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_苦难与期盼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八(1 / 2)

在很多农民的眼里,日月如梭,不等着他们忙完春夏天就到了,还没擦干夏天的汗秋天又来了,时间催着他们干活,而且一件接一件,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而李文翰与别人还不同,他从来没有耽误过农时,每一项农活都早早地干完了。所以,他希望时间过得快些,让秋天早一点到来。要问为什么,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他需要收获。

秋天又一次来到了鲁西北的大平原上,一望无边的大平原上好似下了一场大雪,遍地都白花花的棉花,一眼望不到边。不用说,李家的棉花依然数一数二。

李老太太和赵金芳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整天笑呵呵的。婆媳俩白天起早贪黑的摘棉花、晒棉花,晚上也不闲着,吃了饭就挑棉花,一直到小半夜才睡觉。大柱兄弟俩也忙得不亦乐乎,每天都欢天喜地地跟着下地,除了有一搭无一搭地帮着摘摘棉花,就是在地头的棉花堆上滚过来滚过去地嬉笑打闹。玩够了累了,就躺在棉花上睡觉。

一天快到中午的时候二柱睡着了,大柱觉着没意思,给弟弟盖了一件衣服,就跑过去帮着奶奶和母亲拾棉花去了。

忽然,前面传来一阵又响又清脆的蝈蝈的叫声,大柱非常喜欢蝈蝈,每次跟父母下地,都要捉几个回去养着。听见蝈蝈的叫声,大柱不由得一阵欢喜,抬头看了看,就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尽管他小心翼翼,当走到蝈蝈跟前时还是被蝈蝈发现了,只见蝈蝈那长长的后腿一蹬,就蹦得不见踪影了。大柱在棉花地里钻来钻去地找,不仅弄得满头大汗,而且,手还被棉花叶子和棉花杆儿刮破了。

“你瞧瞧这孩子,整天跑啊跳的也不知道累!”李老太太看了看孙子欣喜地说。

“一天从早到晚就知道淘,人家的衣服都能穿两年,他倒好,一年都穿不到头!”

“淘点好。人家都说,淘气的孩子有出息,俺就喜欢俺孙子那个淘气样。”

“如果将来真的有五个小子,也都像他一样淘气,光伺候他们恐怕都伺候不过来,其他的啥也干不了了!”赵金芳嘴上虽然这么说,可心里很高兴。又冲儿子喊道:“大柱,赶快回来!你要是把衣裳刮坏了,晌午就别想吃饭了!”

大柱装作没听见继续寻找蝈蝈。费了好大劲才把蝈蝈抓住,双手捧着蝈蝈跑到李老太太跟前兴高采烈地说:“奶奶您看,俺终于把它抓住了!”

李老太太惊喜地说:“好大的一只蝈蝈!来,奶奶给你把蝈蝈包起来,等会儿你爹回来,让你爹给你编个笼子,回去好好养着。”李老太太边说边揪了几片棉花叶把蝈蝈包好后又对大柱说:“将来要把抓蝈蝈的劲头用在读书上,用在干大事上,记住了没有!”

“记住了!”大柱爽快地说。

李老太太看着孙子那股子信心十足的劲开心地笑了。他想给孙子擦擦汗,这才发现大柱的脸和手都被棉花叶子刮破了,心疼地说:“你看看你,也不小心点,把脸和手都刮成啥样了,疼不疼?”

“不疼!”

“瞎说,能不疼吗!”

“真的不疼,就是有点刺挠。”

“以后小心点,别不管干啥都不管不顾的。去看看你弟弟醒了没有。”

李老太太的话音刚落,田间的小路上就传来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唱歌的不是别人是李文翰。李文翰一头挑着干粮一头挑着水,兴高采烈地朝棉花地走来。

“自打你爹过世后,文翰就再也没有唱过歌。今天,总算又能听见他的歌声了。”李老太太瞅着儿子对赵金芳说。

“娘,俺不会唱歌,俺要是会的唱歌,一定唱个歌给您听!”赵金芳也很高兴。

“唉,咱娘俩都没有那个福分,没有念过书。老人们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千万别耽搁他们去上学,不然的话,永远不会有好前程。”

“娘,俺早想好了,再苦再难,俺也要供孩子上学,绝不能让孩子和俺一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一辈子都是睁眼瞎!”

“娘,吃饭了!”李文翰喊道。

“文翰家,晌午了,别干了吃饭去。”李老太太看了看日头说道。

“看着这满地里的棉花光顾了高兴了,还真把吃饭的事忘了,您一说吃饭俺还真觉着有点饿了!”

李老太太和赵金芳来打的头上,全家人在地头上席地而坐。李文翰先给母亲倒了一碗水,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馒头和一盆菜放在了母亲面前:“娘,吃饭吧。”

“娘还是吃大饼子吧,把馒头给孩子吃。”

“娘,您看您又舍不得吃了!咱现在不是头两年了,想让您吃个馒头都办不到,眼下虽然还不十分富裕,可也不缺吃不缺喝了,您年龄也越来越大了,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连个馒头都舍不得吃。您虽然不在乎,可当儿子、媳妇的心里能好受吗,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说着,拿了一个馒头掰成两半,给大柱、二柱一人一半。

“文翰家,娘啥也不说了,娘吃。你也吃个馒头,你要是不吃娘也不吃!”李老太太把馒头塞给了赵金芳。

“好,俺也吃,咱全家都吃!”

“想想你爹死那会儿咱那个难劲,娘愁得都睡不着觉,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熬出头来。你们虽然也装作没事似的,可娘心里明白,你们比娘还着急。如今咱的日子缓过来了,孩子们也都活蹦乱跳的,再想想以后的日子,娘心里敞亮多了!”

“娘,等咱的日子好了,啥也不让您干,一定让您好好享享清福。”

“娘虽然不识文断字,可也知道老人们常说的那句话:知足者常乐。娘已经有两个孙子了,眼看就三个孙子了,娘知足了。”

“娘,等种完麦子收完秋,俺就外出打工或拉脚,到年底一定能把饥荒全还利索了。如果活凑手的话,还能多挣点。”

“日子不是一天就能过起来的,不能为了多挣几个钱连自己的身子都不顾,等收完秋,都好好歇两天再说。”

大柱吃完饭就迫不及待地催着父亲编蝈蝈笼子:“爹,俺抓了个蝈蝈,奶奶说,让您给俺编个蝈蝈笼子把它养起来。爹,您给俺编个蝈蝈笼子好吗?”

“行,爹现在就给你编。回家后好好养着它,如果养的好,它能活到过新年。”

“是吗,俺一定好好的养着它。爹,到过年的时候它还会叫吗?”

“会啊,有的人把它装在小葫芦里带在身上,不管走到哪里它都叫,特别招人喜欢。”

李文翰到草丛里掐了一把草梗,一边编蝈蝈笼子一边和儿子唠嗑。

“爹,你养过蝈蝈吗?”

“当然养过了。过去,爹不仅养过蝈蝈,还养过鸽子、蛐蛐,连画眉鸟和麻雀都养过。有一年,爹养了一大群鸽子,数都数不过来。爹还给领头的几只鸽子带上了哨子,鸽子一飞就嗡嗡地响。那时候有好几家养鸽子的,不管有多少鸽子在一起,也不管有多远,爹不用看,只要听听哨子的响声就知道是不是咱家的鸽子。”

一提过去,李文翰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不仅越说越高兴,而且,还下意识地抬头望了望天空,似乎看见自己养的鸽子正在蓝天上飞一样,脸上笑眯眯的。

大柱听得有点入迷了,他很羡慕父亲,但他不明白父亲现在为什么都不养了。正好一群鸽子从头顶上飞过去了,大柱抬头看了看鸽子。

“爹,鸽子多好玩啊,您现在为啥不养鸽子了,哪怕养几只也好啊,俺可以跟您学学咋养鸽子。”

“不是爹不想养了,是你爷爷不让养了。你爷爷说,那不是正经事,年青人容易玩物丧志,就把鸽子全送人了。加上咱家出了不少事,爹也没心思养了。现在…爹还得忙着干活挣钱,那有功夫养那些东西。”

“爹,您教教我行吗?”

在一些人的眼里和意识里,普通的人尤其是农民,没有文化、没有思想、不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李文翰也属于这类人。从外表上看,李文翰确实没有特别之处,看上去,也不过是一个只知道种地养家糊口的极其普通的农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李文翰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追求和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不俗,他的气度、气质都被他的外表遮挡着、掩盖着,所以,很多人都没有透过他的外表看到他的内在实质。

“不行。过去咱家穷,爹小的时候没上几天学。而且,因为没钱买笔和纸,只能用小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现在咱们家生活好了,有条件供你们上学了,你们一定要把心思都放在读书上,不能迷恋那些东西。爹过去也不明白为啥都要读书,后来才渐渐弄明白了,齐家治国需要有学问、有本事、有雄才大略。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人只有把书念好了,把治家、治国的各种道理都弄明白了,才能立志、立身、立言、立命。不读书,就会愚昧无知。没有文化的人、愚昧的人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是干不了大事。不仅如此,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定要从小就胸有大志、从小就发奋读书才行。你看那些在县里或者大城市里上班的人哪个没有文化?过两年你就该去上学了,爹希望你能把心思全放在念书上,刻苦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家也好为国也好,能做点大事情。”

“大柱,你爹不是不让你玩,是不希望你贪玩。希望你从小就养成一个爱学习的好习惯,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孝顺的孩子、有志向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一个对国家对老百姓有用的人,被老百姓尊敬和爱戴的人。”赵金芳说。

“娘,俺知道了。”

接着李文翰就给儿子讲了几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岳飞精忠报国、包公和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柱一直静静地听着,始终没有说一句话。李文翰讲完了以后他还没有听够,非让李文翰再给他讲一个不可。李文翰就又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司马光的故事一个是曹丕的故事。

李文翰和赵金芳虽然都不出自书香门第,可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有文化的人。同时也都知道,孩子能不能成才,不仅取决于教育的好不好,而且也与什么时候教育有关。一个人就好比树和庄稼,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修整他。如果放松管教,一旦长歪了要想再纠正过来就难了。所以,两个人从那以后,经常给儿子讲一些古代的故事和儒家思想,用传统美德从各个方面进行启蒙教育。虽然讲的不是很透彻也很不全面,但是,一些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道德、思想观念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因此,大到忠孝仁义、齐家治国、修身、爱国、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小到敬业、尊老爱幼和为人处世之道等方面的优秀思想都已经在大柱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坐了一会儿,大柱发现奶奶有点累了,就跑过去给奶奶捶起背来:“奶奶,好点了吗?”

李老太太活了六十多岁了,还从来没有人给自己捶过背,大柱那软软的小拳头,轻轻地敲在李老太太的后背上,让李老太太感到特别的舒服,连声说好多了。

“奶奶,等俺长大了能干活了,就不让您干活了!”

“等你长大了,都有出息了,奶奶什么活都不干了,想吃啥就吃啥、想喝啥就喝啥、想穿啥就穿啥,天天抱着重孙子玩!”

“奶奶,俺一定让您过上那样的日子!”

虽然大柱还不全懂奶奶话里的意思,但他知道,只要是奶奶、父亲、母亲想过的日子,自己一定要努力地去争取,不能让他们失望。可是,他哪里知道,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做就能做到的,否则,世界上就没有遗憾了。大柱给奶奶捶完后背又给母亲捶了捶后背。

夕阳落到了西面的树梢上,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田野里渐渐地静了下来,劳动了一天的人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赵金芳和李老太太回到家就忙着做饭。李文翰在院子里归拢已经晒干了的棉花。大柱和二柱在屋里炕上玩蝈蝈,玩了不大一会儿,就觉得浑身软绵绵的,往炕上一躺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赵金芳和李老太太很快就把饭做好了。

“文翰,你去看看孩子睡醒了没有,如果醒了就一块吃吧。如果没醒,就让他们多睡一会儿。”李老太太对儿子说。

“不用去看了,估摸着还没有醒,要是醒了,早跑过来嚷嚷着吃饭了。”赵金芳说。

“那,咱们就先吃吧。”

李文翰和赵金芳三个人正吃着饭,大柱一边揉着眼睛一边迷迷糊糊地进了屋。

“睡醒了,饿了吧,快过来吃饭。”

“奶奶,俺冷。”大柱走到李老太太跟前无精打采地说。

李老太太摸了摸大柱的头,不由得大吃一惊:“文翰家,孩子的头咋这么热啊,是不是着凉了?快熬点姜汤给孩子喝!文翰,你快去东屋看看二柱醒了没有!”说完,把大柱搂得紧紧的:“大柱,还冷吗?”

大柱有气无力地说冷。赵金芳慌慌张张地往锅里添了一水舀子水,到橱柜里找了一块姜切了切往锅里一扔,盖上锅盖,往灶塘里一连塞了好几把柴火,然后就呱嗒呱嗒地拉起了风匣。

李文翰跑到东屋一看二柱也在发烧,抱起二柱就走,到了西屋对李老太太说:“娘,二柱也在发烧。”

“快把孩子放炕上,你赶快进城去买点药!”李老太太急三火四地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