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七品钦差(3)_楠 木 谣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七品钦差(3)(1 / 1)

3这个被康熙皇帝急出来的人物是一个小京官,姓刘名达一,字缙乎,康熙二十年进士。刘达一乃川西人士,祖籍江西,二十余岁,正是年轻有为时候。说来还真让人纳闷,多少得力的王宫大臣康熙皇帝看不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进士,却让他看中了。

但是,刘达一并非就没有一点来头,要说清此事,还得从黔北遵义府说起。

黔北遵义府,僻于西南一隅,边陲也。但是,无论于巴蜀,还是于滇桂,遵义府都不失为咽喉津关之地。远可追溯到先秦争雄,近可研究到八年抗战,千余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要塞。不说秦汉,只说有唐以来,先后占领遵义府,成就霸业的历史人物,便有大唐王朝雄据滇地的南诏国首领(公元876年),大唐王朝世袭播州宣慰使的晋人杨端(公元878年),大明王朝万历二十八年一举平息播州杨氏叛乱的四川总督李化龙(1600年),大清王朝同治元年途经遵义府北进的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1862年),民国初年祸黔的滇军将领唐继虞(1913-1918年),民国二十三年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遵义北上抗日的、朱德等(1934年)。

黔北遵义府,一直誉为黔北大门,川黔锁钥,不仅仅地位当津,而且风光秀美,山水和谐,四季分明,民风敦厚踏实,为中原文化影响的礼仪之帮。山川峡谷,纵横交错,峰峦叠嶂,一望无际,危岩险山,奇峰兀立,高插云天,层出不穷;溪水清清,有如蛛网,曲折蛇形,川流不息,生机盎然;山间大坝,平坦如砥,阡陌纵横,各奔西东,村庄寨堡,炊烟袅袅,隐隐约约,如诗如画,无处不是山环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进黔北山国,赏不完的奇观异景,看不尽的田园牧歌。民间享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美誉的大明王朝开国功臣刘基,曾经黔北,无限感慨,情不自禁,拍手称道,“江南千条水,黔北万重山,五百年后看,黔北胜江南”。

黔北山系为大娄山脉,山脉心脏在腹地娄山关。娄山关取势东西,横亘数百里,北望巴渝川康,南襟滇桂荆楚,进可通江达海,越缅藏诸天佛国,退可藏于群山,以待天下之变。川也罢,滇也罢,桂也罢,楚也罢,于南于北,于西于东,皆可视为屏障。

黔北遵义府,沃土千里,虽然不敌中原腹地,与其相提并论,但是,也远非荒漠不毛之地能比,所以才有汉晋先秦以远的古夜郎国,在此造就霸主王业。古夜郎国,太遥远不说也罢。大唐王朝乾符年间,滇地南诏国便企图据黔北为根本,然后或至川康牧马,或至中原逐鹿,也正是这一番滇人侵黔,方才引来晋人杨端,挥师黔北。这之中诸多事情,距今千余年,还不是太遥远,倒是可以略作一番分讲。

滇人这番打算,说道起来,原也有些眼光。但是,只可叹气数未到,不能成功,泱泱大唐王朝,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南诏国滇人如此一闹,避乱于四川成都的大唐王朝皇帝,便诏令陕甘晋宁等地,举兵勤王,收复黔北失地,逐滇人还于南诏。大唐王朝皇帝一纸诏令,山西太原人杨端,遂举兵挺进黔北,一举收复失地,逐滇人还于旧国。晋人杨氏,因此捡了一个大便宜,名为收复失地,实则从此一统黔北,建立八百年基业。滇人一番辛苦,最终不免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滇人蓄势已久,却功败垂成,晋人不费吹灰之力,却得举手之功,这道理说来也很简单。黔北膏腴之地,欲图王业,谁人不想,滇人可以窥视,晋人又何尚不可以?只是世间多少事,虽然赖人谋,但是得失成败,却有定数。晋人杨氏,因滇人侵黔之故,得以于黔北建立八百年霸业,实是天意定数,也非全是人力可为。但是,滇人一番辛苦努力,也并非白费,全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从此种下侵黔根由,数百年未曾熄灭,滇人每有机遇,无不效仿先人。民国初年,滇人唐氏,意欲逐鹿中原,便走先人之路,两度兴兵侵黔,先后役使黔人十数余年,终于还是了却了滇人夙愿。滇人与黔人有这一段迁延数百年的纠葛,说来也都是定数,早晚都避免不了。一旦气数到了,滇人具有黔北,也是唾手即得。

闲话扯到这个份上,就不妨多说上几句,对红军一度在黔北遵义,四渡赤水,南突北进,轰轰烈烈,以至于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到贵阳督战,而最终败北等历史,也略作一些分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欲进湘西不成,转移黔北,在遵义召开关系到党,关系到红军,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遵义会议,也并非偶然。是时中央红军放弃江西苏区,长征寻找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图东山再起,最初看好湘西,并没有打算黔北。湘西有贺龙、萧克领导的红军为基础,在湘西建立根据地,表面看来,远胜于黔北。但是,中央红军尽管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却最终没有进入湘西,实现在湘西建立根据地的战略目标,一败再败,遭到重创之后,才不得不在力主之下,转战到了黔北。

中央红军在遵义成功召开了力挽狂澜的遵义会议之后,在率领之下,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不仅胜利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挽民族危亡于既倒,而且还不断壮大自己,最终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这之中诸多机缘巧合,说来也真有意思,遵义和遵义会议不仅是个人一生从事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转折点,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转折点。在黔北获得最高权力,最终成就革命大业,难得又不是定数,而是偶然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