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十年,他换了很多公司,经历也都是大同小异。
朋友的遭遇确实很令人同情。不过,事情发展成这样也只能怪他自己。如果他能适时调整自己,听到别人的话后再多想一想,认真思考别人的真实用意,体会对方的弦外之音,也许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在生活中,如果不明白别人的真实意图,听不出弦外之音,往往引起诸多误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没有人喜欢一个听不懂话、难以沟通的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很难立足。
人活一辈子总要活得明白一些,做个清醒的聪明人,才能避免听不出弦外之音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要想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就要不断地学习、摸索,提高自己的悟性。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自己的老师,不妨多看看别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认真揣摩一番。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和不断地历练,你就会渐渐地对弦外之音心领神会。
04、圆融是一种入世的智慧
现实社会中,圆融主要体现在说话、做人的技巧上。每个人都会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让你的话语体现出技巧和智慧,让对方在圆融的背后,读懂其中的暗语,理解你真正的想法,就需要说话的艺术了。
也许有人觉得圆融这个词很抽象,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比如日常交往过程中,我们听到的恭维自己的客气话。虽然这话可能带有几分夸张的意味,我们心里也明白这是别人在给自己面子,但是在听完之后,仍旧有一种愉悦的感觉,这就是圆融的表现。还有的时候,遇到尴尬的情景,有人适时插入几句得体的话,给我们台阶下,也是一种圆融的表现。
中国素来就有“外圆内方”的传统,而圆融则是这个“外圆”的主旨。圆融是一种入世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处世的必要态度。
说话圆融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可以指用语言取悦他人,赢得他人的好感,避开他人的排斥与挤压;也可以指说话前慎而又慎,三思而后行,将话说得极为得体。这就好比走路一样,如果直走不行,那么不妨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正,就会像生铁一样,很容易从中间折断。如果在说话的时候讲究“外圆内方”,学会圆融,那么将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降低办事的难度。
清朝重臣曾国藩年轻的时候脾气非常坏,说话锋芒太露,不懂得圆融。曾国藩母亲病逝后,他在家守制,因为心情不好,常常与家人吵架,动不动就因为一些小事迁怒于别人。
曾国藩的三弟叫曾国华,因为一件极小的事,兄弟两个吵了起来。事后,曾国华专程去向哥哥道歉,本来曾国藩圆融一些,见好就收,这事就算结了。可是他却变本加厉,把弟弟训斥了一番,气走了曾国华。
后来,曾国华上了战场,参加了三河镇战役,不幸为国捐躯。曾国藩悔不当初,如果当时自己说话圆融一些,又怎么会在心中留下悔恨呢?一段时间的自省之后,曾国藩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人处世不再锋芒毕露,说话变得谦和圆融了许多。后来,在给家人的一封书信中,曾国藩还这样讲道:“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由此可见,不懂圆融的人,哪怕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往往也会在社会上碰壁,甚至你的亲人也很难包容你。而如果懂得圆融,事情就好办得多。比如说,家里来了那种侃侃而谈、很晚都不愿离去的客人,你不好直说什么,便可以客气地留他在家里过夜,客人也会读懂你要“送客”的暗语,意识到自己已经影响了别人休息。
这其实也是一种圆融的智慧,通过客气话,巧妙、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在别人的眼中,还显得谦和有礼。这种为人处世的方式,会增进彼此的感情。如果上司能够用圆融的态度对待下属,往往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林宏经营一家化工产品公司。有一天,他到销售部门视察,发现销售部长正在训斥自己的下属,责怪他们没有完成当月的销售任务。销售部长这样说道:“你们不好好工作,就会失去加薪升职的机会,还会失去假期和福利,甚至失去这份工作。”
看到林宏走进来,销售部长赶紧笑脸迎接。林宏看了看他,说:“作为领导,如果你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为员工提供一条黄丝带,另一种是给他们提供三尺白绫,你会怎么选?”销售部长自然明白,黄丝带代表希望,三尺白绫代表绝望。显然,他只能回答:“当然是提供黄丝带了。”
林宏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其实一个领导者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断给员工带来新的目标、新的发展、新的途径、新的创造和新的希望,从而激励他们好好工作。威胁的管理方式只能让下属有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感觉。”听了这句话,大家都笑了起来,先前凝重的气氛一扫而光,员工的干劲儿也鼓舞起来了。
可以说,上述案例中的林宏相当聪明,深谙圆融的技巧。看到销售部长做错的时候,他不是大发雷霆,而是巧妙地运用了黄丝带与三尺白绫来委婉地提示下属,不能总是批评员工,这样他们会感到绝望,而应该激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这样的圆融不仅会让销售部长心服口服,自然也会在诸多员工中博得更高的声望。同时,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也不会让销售部长丢了面子,在下属面前下不了台。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懂得圆融的人,往往会在生活中处处如鱼得水,将身边的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
05、学会暗语,为成功增添筹码
相信大家都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一只老鼠,用猫叫的声音帮自己的同伴骗走了一只花猫。当小老鼠们崇拜地望着这位“大英雄”的时候,它得意地说:“现在你们看到了吧,学习一门‘外语’多么重要!”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我们行走于职场,生存于社会,懂得对方的暗语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这就是一门学问精深的“外语”。现在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往往存有为人处世方面的困惑。在家处理的是简单的亲人关系,在学校里处理的是单纯的师生、同学关系,一旦走向社会,处理的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如果不熟悉暗语,有可能会得罪人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说话客气是中国人的特点。但在这些话语背后,往往蕴含更深一层的意思。不懂这些暗语,则很难领会别人的真正意图,从而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同时,听不懂别人的暗语,也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很难立足于社会。励志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则要依靠人际关系与处世技巧。”由此可见,能否听懂别人的暗语对我们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位洋画师,名叫郎世宁。他初到中国的时候,知道康熙皇帝喜欢小孩子,便画了一张小孩子的油画像,想以此来博取皇帝的欢心。当他把画进献给康熙皇帝的时候,皇帝说道:“这小孩子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
其实,在西洋画中,很讲究光影明暗的对比。不过,精通汉语的郎世宁听懂了康熙皇帝这句暗语,皇帝的真正意思是想说中国画的留白意境比西洋画的写实更高明。
郎世宁赶紧表示,自己想留在中国的宫廷里学习中国画。康熙皇帝大悦,立刻恩准,还赏了他很多东西。
郎世宁能博取皇帝欢心,不仅是因为他精通汉语,更多的是因为他听懂了皇帝的暗语。
现实生活中,那些会来事、灵活的年轻人更招人喜欢,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是建立在听懂对方暗语的基础上的。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是个做技术的内向小伙子。他平时不爱说话,下班后就直接回家,很少参加同事们的聚会。部门的领导意识到这一点,就稍稍点拨了他一下。领导说:“整天回家泡在一堆技术问题里,也挺枯燥的,不如抽时间出来放松放松,和大家玩玩。”小伙子立刻意识到,自己“脱离群众”了,领导这是说自己不合群,在这看似好心的建议后面,是劝自己要融入群体。这之后,小伙子改变了,下班后常和同事们一起去吃饭、唱歌。果然,领导对他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还眉开眼笑地拍着他的肩膀夸道:“小伙子,有前途,一点就透,是个聪明人。”
小伙子听懂了领导的暗语,不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重视领导的点拨,而且迅速地与同事打成一片。这种“机灵劲儿”自然能得到领导的赏识,为他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你能听懂暗语,无疑为自己的成功增添了筹码。具有了这种能力,就好像一艘马力强劲的轮船,在披风斩浪的时候减少了前进的阻力,更轻松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