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不该再将焦点对准“天下第一”之类的情节了。现代的体育,科学地证明了,一个人的竞技状态,至多达到世界一流,而不能是世界第一。他旁边,总有一群同等水平的对手,即使他这一次战胜了所有对手,也不足说明他凌驾众人。意大利夺得了世界杯,也不是实力超越了诸国,运气才是更重要的原因。诸行无常、盛者必衰,既便达到了第一流状态,也需保持,并且终有下滑的一天。法国队的实力下滑了,齐达内老了,可这不表示没看头了,壮士暮年,亦具可写的精彩之处。今年的世界杯,意大利成不了独角戏,法国、巴西、德国乃至每一支参赛球队,沿伸自预赛就被淘汰的中国队,都大有可书之处。所谓精彩,只在过程,绝非一个生硬的结果。世界杯举办了十八次,却不能用十八个夺冠的国家名字概尽,其中充斥着每一支球队甚至是每一个球员、每一个参于世界杯工作、每一个观看世界杯的观众的悲欢执着、笑骂歌哭……它属于全世界。同理于武侠,我们须要博大,我们须要深刻,我们须要客观的生命之本相,而不是舞*秀一个杨过、楚留香,也不是以智勇强压他人又缺乏说服,更不该是违背人性之真实,只求迎合大众的天花乱坠。若要加以人为主观,也该一除好胜自满,谆谆善诱,既切中人性阴邪之根,又引以救治之方。侠之本色,微至良劝琐碎小恶,洪如棒喝济世大道,在武侠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发挥个淋漓尽致!而今之世,满是欺诈丑恶,只见“武侠”遍布,何以对人性却无半点良益?
所谓英雄,通常也不能笑到最后。《三国演义》塑造了公认的智慧人物形象“诸葛亮”,亦没能助蜀统一全国。而卧龙先生的武艺,也稀松极了。怎么在武侠小说作者的笔下,轻易就能产生统一江湖、技压武林的顶尖霸者?既是智谋惊人,武艺也跟着一起惊人。莫非是这帮作家的才学,竟能胜过了罗贯中?
点到即止,这才恰到好处。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高明在收放之间。庸人苦读大师作品,将其精华放大提升,改头换面成了自己的东西。以为这样一来,自己不但是大师,甚至比大师还大师!假设此为烹饪,食物早已焦糊变味;假设此乃栽植,花木亦已凋落败死;假设此是医疗,病人更是遭了飞来横祸。别以为是文字,所以安然没事,其所散发的腐味,是对精神的剧烈摧残。文学(特别是武侠)受人轻视,全仗了这种无聊文章的过分活跃。
第四,活。
文章贵活,一句老话,真纳闷大家就做不到?只见满天星斗兼一轮明月,那华灿,那美曼,试问若少一太阳,如何该好?所幸所不幸,历来文坛可自身发光的大师,虽不太多,但也不算少,才养得那么一大群人借得光源,明媚照人。
这回该说下《英雄志》、《昆仑》了,两部在当今武侠界造成轰动效果的作品。但注意,这“轰动”仅在武侠界,还不算文学界,更不算整个社会的关注。原因很简单,模仿,抄袭。由古至今,自武侠小说一路写来,凡成公认经典,皆为他们的光源。
这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李国文称为“文学手淫”,但仍是有人趋之若鹜。
台湾,孙晓。书中早注明了,但即便不加注明,我也睨见了作者籍贯。虽是武侠,但那种说不出味道的叙述风格,含藏着一股台湾创作的感觉。这种感觉,难以谈上好或坏,就本人来讲,微持排斥态度。对于任何带有地方或时代色彩的创作,我都微持排斥态度。因为,这有点自我展销炫耀的成分,对一些成型的事物进行加工,而不是从人之本性出发。
想当初北京求学,学习电影艺术。有老师给我们看香港武侠片,并说其中有一些香港电影特有的情愫,是你们难以理解的。言下之意,仿佛是要努力拜学,方可获知,眼下的知识却还不成熟。我有点不爽,因为感觉被人踩在脚下。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在近段时间观看《东方不败》时,忽然颇有感悟!那种香港作品所表现出的人生观,我逐渐了解到了,并引起了共鸣。
但那又如何?香港武侠电影已属历史,不再吸引眼球了。他自展现他自己的性格,但已经引不起关注。斯皮尔博格的经典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也反映了真实战场,但那又如何?新片不断冲击,早被刷掉了。如今这些所谓经典带有特别情愫的影片,除了在少数业内人士中仍称不朽,对社会大众来说,就什么也不是。但这不能说大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每个群体乃至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内容,我不来关注你,是我的权力与自由。我不了解你,你不是也照样不了解我?于我而言,不了解香港片,但又有谁来了解我?我也觉得自己的小说带有自我情愫,你们全都不了解,也只能笑笑了之。社会上所谓的专家学者之类,不过是将精神扑到成型的经典上,了解的比一般人更透,但有一点,他们自身没有创作能力。而漠视他人的内心感受,摆出一副我懂专业知识的架势来,我以为,其本身早已远离创造艺术的初旨。
所以,当你看不懂某个公认经典的作品时,无需担忧。因为它虽然不朽,却不属于你目前的世界,何必因为它是别人的心血集成,就必须成为自己进步的阶梯,此路已岐。若能看懂某类经典就算了不得的话,世上的大师未免就太多了。唯是,对于真正有原创能力的大师,即便已不为人理解,仍然值得尊敬!
似乎扯远了,但言之有物,想必不会惹人乏味。《英雄志》是去年、前年断续拜读的,似乎到现在还没写完。而在我眼里,它早就完了,消沉殆亡了。借《感于武侠2005》中的话一言以蔽:孙晓越写越是粗滥,之前的牛皮太过哄哄,难以收局。
书中三大主角,伍定远、卢云、秦仲海,我都不喜欢,伍的奇遇武功太过荒诞,卢的形象就是复制他人,秦的光芒则便扯开了喉咙烂吹。我欣赏那两位剑客,卓凌昭、宁不凡。或说,应是局部的卓、宁。卓凌昭在神机洞杀怪物的傲然,宁不凡在孩提时代表现出来的睿智,至今仍深刻我心。尤其是宁不凡,人物写得好,名字也取得好,宁死不凡,当真痛快极了!乃至二人出剑对决的一场,也算是写的精彩,可惜,已落入抄袭,对象是《陆小凤之决战前后》中的西门吹雪、叶孤城。不需多证,有心者自可翻卷揣察。不过一个写的干净利落,一个写的较为亢赘,招式太多太繁琐,卓之剑芒,更是败笔(比之后来的“神剑擒龙”,此败仅算小败)。孙晓叙事,开头是极漂亮动人的,然后渐入平庸,再接下来,不客气的讲,简直令人作恶。那语言运用效足了金庸,那意境描写又狂学古龙,封面所书“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惟有英雄志”,不配。那种文人上了境界,所散发的独有之气,《英雄志》中有,有那么一点儿。然文章巨长,何以组成?答曰:有三,一乃自以为是、没完没了的口舌辩论;二乃抖过时包袱。所谓过时,是指包袱尚未抖开,明眼人已料见了货色;三乃抄袭,对象偏重于金庸。
《英雄志》最大的毛病,在于犯了“意淫”。相比之下,《昆仑》虽也同样“意淫”,但最大的毛病,却是“逞汉字之所长”。当然,《武侠版》小说几乎全是“逞汉字之所长”的。大凡世事,利弊并存,《昆仑》亦有它的好处,拜读凤歌辛苦拼织的篇章,单从文笔来说,于我的写作颇有裨益,在此谢之由衷。
但凤歌取名的功夫令人不敢恭维,俗。俗不等于不好,可俗不出水准来,就铁定不好了。读过《昆仑》的朋友,回味一下还能记住的几个名字,我也不例举,彼此心照不宣了。很遗憾,说句难听的话,除了文笔佳妙,《昆仑》便所剩无几,偶有亮点,细细一品,必有源头,不属凤歌。比如开篇时,小梁萧和梁文靖遇上萧千绝,萧千绝划下道来,小梁萧抓其言语漏洞,欲要逃跑,却被迂腐的父亲拒绝。眼见父亲打不过对手,立即出手偷袭,被识破,又大耍嘴皮子。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主人公的机灵个性,人物出场描写的功力很到位,但很可惜,这些功力和凤歌没一点关系,属于金庸。
――吾观近日之新剧,非新剧也,皆老僧碎破之衲衣、医士合成之汤药。(李渔《闲情偶寄》)
此句极妙,至今仍然见血,仍然能令无数所谓名家脸上发烫,凤歌更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佼佼者。时代在进步,现今的武侠可以继续刀枪棍棒,但必须开始注重科学性。《昆仑》中算术的功能太过夸大不说,一但遇见难题(为了突出可看性,作者往往会为难题添油加醋),明明解决不了,就来个“瞒天过海”混过去。这伎俩玩的最漂亮的无疑是金庸老师,凤歌同学既然读书认真,自然也就学习彻底,一出招能带上精妙,也能同时能带上拙劣。如《颠倒五行》一节,出现了用蚩尤毒树所制的五行散,为了体现毒性强烈,作者费尽浓墨的描写一通(请看原著),让人产生感受:一旦中毒,就只能快点吩咐遗嘱了。可是主人公梁萧中毒后的解毒,是何等的轻松潇洒啊,不妨抄下:梁萧猝然一惊,脑中似若黑夜之中劈过一道长长闪电:“天地万物,不离阴阳!五行散也是万物之一,怎能跳得出阴阳……”想到这里,若有所悟……然后,毒性尽解。我不知道读者中有几个精于医道,若有,看到这么文笔美妙的句子,结果多半是会吐血的。这不是个别现象,只是本文无暇独谈《昆仑》,省略了。
无独有偶,《英雄志》中也有关于算术的情节,卢云所悟的线条定理,竟和世界著名数学家不谋而合。然这种终属噱头,无关大雅。
凤歌在受武侠版编辑采访时,给自己的作品评了……???75分,这分数可能记错了,但相差不远。若由我评,冲着“武侠”二字,我只好说离题;冲着文笔,至少90分以上。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凤歌的另一句话,也许凤歌只是随便说说,我却颇有想法,这话是:我本是写科幻的,后来转写武侠……原来,在作者心目中的武侠,仅是一种形式罢了!只要参照前辈,侦探、言情或其他,所有类型,凤歌是不是全部能写?依他的文字能力,我相信,能。但我一点也不喜欢,他终生勤于斯而不闻其道!所有一切,都可概之一字:死。
两部小说做个总结,《英雄志》是一锅麻辣浓汤,料理非山珍,既海味,盛足之极,却是一古脑儿地尽数填入锅中。所炖之火,亦非纯青炉火,是干柴烈火,越烧越旺,也不抬头看看上面到后来已经滚烂了。《昆仑》则为一锅清汤,这“汤”字尚待考究,或换“水”字更准确,一锅清水浮着几根叶子,客人应惊问:此水真清!用来净碗筷,还是洗手脸?服侍该详解:皆不然,此水非水,乃茶,水源取之珍贵,焙之小心,君请细品,方知妙韵!客人再叹答:既如此,一杯足矣,哪用这许多?非但成了解渴之物,亦要将人涨死。
诚然,不论意淫也好,逞汉字之所长也罢,金、古两位大师皆是同犯,但在这个“活”字上,两位大师确实做到了,而且做的很漂亮!孙晓、凤歌,用心至诚,毋须怀疑,我拿他们的过去时挑挑擢擢,站在为人处世的角度,是恶劣的。也许这是一个借口,我仍要说,我是站在全武侠的大局论事,谁叫他俩的东西突出呢?何况,我的目标对象是《英雄志》、《昆仑》,而不是孙晓、凤歌。他们是活的,又会有新的作品出来,创造,毁灭,再创造,再毁灭,一而再,再而三,然后继续再接再励,将来他们的境界,如今殊不可料。
第五、影视届
武侠一直是影视届的热门题材。虽然事实上,真正的好片凤毛麟角,可群众热情始终不退。比方说,张艺谋是大导演,谁都知道他拍过《英雄》、《十面埋伏》,可他还拍过什么呢?请随便再报三个片名出来。我估计就这么个常识问题,能噎住好一批人。这一斑可见的问题有很多,比方说,虽然《英雄》、《十里埋伏》果然不佳,果然庸俗,成了公认,那么,张艺谋借以成名的经典大片,又是怎么样的不俗?这问题无疑能噎出更多批人。原来,公认庸俗,竟只是人云亦云罢了,然俗片竟能炒作到路人皆知的地步,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对于武侠的了解,实在太缺少!
我再次离题,先对“武侠”做个名词解释。词典说:精通武艺的侠客。这简直有点不知所云,基本让侠友所认同的讲法是“以武行侠”,以武功去做一些侠义正直的事情。可仅是这么简单,武侠哪还有这般动人心魂的魅力?九阳的朋友,也许还记得我当年的九阳鉴名:武侠啊武侠,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武侠?我陷入了迷惑……现在,就对自己,对大家,做个回答吧。武,解释为“武断”,侠,解释为“善性”(人之初,性本善)。人们在社会道德的约束之下,通常会变得不“武断”,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而在勾心斗角里,普通人的“善性”亦会拢缩,甚至消失。社会规范有统一性,更有约束力,却缺乏人性。所以,总有人会去试图打破这种规则,不顾世俗陈理,武断去做那些真正算是善性的行为,将这种行为原以全貌的用文字构写出来,这就是我眼中的“武侠小说”。当然,给这些过激的行为,做一个现实背景,显得很别扭,所以必须虚拟一个环境。将时间和人物放在古代,只是让故事演绎地自然些罢了,主干末节,须分清楚。
纯属个人看法。也许,曾有哪位前辈所见略同,也许,没有。但这不重要,若没有,今天就算已经有了。很抱歉,我没功夫谦逊,就要自己给武侠做个主观定论。若看我不爽,就请忍耐着点。因为,我也看社会盛行的所谓武侠十分不爽,最后也只能忍耐着……
中国武侠影视,和文学一样,趋于商业庸俗了。我不知他们和韩国影视有什么合同计划,看着近来的大片《七剑》、《无极》、《神话》……都加入了韩国人,我不是抗韩,只要片好,加日本人那也无妨。可惜,片烂。不管明星如何伟大,即如成龙者,牵上武侠,立即落入俗套。原来,大家仅是坐享其成罢了。(此语略有不妥,比如成龙,他坐享的不是别人努力的成果,而是自己以前的)。而“坐享其成”四字,几乎就是武侠影视的特色,凡是书中经典,无一不被搬上银幕翻拍烂拍个没完没了。当然,独树一枝的作品还是有的,除了上文提到的香港武侠电影,还有李小龙,及部分的成龙、周星驰、李连杰作品(全有抄书之处)。所例难免遗落几个,总之凤毛麟角。至于张纪中的金庸剧,唉,怎么说呢?张纪中本人应该不是人渣,但为势所逼,所拍作品之恶劣,当归粪渣作品。
尾声……
发现心里还是很乱,很烦。老子有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理是不可以道述的,名称也不可能成为永恒。当我随心而发一路写下,也许,你会说好,也许说不好。看完就值得我满足了,没更多要求。本文并没有一个明确主题,杂七杂八地说了一堆,却没有也没法将自己真正的意图表达出来。起笔时感到身心疲怠,收笔仍感到精神苦抑不堪。为了什么?洒脱些,放开些!何必自找烦恼?罢了,或许这些只是口号,讲讲而已,这世上没几人能做到吧,反正我不行了。沉溺武侠,纵然痛纵心扉,也胜过无滋无味好几倍……
也许,接下来,还有《感于武侠2007》和原创作品。请相信我一件事,金古虽不愧大师,不愧为开拓者,但武侠未被写尽,仍有极大的上升空间……有心无心,或多或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