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委婉背后的真相,应付好了才能从容处世_听懂暗语,读懂人心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章 委婉背后的真相,应付好了才能从容处世(1 / 2)

01、中国式的“含蓄之美”

中国自古以来推崇含蓄美,不喜欢过分直白。这也算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结。

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来说,含蓄已经成为美的评判标准。中国的诗词喜欢营造意境,专于“炼字”,用精练的文字表达无限的意境,“推敲”的典故也源于此。很多诗人以诗文浅露为俗,讲究句中有句、句外有句,诗文要饱含耐人寻味的深意。这就凸显出含蓄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也不像西洋画那么写实。曾有人批评中国画毫无章法,其实这恰恰是中国画的珍奇所在。中国的画家喜欢按心境随意抒发,追求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体现无尽之韵味,称得上含蓄。画是艺术品不是照片,看画的人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一幅画太实了反而会失去意境,水中月、镜中花才会让人无限地遐想。中国画有一种很典型的创作方法——留白,虚虚实实,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意境。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类主题,“香”怎么画?“踏花归来”又如何表现?按中国画的技法,不用画什么大场面,只要画一匹马,马蹄上沾上些花瓣,蝴蝶围着马蹄转,“踏花”有了,“香”也有了,颇显含蓄的真谛。

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中国人也十分“含蓄”,这和我们推崇的道德教化有关。华夏文明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国人过分守“礼”,假如一个人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被看成“离经叛道”之徒。因此,中国人习惯了低调谨慎,喜欢“含蓄”地为人处世。除了儒家学说,道教和佛教的兴盛,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佛教和道教都提倡“参悟”,追求一种意境,不喜欢太过张扬,不喜欢与人冲突,不喜欢举止外露。这同样也造成了中国人说话不喜欢明说,喜欢让对方领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蕴藏在行为之下,说话的时候讲究“留白”,以含蓄为主。就拿中国的父母和子女来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现在,子女都很少对父母直接说出“我爱你”,而父母听到这样的话后就算很开心,也会觉得有些害羞,往往不知该如何反馈。父母和子女之间尚且如此含蓄,更何况是其他人之间呢?

西方人向来追求个人主义,崇尚自由平等。他们更喜欢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于别人怎么想不会考虑太多,不满就是不满,反对就是反对。而中国人说话经常指东打西、迂回婉转,不习惯这种说话方式的外国人听了,可能就会闹笑话了。

我有个同学,在一家外企工作。有一天公司里的外籍主管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到了午餐时间,这位外籍主管邀请他一起用餐。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主人这么说了,客人总是会推托一句,比如说“我刚吃过”,或者“我家里做着呢”,然后主人又会再请一次,客人才会半推半就地入席。可是,我的同学客气地说了一句“不饿”,外籍主管就真的以为他不饿,自己去吃饭了。这让我的同学感到十分尴尬,却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其实,外国人只是不喜欢强人所难,即使你看起来很需要帮助,你不开口,他会觉得你不需要,会认为你喜欢一个人干,或是别人帮忙会给你添麻烦。我的那位同学说了“不饿”,外籍主管自然就认定他不想吃。这么小小的一件事,就可以反映出中外文化的差异。

这么看来,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意不直叙,情不直露”的含蓄。这与西方人的“直言直语”相比,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人人都应该学着适应,身在中国就要能听懂身边人的“含蓄”,也要学着“含蓄”一点。

02、人为什么喜欢“话留三分”

中国有句俗话叫“话到嘴边留三分,不可全抛一片心”,意思是话不要说得太直,也不要说得太实,说出七八分,其余的让别人领会就好了。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尤其普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暗语交谈,不仔细听还真没办法体会“话中真意”。

“话留三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为了避免双方尴尬。中国人有一种天性,就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直言相告,未免少了回旋的余地,可能会伤了彼此的面子,非常不合适。

一个老板打算在公司裁员时裁掉一名员工,于是叫来了该员工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商量这件事。这名员工是该负责人的表弟,当初完全是看他的面子才招进来的,但考察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此人没有什么培养的空间。但是这个负责人又是自己的得力干将,眼下要辞退他的表弟,如果说得太直白,怕伤了这位老部下的面子,寒了他的心。

于是,老板对这个负责人说:“下半年公司准备裁掉一批人,你的部门也有几个名额,你有什么想法?”负责人提了几个名字,老板也不否定,只是貌似随意地又提了几个,最后说了说负责人的表弟:“这个年轻人脾气非常随和,但有时候太随和了一点儿……不过和办公室里的同事相处得倒是不错。”

负责人回去想了想,明白了老板的意思:表弟是很合群,但也只剩下合群了,在工作上没有任何建树,属于企业中可有可无的一种人。裁是肯定要被裁掉的,老板没有明说,也只是给自己留个面子。于是,在公司裁员的时候,负责人主动把自己的表弟“交”了出去。这种做法不仅让老板满意,也给公司其他人留下了“大义灭亲”的印象。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样的事情在职场中数不胜数。有时候“话留三分”就能比较平和地解决问题,老板最喜欢用这一套。这可以算是一种领导智慧,对谁都快人快语,估计也不会成为老板。

人们喜欢“话留三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留下把柄。精明的人不会心直口快,即使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只是随意提上一两句,让对方产生怀疑,从怀疑中自己发现事情的真相。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被另一个人伤害时,被害者却全不知情,你便可以委婉地提醒他,让他明白自己的处境。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不留下把柄,就要适当地运用技巧。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逼着一些开国功臣、高级将领放下兵权,当然这个“逼”非常有技巧。他在宫中举行宴会,席间对将领们说:“我当上皇帝之后总是睡不好觉。”将领们听懂了皇帝的意思,急忙表忠心:“天命已定,没有人敢对陛下您有异心。”赵匡胤摇了摇头:“我知道你们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有一天你们的部下对你们黄袍加身,恐怕就由不得你们了。”

人们都知道赵匡胤这个皇帝就是这么来的,这句话说明他的心病已经很深了。将领们慌了,赶紧求皇帝给他们一点指示。赵匡胤一步一步达到了目的,但最后还是没明说,只是感叹道:“有钱有地,过过安乐日子其实最快活。”将领们心领神会,纷纷称自己年老多病,要求放下兵权,告老还乡。赵匡胤的真正目的达到了,也没留下“卸磨杀驴”的恶名。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话一出口肯定会引起风吹草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论事情是否关己,都做出一副局外人的样子,该说的话说了,但绝不显露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更轻松地达到目的,而自己也会“片叶不沾身”。

03、听不出“弦外音”就会受伤

人可以自我要求,却永远无法掌控别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很难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更别说是老板、客户、朋友了。高明的人不会试图去掌控别人,但是会“分析”别人,把一个人分析透了,他想什么你都知道,做起事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交谈是人与人交际的重要方式,谈得融洽,往往会一拍即合;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就会感觉“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听”非常关键。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说不会听,有的人会听不会说,还有的人既会说又会听。在我看来,人可以不会说,但一定要会听。不耐心听和听不懂话的人注定平庸;油嘴滑舌,哪里都要插句嘴的人,自以为高明,但钻营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并且随时都可能遭遇“祸从口出”;“懂得听”和“听得懂”的人再不会说话,也有可能被重用。

中国人喜欢用暗语,话里面暗藏着其他的“话”,话后面还有没说出来的一堆“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听”,要是人人都能把心里的话和盘托出,那还用得着学吗?要是学不会、听不出弦外之音,那就会受伤了还不知道在哪伤的,而伤你的人早就全身而退了。

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和我进了同一家公司。他的专业素质非常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很强,被公司看作重点培养的新人。老板甚至在公司会议上公开表示非常器重他,一时之间,大家都很羡慕他。

可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他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因为与他沟通很困难。当别人委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他根本听不出别人的弦外之音。

有一次,老板通知大家集体加班,全力以赴赶一个大单子。当时老板着重强调,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互助协作。

朋友的能力非常强,他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当他准备离开公司的时候,其他同事都还在忙。组长提醒他:“你的技术是组里最好的,不如留下来指点我们一下。”其实组长的意思是想让他留下来帮忙,只不过他没有听出这话的弦外之音,只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并没有组长说的那么优秀,便扬长而去了。

他的这个做法得罪了整组人。后来,事情传到了老板耳中,老板非常生气,他觉得朋友不但非常自私,还漠视了他的命令。

可想而知,得罪了老板和同事,朋友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最后,他在公司不仅受同事们排挤,还成为老板的眼中钉,两年合同期一满,他马上就离开了公司。由于这两年中他没有参与重要项目,简历拿不出手,专业知识也没有得到巩固,因此再找工作也很困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