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七品钦差(9)_楠 木 谣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七品钦差(9)(1 / 1)

9

康熙皇帝在宫中一急之下,终于想到刘达一正是他要寻找的人物。而刘达一乃刘綎嫡系子孙,既然要说到刘达一,就不得不说到刘綎,这才又扯出刘綎与朱明王朝,于神宗皇帝万历二八年平播诸多事情来,并且也不能不如此细致叙述一番。

却说那一日,康熙皇帝遣太监至工部,让工部将湖广、四川、贵州等数省各州府县,所有勘采楠木的文告送到皇宫,以待御览。但是,工部将那许多文告送达皇宫以后,他自己并没有看上一页,随即便吩咐宫中一众太监,将那些文告用木箱装好,送到京城天牢中去了。

那宫中一众太监,乍听得康熙皇帝吩咐,将那许多文告送到天牢中去,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想不明白这个少年得志的康熙皇帝,又在搞什么名堂。一众太监惊疑不定,正不知道将这许多文告,送到天牢中去如何交代,方才听得康熙皇帝缓缓说道:“你等将这些文告送到天牢中去,悉数直接交与刘达一。朕要他在十天之内,一一查看清楚。十天之后,朕自有话与他交代。”

一众太监俯伏于地,说道:“奴才领旨。”

这一众太监,小心翼翼抬着十数箱皇封文告,出了皇宫大门,便一路呼喝着往天牢中走去。不一时,这一众太监也已来到天牢。天牢司职长官闻报一众太监去到天牢,不敢怠慢,笑吟吟出来迎候,主管太监便照本将康熙旨意,向天牢司职长官宣了一番。皇帝旨意,更是不敢怠慢,天牢司职长官遂亲自引导一众太监,抬着那许多文告,去到一间牢房,吩咐看守狱卒,赶快将牢门打开。

这是一间很特殊的牢房。牢房很宽畅,也很明亮,并且还专门设置有可供读书写字的地方。而如此宽敞特殊的牢房里,就关着一个犯人。狱卒将牢门打开,天牢司职长官与一众太监,方才又抬着那许多文告,进到牢房之中。

这间特殊牢房中关押的罪犯不是别人,就是刘达一。刘达一身为罪犯,已经在天牢中关押了数年,但是,看去却并不萎靡,也很有精神,何曾像一个衣衫褴褛,精神不振的罪犯。这天牢司职长官只知道他已经在天牢中关押了数年,而他这么一个正年轻气盛,正该有一番作为,前途无量的人物,怎么就成了钦犯,被康熙皇帝关进天牢,他却不是很清楚。这时候,他见一众太监将这许多皇封文告抬到牢房中,似乎要让刘达一查看什么要紧东西,就已经猜到这个罪犯不是一般人物,得小心侍候,否则,弄得不好,说不准自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而这一众皇宫里的太监就不一样了。不要看他们平日在皇宫里是奴才,见了一个小宫女都要小心翼翼称呼主子,但是,这些变态的公公,只要一旦出了皇宫,离开皇帝,便一个个都变得十分嚣张,跋扈,差不多就成了主子了,哪里还像一个奴才。这时候,这一众太监走进牢房,刘达一却只当没有看到,不予答理,依旧只顾坐着看他的书。他这副傲慢样子,全然不把这一众太监放在眼里,何曾像一个已经被关押了数年的钦犯,一个阶下囚。这一众太监见刘达一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那样不理不睬,便有几分不满了。

主管太监故意咳嗽一声,作态说道:“罪犯刘达一听旨。”

听得皇帝有旨,刘达一再怎么看不起这一众太监,也不敢怠慢,不能不理睬了。他这才放下手中的书稿,立即站起身来,拂了拂衣襟,面北背南,俯伏下跪,说道:“罪臣刘达一领旨。”

这一众太监对刘达一心怀不满,如若在平日里,或者是他人,就该有好受了。但是,这一众太监来到天牢,见他并非普通罪犯,而是康熙皇帝眼前看重的要人,即使心里不满,却也不敢在他面前太放肆,开罪于他。主管太监也只是故意延得一些时候,才照本将康熙皇帝旨意,向他宣了一番,略示不满。

主管太监宣毕圣意,刘达一谢恩起立之后,天牢司职长官便与一众太监,喧喧嚷嚷地走了。

天牢司职长官与宫中一众太监走了以后,刘达一便将皇封木箱打开,取出文告,一一认真细看。待他看过一些文告之后,心中也然明白,康熙皇帝要他在天牢中看这些文告的用意了。他一旦明白康熙皇帝的用意,似乎也已忘记自己还是一个关押在天牢中的罪犯,高兴得手舞足蹈,兴奋不已。之后,他便废寝忘食,一心一意,终日将那些文告,不知疲倦地看过不停。

刘达一身为钦犯,何以在天牢之中,如此醉心地看那些文告?这话还得从康熙二三年说起。

康熙二三年,刘达一以举人之身于京城参加会试,一篇论天下大事得失的文章,写得纵横驰骋,鞭辟入里,让一个个试官看得惊讶不已,随即将文章推荐上去,让康熙皇帝御览。康熙皇帝自视不凡,而待他将刘达一的文章看了数行之后,也不免暗暗惊喜,一口气便将文章看了一个透彻,并且赞不绝口,直夸奖刘达一并非只知道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辈,而是百年不遇的有识之士,朝廷难得的人才。他高中甲榜之后,康熙皇帝便钦定将他留在工部,做了一个七品录事,待日后有了功劳,再另行拔用。

朝廷开科取士,天下士子汇聚京城,才俊人物何止千万。但是,像刘达一这样,一举而得康熙皇帝垂青的却也寥寥。

刘达一顺风顺水,在朝廷工部做录事,这已经够让人羡慕了。而一年之后,他便从录事提拔为朝廷谏官。朝廷谏官虽然也只是七品,但是,却可以上朝参与议事,这就不是一个工部的小小录事可以相比了,日后前途,岂能料及。朝廷不少惯于趋炎附势的要员,知道他日后前途无量,也已主动和他交好。谁知康熙二六年,廷议修建太和三殿,他却惹得康熙皇帝大动肝火。康熙皇帝一怒之下,便将他关进天牢,以至于祸福难料。

却说那一日,康熙皇帝兴致勃勃,与朝中众官廷议修建太和三殿,朝中众官皆言皇恩浩荡,四海归心,修建太和三殿,上合天运,下合民心,正当其时,国家幸甚,天下幸甚。这一片歌颂之声,听得皇心大悦。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刘达一竟然不识时务,上本奏称,修建太和三殿有三不可。一曰:天下大势初定,人心虽然归一,而西土及沿海数省还未宁静。大清王朝乃万世基业,绝不可只为争一时荣耀,而于日后大患不顾,此一不可也;二曰:自明朝李自成、张献忠之乱始,天下连年战乱,民力也已告罄,当今正该修养生息,不宜再加徭役,以至于民力久乏不振。并且皇家宫殿,前明王朝以来,不断有增,今足可敷其用,如若不顾民力而大兴土木,实为损不足而奉有余,此二不可也;三曰:朱明王朝数百年间,不断于湖广、四川、贵州等数省征伐楠木,可堪大用栋梁之材,逾百里也难得见有其一!今天下喧喧,尽言其有,不言其无,一惧天威,二有他图。朝廷正该明查秋毫,以绝妄心。否则,借皇差钦工而扰百姓之事,则难以禁绝。从此天下百姓,无有宁日,变乱难料,此三不可也。刘达一认为如今修造皇宫有这三不可,上本力谏康熙皇帝,时下应以固民心、轻徭役,养民力、富武库、安边防为要,切不可慕虚而误实,舍远而求近。

刘达一为国家计,天下计,奏本内容观点鲜明,理据充分,非危言耸听,华而不实之词可以相比。尤其关于湖广、四川、贵州等数省各州府县,于朝廷勘伐楠木一事,何以尽言其有,不言其无,更是言之戚戚,无一不是肺腑之言,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昭日月。但是,他这一番言论,与一众朝官献媚邀宠之言大相径庭,岂能合康熙皇帝心意。康熙皇帝听罢,果然龙心震怒,说一声大不敬之后,便拂袖离朝,自顾回内宫去了。

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众朝官尽皆埋怨刘达一太不识相,那有些关爱之人无不为他捏着一把汗,不知道康熙皇帝将如何处置他,为他忧心顾虑不已。当然也不乏暗暗幸灾乐祸之人。一众朝官正惶惶无主时,内宫太监便出来传达旨意,将罪臣刘达一送进天牢。谁也没有想到,刘达一耿耿数言,竟然招来如此大祸,真是天心难测,暗自心惊。

就这样,刘达一背上大不敬的罪名,在天牢里一坐就是数年,从来无人问津。好在天牢里早有定规,凡是因此等事情被关进天牢的罪臣,除了没有自由之外,其他折磨倒是没有。但是,这样被关进天牢的人物,毕竟是钦犯,放与不放,还得皇帝说了算,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放出去,就很难说了。甚至从此被皇帝忘记,一坐几十年,或者就这样在天牢中死去,也是说不准的事情。

总算天心没有泯灭,刘达一在天牢之中,如此坐了数年之后,终于还是被康熙皇帝想起来了,没有至于就这样在天牢里淹没。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