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李化龙一番用心没有白费。神宗皇帝最终不得不答应李化龙,起用刘綎为西川总兵,为李化龙平播担当北路重任。而刘綎为报李化龙不惜前程,也要保举他为平播北路总兵的知遇之恩,率领平播北路大军,自綦江南进以后,果然身先士卒,勇猛无比,一路斩关夺隘,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不出两月,便兵临娄山关下。
话分两头。刘綎兵临娄山关下,如何才能攻破天险娄山关,暂且按下不表,只说播州枭雄杨应龙,如何在娄山关部署播州兵马,与朱明王朝平播大军在娄山关决战。
如前所说,杨应龙非等闲人物,文韬武略,无不过人。似此枭雄人物,岂甘久居人下,他早有图蜀称雄之心。神宗皇帝万历二十七年,他于重庆罹难,身陷囹圄,经贿赂狱吏,得脱掌握逃回播州之后,即与朱明王朝势不两立,分庭抗礼,兵戈相见。而朱明王朝随即也以八路大军,分南、北、西三面进击播州,也大有一举荡平播州之势。
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播州兵马,虽然不若朝廷之众,但是,也并非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自从朱元璋建立朱明王朝以后,黔北民间便广为传言,“朱家天子杨家将”。山西杨家将,五代列国时便驰名天下,为北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但是,黔北民间所言杨家将,并非山西杨家将,而是播州杨家将。播州杨家将虽然在黔北,与山西杨家将却同宗同脉,也不减宗族勇武遗风,骁勇善战,代有才人,不乏名将。单杨应龙家下,便有七个好男儿,个个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能征惯战,时称黔北杨家将。俗话说,上阵还靠亲兄弟,打仗还需父子兵,杨应龙正是有此依靠,方才欲与朱明王朝,一争天下。
眼见朱明王朝八路平播大军,席卷而来,气势汹汹,不可一世,杨应龙遂决定暂避其锋,以骄其兵,伺机定夺进退。他将播州兵马收缩于乌江以北,大娄山以南,以乌江天险,娄山雄关为屏障,固守不出,以待其变。朝廷八路兵马,其他各路皆不足虑,惟有北路刘綎,他不能不小心防备,丝毫不敢大意。他知道,娄山关关乎进退,于南于北皆为要害,一旦为刘綎所破,播州再无险可守,大势从此去也。于是,他让诸子之中,最为多谋善战的骁将杨朝栋坚守娄山关。
这一日,杨应龙谓杨朝栋说道:“今李化龙以刘綎为北路总兵,向我播州进击。刘綎乃当世名将,战朝鲜,平倭寇,出缅甸,经历大小数百战阵,战无不胜,屡建奇功,继先切不可有轻视之心。若刘綎兵至娄山关,无论怎样挑战,继先只宜坚守,切不可贸然出战。”
杨朝栋,字继先,乃杨应龙三子。他在杨应龙诸子之中,最有父风,也深得杨应龙喜爱。他待父亲大人说过之后,便说道:“父亲大人,孩儿知道娄山关关系播州安危,万不可失,岂能轻敌出战,坏我播州大事。父亲大人放心孩儿就是了。”
杨应龙说道:“继先,不是为父不允你出战,而是须待时机。为父料定,待到刘綎与各路兵马齐集播州之后,四川必然空虚。那时,继先便可乘机率领精锐之师,一举突破刘綎之围,直指重庆,而上成都,力擒蜀王为人质,逼迫朱明王朝从播州退兵,至时播州之围自解。”
杨朝栋说道:“父亲大人说得是。孩儿紧记在心,待机行事,至时必一举成功。”
杨应龙这一番打算,也算得上深谋远虑,卓识不凡。杨朝栋素来敬佩父亲才干,果然依计行事,终日亲自于娄山关上,督查视事,小心提防刘綎,不敢稍有懈怠。
却说刘綎率领平播北路王师,一路斩将夺关,无不唾手可得,大获全胜。这一日,他率领兵马来到娄山关下,见莽莽大娄山,横亘眼前,万峰齐立,高插云天,果然艰险异常,名不虚传。他久经战阵,也然见过不少天险雄关,但是,若娄山关之险者也不多见。他不免感叹一番,在心里说道,似此奇峰险地,飞鸟也难逾越,就算他日大军能够过去,不知道又要留下多少枯骨!
临阵之前,刘綎是一军主帅,他这番感受,也只有兀自在心里想想罢了,岂能流露,影响军心。他这么想上一想之后,便严令三军,后退五里,在红花园安营扎寨,歇息待命。
刘綎谓众将说道:“似此险恶之地,诸将切不可轻言进兵,务必严查督事,坚守营寨,以防播州兵马,乘虚劫营。若有擅自行动,违令不从者,军法不容。”
刘綎一令既出,三军上下,无不遵令行事,纷纷退后五里,在红花园安营扎寨,坚守不出。
红花园在娄山关前,只是略微较娄山关开阔一些,两面山势,依然高峻。为防备播州兵马,埋伏其间,至夜偷营劫寨,刘綎让三军高立寨栅,首尾衔接,遍布灯火,通夜不灭,即使有播州兵马,夜半偷营劫寨,也可相互照应,予以还击,不至于乱了阵脚,为播州兵马击溃。
刘綎用兵,如此谨慎持重,号令如一,进退有序,杨朝栋于娄山关上,早已看得明白。他不知道刘綎虚实,岂敢轻举妄动,便也紧记父言,号令播州守军将士,小心坚守关隘,有轻言出战,或擅自领兵偷营劫寨者,定斩不赦。
如此两军相持对峙,一夜相安无事。
次日天明,刘綎召集麾下众将,于中军大营商议,如何方能攻取天险娄山关。前锋副将张烛上前说道:“我军从綦江一路北上,也深入播州腹地数百里。劳师远众,不宜与播州军久持,将军宜早日定夺破关才是。”
刘綎说道:“张将军可否有破关良策?”
张烛说道:“攻关夺隘,须一鼓作气。将军正可借王师威风,一举破关,岂能畏敌,停滞不前。末将愿自带本部兵马三千,即刻攻关。如若不胜,甘愿领罪。”
张烛,字初常,人称张二将军。所谓二将军者,意及三国时名将张飞也已为大将军,他不敢僭越,则谓为二将军。
张烛既然人称二将军,实也有张飞之勇猛。其时,他身为桐梓县松坎土司长官。桐梓县为播州杨应龙辖制,杨应龙与大明王朝兵戈相见,反叛自立,他不愿附逆,反抗朱明王朝,便自带本部兵马,到綦江避祸。刘綎北路平播大军到达綦江,他遂自带本部兵马,随刘綎平播。意图为朝廷立下功勋,封妻荫子,才不至于负了一身好武艺。
刘綎此时,正苦无破关良策,也欲派遣一员战将,率领兵马去娄山关前探视虚实。张烛自愿领本部兵马前往,正合心意。他遂同意张烛领兵前去探关,谓张烛说道:“张将军此番前去攻关,旨在探视播州守军虚实,只需远远佯攻,了解些许情形,即可回营,切不可短兵相接,恋战不退。”
张烛颔首领命,说道:“末将知道了。”
张烛说罢,随即走出中军大营,率领本部三千兵马,往娄山关前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