龄本欲与他们商量,忽想欺君之罪,罪莫大焉,宁愿自己一人铤身犯险,也不想裴杜二人陪着送命,所以把谶文之事瞒住,对他们矢口不提。

随着周子谅的死,杨玉环伤势的愈合,这件事情很快就被掀过去了,张九龄也就趋着这时机向皇上进言。唐玄宗本因他忠直,大加赏识,至周子谅之事后,也不免冷淡起来,问道:“张九龄求见朕,不知有何要事。”

张九龄道:“微臣知所荐非人,惹得皇上动怒,一直因此事自责,特来向皇上请罪。”唐玄宗还是第一次听到张九龄认错,本来有气,也是消了大半,说道:“这些事情都过去了,张相国何必再提,朕早已将他忘怀,也没有怪相国的意思,相国以后可以不必提了。”

张九龄道:“谢皇上隆恩,微臣感激不尽。臣昨夜得玄元皇帝托梦,不知皇上也曾梦到否?”唐玄宗一听老子,顿时来了精神:“朕不曾梦见,相国有幸梦见玄元皇帝,他老人家可有指示。”这才想起让张九龄起身。

张九龄道:“玄元皇帝与微臣说及一事,微臣不知当不当说,恐招人话柄,说微臣妖言惑众。”不知何时,嘴也学刁了。唐玄宗对神怪一事最是痴迷,特别是对老子更是祟拜,忙道:“但说无妨。”张九龄道:“玄元皇帝梦示微臣,说在昔日骑青路路过函谷关,曾留下一块石碑,上刻有碑文,正巧应证本朝兴衰,让微臣前去取来献给皇上,只要皇上按照碑文上的指示治国,便可保大唐江山千秋万世。”

唐玄宗大喜离座有:“此事当真!”张九龄磕头道:“微臣所言句句属实,不敢有半句欺瞒!”唐玄宗连呼两个“好”字,便下旨遣使往尹喜旧宅往取录符。使者前往,果觅得一块石碑,长三丈,宽四尺,重达两千多斤,由十八匹马才拉回京师,石碑上刻有二十个符号,却不是唐文字,多半人不懂其意。唐玄宗命懂得古文字的史官前来翻译,书写下来,共得二十字。

唐玄宗对这件事情特别的重视,即使是史官翻译,也都一直在旁作陪,一听史官翻译了出来,便亲自取来一看,但见这二十个字为:“燕市人旨去,函关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看完这二十个字,唐玄宗的脸色顿时凝固下来,笑容还来不及退去,已是满脸怒容。

谶文的第一句是指安禄山造反,第二句是指哥舒翰兵败失关,第三句是指马嵬驿,第四句是指杨玉环自缢。这乃世人皆知之事。不过当时的人并不知道造反的是安禄山,守关的是哥舒翰。光听表面意思,是指大唐江山有人造反,反军攻入函谷关,第三句未解,致于第四句就再清楚不过了,明明白白的指杨玉环。谶文当中,只有第四句指名道姓,用意很明显,之所以有人造反,一定跟杨玉环有关,虽是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足以诛人九族。

杨玉环从小识字,自然也懂得谶文的意思,她恰巧在旁,看罢容色大变,连忙跪倒在地:“臣妾冤枉,皇上明察。”张九龄借此加油添醋:“此乃玄元皇帝所遗谶文,乞能有假,请皇上三思。”杨玉环道:“定是有人故意栽赃嫁祸,欲害妾身,妾身冤甚矣。”张九龄也不示弱:“难不成玄元皇帝故意遗书,只为害一千年后的杨妃娘娘不成?”张九龄早有预谋,辨博起来自然有理有拒,累得杨玉环没法,只得口称冤枉。李林甫,杨国忠,杨洄等人纷纷替杨玉环求情,大多为冤枉之语。

唐玄宗将信将疑,又无法一时决定,命人将杨玉环和张九龄一同押入天牢,头脑里只是翁翁作响,什么也不想管,回到御书房,倒头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真是烦恼的很啊。

杨玉环还是第一次知道天牢是个什么样子,潮湿阴暗,酷似阴曹地府,哪里是人呆的地方,简直一刻也呆不住,见张九龄端坐在对面铁牢里,神色镇定自若,面容似有嘲笑意,不禁道:“张九龄,本宫一向认为你是忠诚,不想把你怎么样?为什么你偏偏要跟我过不去,设下毒计来害我一个弱女子?”

张九龄冷笑一声:“你也算得上是弱女子,恐十个壮汉都不及你分毫,才过几天,难道贵妃娘娘已经把周子谅的事给忘了?”杨玉环道:“你乃外臣我是内妾,井水之不犯河水,是你们欲害本宫,本宫不得已反击,难道本宫什么都不做,等着被你们所杀不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