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七品钦差(4)_楠 木 谣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七品钦差(4)(1 / 1)

4黔北举足轻重,是不可多得的圣地,千余年来王气所在,才演变了不少历史大事。而黔北赖以依靠的屏障大娄山,关系进退攻守,得失成败,其心脏核心要塞娄山关,世称天下第一险关,尤为举足轻重,不可小视。

娄山关在桐梓县城正南,去城十数余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黔北,曾经二度激战娄山关。的千古绝唱《忆秦娥-娄山关》,便是在娄山关战役取得胜利以后,壮怀激烈,情不自禁而写下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语出惊人,气概非凡,后人争颂不已。

娄山关如何险要,红军如何激战之事,暂且不说,这里另有一段大明王朝万历二十八年平播,北路大军总兵将军刘綎大战娄山关的史实,因事关本书主人翁刘达一,却不能不细致分讲了。

这事还得从朱明王朝神宗皇帝,万历二十八年说起。

万历二十八年,朱明王朝聚集八路大军,平息播州(遵义府在明清前称播州)杨氏叛乱,史称平播之役。

播州杨氏,始于晋人杨端。大唐王朝乾符三年,杨端率领晋兵挺进黔北,逐南诏国滇人回滇,收复播州等失地以后,便世袭统治播州。播州杨氏,至大明王朝万历皇帝时,已传至第二十九代孙杨应龙,长达八百余年。这八百余年中,播州杨氏历经唐、五代、宋、元、明等王朝,均与历代王朝皇室相安无事。但是,播州杨氏到底是割据一方的豪强,并且雄据西南黔北,经八百年经营,屯兵蓄势,力可敌国。到大明王朝万历皇帝时,播州杨氏也逐渐成了朱明王朝皇室的一块心病,令神宗皇帝,早晚寝食难安,必欲除之而后快。

大明王朝为了控制播州杨氏,曾示恩宠,令播州杨氏嫡系子孙入朝为官,名为重用,实为人质。一旦播州杨氏有二心,必然投鼠忌器,不敢明目张胆,公然对抗朝廷。但是,至朱明王朝神宗皇帝时,播州杨氏与王朝皇室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不可调和,一触即发的地步。万历二十七年,神宗皇帝以杨应龙抗命为由,设计将杨应龙羁押于重庆,意欲问罪。至此,播州杨氏与王朝皇室之间的矛盾终于不能掩盖,彻底暴发了。

然而,播州杨氏也并非鼠辈。自从杨端领播州宣慰使后,播州杨氏代有能人,杨应龙更是蛟蛟者,文韬武略,皆十分过人。杨应龙因袭领治播州以后,于大明王朝图播之心,洞若观火。他为了缓和与王朝皇室之间的矛盾,也曾经不惜牺牲,为朱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尤其如此,更令王朝皇室惶恐不安,从而促使神宗皇帝,下定决心图播,剪灭异己。

朱明王朝排除异己,不容藩镇,杨应龙岂有不知之理。他知道自己尽管曲意奉承,早晚也必被朱明王朝所不容,故自从承袭领治播州以后,便对朱明王朝倍加防范,积粮屯兵,无一日懈怠。他在重庆不慎落入圈套,身陷囹圄,为朱明王朝掌控之后,倒也不甚慌张。待得数日,看准时机,暗中花些银钱,买通狱吏,一走了之。他急急回到播州以后,对大明王朝也然不抱任何幻想,立即举旗兴兵,与王朝皇室势不两立,并且一鼓作气,掠城夺地,连续拿下綦江等数县,直逼渝州。一时之间,播州兵马,南征北讨,东夺西进,锐不可当,以至于朱明王朝,上下哗然,不知所措。

但是,朱明王朝万里江山,播州兵马一时间岂能动摇,并且神宗皇帝也不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可比。他稍微有些慌乱之后,便镇定下来,调集重兵,镇守播州以外险关要塞,阻截播州兵马,因而播州兵马得势一时之后,便难进尺寸。杨应龙也自知播州兵马,虽然有数十万之众,但是,与朱明王朝比较,到底力量悬殊太大,也不敢轻易进兵,只有收缩兵力,固守待变,一旦有了战机,再与朱明王朝一决雌雄。

杨应龙一代枭雄,这一番打算,原也无可厚非。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神宗皇帝也非泛泛之辈,他岂能给杨应龙喘息之机,此时天赐良机,他以王师而荡贼寇,天下昭昭,名正言顺,播州杨氏无异于自取灭亡,朝廷兵马岂有不胜之理。万历二十八年,他便诏令两湖、两广、苏粤、四川、荆楚等数省,齐集二十余万众兵马,以四川巡抚李化龙为总督,分八路进兵黔北,意欲一鼓作气,荡平播州。

朱明王朝神宗皇帝与播州宣慰使杨应龙,都是玉皇大帝的外孙——不是凡人,真可谓钉子遇了钻,碰上对头了。

四川巡抚李化龙,总督湖广、荆楚等数省八路大军,分南、北、西三路,分头并进,征讨播州杨氏。李化龙八路大军,如何分头并进,恕不一一尽表,本书单表北路总兵官刘綎,如何率领北路兵马,攻破天险娄山关,兵临海龙屯,以至于一代枭雄杨应龙,眼见大势已去,自缢身亡,从而结束了晋人杨氏,世袭统治播州八百年历史。

却说四川巡抚李化龙,于万历二十七年奉诏总督八路兵马,征讨播州叛逆杨应龙,却迟迟没有向播州进兵。他深知朝廷八路大军,二十余万众也然不少,但是,由各省凑合的兵马,无异于乌合之众,如果贸然进兵征讨播州,并无多大胜算。他是一代儒将,深谙用兵之道不在于众,而在于精,在于用。众者,取其势也,用者,取其精也。但凡用兵,只在于众,缺少精兵良将,则难以成功一事,而仅有精兵良将,必然势寡,也难以威慑敌众,故两者不可有缺。也正是因为如此,用兵之道,方才也有虚张声势一说。

如今征讨播州,有八路之众,分进合击,其势已经足也。但是,李化龙却也知道,统领诸路兵马总兵副将,尚无一人可堪大用,缺少良将,匆忙进兵,何以取胜。他路暂且不说,尤其北路,最为要紧,非有良将不行。一旦进兵,各路兵马,皆视北路定夺进退。北路进则进,北路退则退;北路有功,则各路有功;北路无功,则各路无功。作为总督,除却北路兵马,其余各路,他倒是也不十分忧虑,只需至时,督促总兵副将,遵令行进就是。惟有北路兵马,他半点不敢马虎。如若北路无良将可寄以厚望,那么,他一番辛苦努力,不但无有寸功,而且还会因此毁了一世英名,既无颜面对朝廷,面对众将士,并且忧谗畏讥,只怕从此再难抬头。

李化龙如此心忧北路兵马,渴望寻觅一统兵良将,欲待有了统兵良将以后,方可择日进兵。然而,这许多总兵副将之中,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个良将可寻么?其实也不然,这许多总兵副将之中,并非就没有一个良将,而是他患得患失,反复权衡,难以决断。

李化龙始终不能决断,其实就只为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在娄山关一战成功的总兵官刘綎。

刘綎,字省吾,乃朱明王朝著名将领刘显之子。刘显曾经做过都督大将军,刘綎为将门之后。他自幼熟读兵书,研习战阵,不仅有运筹帷幄之能,而且勇力过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皆能,尤其擅长大刀。八十余斤重镔铁大刀,在他手中,舞动起来,举重若轻,声息全无,劈斩腾挪,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见刀光过处,一地落叶飞花。他那一身好功夫,就是久经战阵的刘老将军见了,也夸赞不已。

刘綎自幼从军,人称刘大刀。他为朱明王朝征战,这许多年来,已经建立不少奇功,天下无人不知刘大刀之名。敌人但凡听到刘大刀来了,无一不闻风胆寒,唯恐逃之不及。他身为将门之后,也还有乃父之风,英雄了得,但是,却因秉性刚直,不善阿谀,奉承上官,交好同僚,以至于年近半百,还是一个挂虚名的副将。就这样也还罢了,他若是遇上那班宵小无能,却又喜欢拨弄是非之辈,不仅耻于为伍,不屑一顾,而且语言相讥,十分刻薄,往往弄得人无地自容。那许多宵小之辈,表面奈何他不得,私下里就难免不中伤他了。他这一副德性,朝野上下,人人避而远之,少有人和他往来,到了关键时刻,自然就没有人为他说话。也就因为这样,他虽然战功赫赫,官运却不通畅,好不容易才勉强升得一个副将,也只是一个虚职,手下并无一兵一卒。这于他而言,打击也够狠了,但是,他却照样我行我素,吃亏也罢,失败也罢,他全然不当一回事,依旧自视很高,无一丝后悔之意。

刘綎就这么一个人物。他人避之犹恐不及,李化龙却始终不为他人左右,与他私交甚厚,一直引为知己,并且知道他英勇善战,不是浪得虚名,实是当今少有良将,每临大事,必邀同谋,言听计从,确也得他不少帮助。

朱明王朝平播之前,李化龙调任四川为巡抚,便曾经不顾他人反对,向朝廷保举刘綎为西川总兵。那时候,朝廷许是考虑李化龙到了四川,正是用人之际,总算给了他一点面子,答应刘綎随李化龙到西川任总兵。但是,这一件好事刚刚有了一点影子,便有奸人向神宗皇帝进谗言,说刘綎与他过从甚密,他力荐刘綎去西川,表面不避亲疏,实为结党营私,用心难测,要神宗皇帝细查,绝不可姑息养奸。

奸人用心就不用说了,幸得神宗皇帝还不是很糊涂,这一番谗言,他只听了一半,最终把刘綎由西川总兵,改调南京都督府任敛事。敛事与总兵同一级别,却仍旧只是一个虚职,只是没有罢刘綎的官而已。但是,神宗皇帝对待刘綎如是,对待李化龙就不同了。他不但没有撤去李化龙四川巡抚职务,反而赐与他尚方宝剑,总督湖广、川黔兵马,凡事可相机行事,不必奏报。神宗皇帝如此处置,可谓老谋深算,威宠分明,既表明皇室对他仍然深信不疑,又表明皇室对待刘綎的态度,暗讽他不可再言刘綎之事。

李化龙乃神宗皇帝万历三年进士,身历官场,无不处处得意,如今官及一品,也才二十余年工夫,仕途亨通,岂是刘綎之辈可比。他若是没有过人之处,在官场中角逐,明争暗斗,又如何能够如此通达,顺风顺水。神宗皇帝暗讽他不可再言刘綎之事,那点心思,他岂有不明白之理。有道是,天颜难犯,神宗皇帝既然不打算起用刘綎,他虽然是手握尚方宝剑的封疆重臣,但是,是否还为刘綎说话,他却不能不犯踌躇,所以才一直困惑,不能决断。

说话间,又过了数十日,纪年已经到了万历二十八年。黔北春早,春风送暖,花开花落,正是用兵的大好时节。但是,李化龙却为无人胜任平播北路总兵,始终愁眉不展,不敢贸然用兵。眼看用兵时机也不能拖延,他是否再在神宗皇帝面前,保举刘綎为北路总兵,为他担当重任,也必须当机决断,再不能久拖不决了。如果再拖延一些时日,到了夏至,便已错过用兵大好时机,世事变化无常,时机稍纵即逝,以后会是什么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李化龙心里非常明白,平播北路大军,如果没有刘綎任总兵,勉强用了他人,一旦进兵受阻,平播断难取胜。如若此番平播不能取胜,他在神宗皇帝面前,也难以交代过去,至时丢掉乌纱帽事小,只怕连性命也得丢了。但是,他如果再次为刘綎说话,也无异于不知进退,天威一旦震怒,说不准把他也得给撸了,这确也要担风险。

此时李化龙,实是左右为难,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但是,两相比较,他最终还是认为,再次保举刘綎为平播北路总兵,就是丢了乌纱帽,丢了性命,也比日后无功,被神宗皇帝罢官,甚至斩杀要好。并且事情还不至于就坏到那种地步,无非是作最坏打算罢了。他经过这一番思虑过后,孰轻孰重也了然于胸,便不再犹豫了,决心再次涉险冒犯天颜,保举刘綎为平播北路总兵。

李化龙打定主意之后,便连夜书写奏章,以八百里加急,向神宗皇帝奏告,言明平播他事已经齐备,唯有北路总兵尚不能确定。然而平播八路大军,尤以北路最为要紧,事关成败,非刘綎任总兵不能取胜。若北路不胜,平播徒劳无益,并且后患无穷云云。

李化龙言之凿凿,无一言不切中利弊,但是,自从奏章送走以后,他心里便忐忑不安,终日寝食不思,不知道神宗皇帝看了他的奏章之后,到底如何区处,是同意他保举刘綎为平播北路总兵,皆大欢喜,或是龙颜大怒,最终不免祸及两家。如此过了数日,他终于收到朝廷以八百里加急送来的诏书,神宗皇帝终于不得不允诺他起用刘綎为北路总兵,嘉勉他一心平播,早日向朝廷奏告喜讯云云。

至此,李化龙一颗悬着的心才落实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